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0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宋代,一些地区形成了一种兼营绢布、日用小商品,且在村落、附近集镇从事小规模商业活动的模式。在自然环境特殊的地区,人们会共同投入以市场为目标的其他产业,譬如在南方山区,完全市场化的茶、竹、木、漆、纸等行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宋代还是十九世纪以前铜产量与铜钱铸造量最高的时代,又曾以年产铁十四万吨的水平在世界前现代国家中高居第一。更多的与土地相分离的人们,则投身商业,涌入城市,使宋代发育出繁盛的商业城市、发达的城镇体系、商品交易网络,也使宋代的城市化水平达到前朝后代均难望其项背的程度。高度发展的经济也带来学术文化的繁荣,唐朝后期出现的断诗体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科技发明更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余蔚《士大夫的理想时代:宋》

(1)据材料,指出宋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思想、文化、科技发展的表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市。当时的对外贸易通道已四通八达,除西北丝绸之路外,在西南有更早的“永昌道”,取道缅甸、印度半岛,与中亚大陆的古老商道交会,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朝鲜半岛有“乐浪道”,不仅送往朝鲜半岛的货物行经此道,转口日本的商品也由此道转运南行,被称为“东北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换来了沿途各国的货物,东西方文化得频繁地接触与交流。《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其条支、安息诸国至于海濒四万里外,皆重译贡献。”今天的东南亚地区“自汉武帝以来皆献见”。

——摘编自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等

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外贸易较发达的时期。元朝规模空前的统一局面,畅达四方的水陆交通,为中外商旅提供了“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的优越环境。宋元统治者为了取得海外奇珍异宝并征收外贸税收以助国用,积极鼓励海外贸易。海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以“朝贡”“官本船”为名的官方贸易,凡属官方贸易的货物,免交商税;另一种是民间贸易往来,主要港口如广州、杭州、明州、泉州、密州、温州,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商舶,征收舶税,收买舶货。

——摘编自马珺《浅论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024-01-13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百戏艺术与文化发展]

材料一   百戏是中国古代一种伴有乐舞的体育竞技表演形式。起源于原始生产劳动,并伴随社会的进化而不断发展完善。隋炀帝时集百戏艺人于东都,举行大演出。戏场绵亘八里,参演人数殆三万人。唐朝大规模扩充教坊组织,设立梨园、宜春院等特别组织,为唐宫廷散乐百戏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盛唐时举行的大酺(初名设酺,摆宴之意)是大规模百戏表演主要内容,逢节日或帝王生辰用以招待各国使节和各民族首领,演出人员可多达数万,观众数更不可计数。大酺主要集中在长安和洛阳两处演出。节目一般有走大索、手技、飞剑、戏马、斗鸡和压轴戏的驯象、犀牛跳跃等。安史之乱后,百戏艺人不断远走四方,百戏的主流开始转至民间。

材料二   北宋崇宁大观年间的开封瓦舍中,流行着说书、唱曲、杂剧、杂技等类节目,而以杂技节目最为丰富,如翻跟斗、走索、杂手艺、踢弄、掉刀、口技等,其百戏汇集,表演精彩, 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南宋临安城中瓦舍的著名节目除杂技之外,有杂剧、商谜、游戏等表演内容,还可以演皮影戏,较北宋表演门类分工更细化了。 同时路歧和村落百戏艺人也是较为常见的形象,来自社会下层的路歧人,活动范围十分广阔,多在闹市、街头、广场、集市等临时场所献计谋生。他们表演的节目也丰富多彩。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王韧《流传千年的百戏图告诉你古时的演艺活动有多丰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隋唐与宋百戏艺术发展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百戏艺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1-2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黄石市、宜昌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热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等,还有来自日本、高丽和大食(阿拉伯)等国的货物。营业时间不受限制,除白天营业外,还有夜市和晓市。市内还出现了“瓦子”,里面有“幻栏”(歌舞场所)、酒肆和茶楼,还有说书、演戏的,成为娱乐的中心。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宋太祖曾降旨:“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夜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一日两餐的传统饮食制度发生改变,变为一日三餐。酒店夜间营业成为刚需,并出现了灯箱广告。夜市的经营时间不断延长,甚至通宵。自此,夜市由原来的非法交易,变为合法经营,州桥夜市是名副其实的“美食街”,美食美味各具特色,应有尽有。马行街夜市里出现了很多“瓦子”,表演杂耍、曲艺、傀儡戏、影戏等。宋朝各大城市的夜市“侵占官道,接造浮屋”“起造屋宇,侵占河岸”。以致“坊无广巷,市不通骑”。街道司负责街道卫生管理,“每日扫街道垃圾”。据《铁围山丛谈》记载,马行街的油烟污染,致使蚊虫不生。潘楼街鬼市杂有假冒伪劣商品,是出售来路不明之物的专门夜市场。汴京相国寺市场也被称为“销赃所”。

