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重心南移(宋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越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格局也已定型。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这一变化反映出(     
A.门第观念日渐淡化B.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D.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2023-11-03更新 | 165次组卷 | 21卷引用: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系统的耕织图。南宋绍兴年间,临安于潜县令楼璹“笃意民事,慨念农夫蚕妇之作苦,究访始末,为耕织二图”。其中耕图21幅,自浸种至入仓;织图24幅,自浴蚕至剪帛。每幅图上配以五言诗一首。《耕织图》完成后,受到宋高宗赞许并获得吴皇后题词,宣示后宫。整个南宋时期,各府、州、县的衙门墙壁上都绘有《耕织图》,让官民观看,以了解耕织过程和细节。元代以来,历代都有《耕织图》的摹本。

材料二


《耕图》第10幅“插秧”
左图中的配诗:
晨雨麦秋润,午风槐夏凉。
溪南与溪北,啸歌插新秧。
抛掷不停手,左右无乱行。
我将教秧马,代劳民莫忘。
(注:秧马是宋代南方农民发明的一种插秧工具。)

《织图》第14幅“择茧”
左图中的配诗:
大茧至八蚕,小茧止独蛹。
茧衣绕指柔,收拾拟何用?
冬来作缥絖,与儿御寒冻。
衣帛非不能,债多租税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程玉艳《<耕织图>的发展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宋时期《耕织图》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说明南宋《耕织图》的史料价值。
2023-10-07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等地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如图中现象出现的根源应是(     
A.专制集权的强化B.印刷术的推广C.小农经济的发展D.经济重心南移
2023-10-05更新 | 318次组卷 | 5卷引用:山西省高中教育发展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
2023-03-28更新 | 117次组卷 | 4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史记》载汉代“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到了宋代,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江南纺织业得到迅速发展B.北民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
C.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D.江南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
2022-11-0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确保了南北方录取比例一致B.制约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
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D.顺应了文化中心南移的趋势
7 . 如图是隋朝大运河和元朝大运河的对比图。元朝大运河在隋朝大运河的基础上截弯取直,缩短了航程,还开辟了沟通南北的海运航线。由此可推知,元朝(     
A.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B.元朝政府重视海防建设
C.黄河改道陆路联系受阻D.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
8 . 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且“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主要得益于(     
A.江南地区少战乱社会较安定B.劳动力和技术在区域间的交流传播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D.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北宋仁宗时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后“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一时名臣……及绍圣(宋哲宗年号)崇宁(宋徽宗年号)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这反映了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中心南移
C.取士人数增多D.文官地位提高
2022-07-27更新 | 1178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稷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明朝学者章潢认为“邹鲁多儒,古所同也。至于宋朝,则移在闽浙之间,而洙泗(山东)应欠。”这说明了宋朝(     
A.文化重心的南移B.实行崇文抑武C.海上丝路的兴盛D.放松社会控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