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重心南移(宋元)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提取隋朝、元朝时期水运交通变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表述有据,逻辑清晰)
2022-11-2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石、骨、蚌器农具开始逐渐为铁器农具所取代。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葬出土的179件铁器中,包括:犁4件,镢4件,锄36件,铲10件,镰1件。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由于传统选种技术的发展,培育新品种的速度加快,明代中后期的水稻品种已相当丰富,南直隶……浙江等地的水稻品种已有三十八个,不少属于优良品种。此外,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南方部分农民还因地制宜,采用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办法,形成了一种较有特色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巧妙利用水陆资源和各种农业生物之间的互养关系,把土地利用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摘编自王天有、高寿仙《明史》


(1)根据材料一,写出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土地制度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表格中数据反映的历史信息,据此信息说明唐宋时期的经济现象并简述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代中后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领域的变化对商业产生的影响。
3 . [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

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

——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

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

——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确保了南北方录取比例一致B.制约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
C.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D.顺应了文化中心南移的趋势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原地区历次战乱的推动下,南迁人口逐渐增多。至唐中期,南方一些地方人地关系开始紧张起来。在人口压力下继续实行火耕水耨易田制的耕作方法,显然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量。北方人南下过程中,首先采取的是复栽技术实行土地连作,土地利用率从原来的50%提升至100%。

稻麦复种制出现于北宋时期,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南宋时期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为了满足需求,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在朝野的共同推动下,冬小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展,江南一带(即太湖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带)四五月间“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已不是稀罕之事。由于农时要求收麦与秧稻几乎在一周左右完成,充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双抢”的必要保证。农作物一年两熟使土地利用率从100%发展到200%,并在这一基础上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进而在亚热带地理条件的支撑下,为江南赢得经济重心的地位。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主要地形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平原104
稳住、台州丘陵55
歙州、睦州山区30

——以上材料摘编自韩茂莉《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综合以上材料,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璃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衡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2022-06-22更新 | 7592次组卷 | 60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表是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影响如表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时间户数(人口数)
北宋初期北方人口100万户,南方人口230万户
宋元丰三年北方人口459万户,南方人口830万户。

A.朝代长短变化B.王朝力量变化C.疆域面积变化D.经济格局变化
2022-06-1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这种现象折射出
A.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B.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C.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D.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2022-04-30更新 | 1454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宋代草市镇研究》一文中的统计,当时华北有草市镇596个,关中有草市镇263个,四川有草市镇779个,荆湖地区有草市镇36个,东南地区有草市镇365个,华南地区有草市镇350个。这些数据可以佐证,宋朝
A.农村集市发展迅速B.市镇经济空前繁荣
C.北方经济发展停滞D.南方经济地位提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图《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反映了元朝不仅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元朝高度重视南北交通主要是由于
A.黄河改道陆路联系受阻B.造船航海技术取得突破
C.地方行政制度发生变化D.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