——摘编自铁引《<清明上河图>里的烟火气与大宋的地摊经济》

材料三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摘编自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
2024-01-2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高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着重要意义。工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显著提高。……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宋朝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军金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生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摘自马世力《世界史纲》

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宋朝商业革命和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商业革命推动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请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2024-04-09更新 | 1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城市经济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了,前代坊市的格局被打破了,到处可以设店、肆和作坊,商业活动场所扩大了。东晋南朝以来的草市或墟市在各地普遍发展,其中有一些形成为繁荣的小镇市。大小城市、镇市和草市,织成了地方商业之网,与广阔的农村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在生产最发达的两浙地区更加如此,可以说区域性市场在宋代明显地发展起来了。由于商业、交换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卷入了市场。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

材料二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三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此时期建设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低于同期全国增长幅度。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经济显著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阳铁厂艰难曲折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一五”计划工业建设总体布局的重点和影响。
2024-01-2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在中外饮食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伊斯兰教在西北流传,东南沿海阿拉伯移民习俗在广州、泉州等地的扩散,促进了清真菜系形成。喜食各种甜食、烧烤、清炖食物渐成风习。《饮膳正要》收录的回回果蔬有菠菜、胡萝卜等;回回香料有马思答吉、回回青等。回回食品有《饮膳正要》收录的马思答吉汤、杂羹等十多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收录的卷煎饼、酸汤等十二种。中亚葡萄酒、西亚阿刺吉酒也传入中国。在此过程中,外来饮食被中国传统饮食吸收融合,如西亚人传授的木灰制糖法,使调味品中糖类的质量更高。

——摘编自戴杏贞《元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中叶北美发现金矿,及“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大量华工涌入美国,以华工为主要市场的中餐馆应运而生。此后饮食业逐步取代采矿业成了北美华人的专业,中餐厅也走出唐人街,开始服务更多客群,并去到美国白人社区。这是华人以开中餐厅的形式向美洲进行物质和文化影响的缩影。民国时,粤菜的杏花楼、万花楼等餐馆继续繁荣,新的餐馆以姑苏亭、南京楼、江南楼等名目开设。酒楼的消费对象也变得“五湖四海”起来。

——摘编自周松芳《饮食西游记——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历史与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元代外来饮食传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华饮食在美国传播的基本情况。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外饮食交流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漕运所从之道有三:曰陆、曰河、曰海,河漕视陆运之费省十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十七八。……按海运之法,自秦已有之,而唐人亦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然以给边方之用而已,用之以足国,始于元焉。况海运无剥浅之费,无挨次之守,而国家亦有水战之备,可以制伏朝鲜、安南边海之人,诚万世之利也……海运视河漕之数,所得益多,故终元之世,海运不废。

——摘编自朱子彦《元代的南北海运》

材料二   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1950年,政务院规定了制定新税则的六项基本原则:1.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是将来有发展可能的工业品及半制成品,在进口同样商品时,关税税率应当高于该项商品的成本与中国同样货品的成本之间的差额,以保护国家的民族生产。……3.对于国内生产很少或者不能生产的生产设备、器材、工业原料、农业机械、粮食种籽、肥料等,实行低税率或者免征关税。……依据这些原则,1951年5月《海关进出口税则》及其实施条例实施,这是我国近100年来第一次真正独立自主制定的关税法规。

——摘自黄天华《中国关税制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元代漕运发展的交通条件,并简析“终元之世,海运不废”的动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关税政策制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简析1951年《海关进出口税则》实施的历史意义。
2024-01-07更新 | 51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两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2024-01-0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理科)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商业发展,固定的贸易场所逐渐出现。这改变了原来商人在野外谋取利润的现象。由于商人的频繁往来和商业运输的发达,一批作为手工业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的工商业城市勃然兴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风气逐渐向整个社会渗透,大量的人不避“关梁之难,盗贼之危”交流四方物产,其中一部分人还参加政治活动,从而产生由大中小商人组成的独立商人阶层。

——摘编自熊林《浅谈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时,富商大贾势力恶性膨胀,地方王国铸币泛溢。为此,政府颁行了五铢钱,由于这种钱币制作精美,工艺精良,且具有一定的防伪性,远非私铸者能及,货币的混乱状态被彻底刹住。对盐的生产,全国设37个盐官分别管理。铁的做法也一样,自开矿、断冶、加工到发售,一概归国家经营。此外,政府还加强对全国物价的掌控,打击囤积居奇的现象,把富商大贾迁到都城附近或者边远地区,使其丧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摘编自曾昭英《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材料三:就宋代整个市场情况看,由一系列的城市、镇市和墟市组合而成的区域性市场,自小而大地发展起来了。这些市场可分为: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的东南市场,由广南东西路组成的两广市场等。随着商业信贷关系的发展,宋代最先产生和使用了交子。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上述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市”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2024-04-0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训练专项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