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社会的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中外统治者的重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封面,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也选用此图,注释为《宋朝科举考试图》。有学生认为,图中人物衣着华丽,制式官化与印象中寒窗苦读的士人形象相去甚远;考生站着考试,甚或打拱作揖,纪律松懈甚至稍显混乱与印象中戒备森严的考场实难相符。总之,不像是在进行科举考试。宋太宗时,名臣苏易简任科举主考官,他率先做到“受诏即至贡院视事,不更至私第,以杜请托”,后来这成为宋朝遵循的惯例,称为“锁院”。宋代的《礼部贡院条制》规定:“有司于试前一日排定座次,榜名告示。至日,监门据姓名引入,依此就座,不得移易。”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如何辨析图画史料的真实性?

材料二:英国财政大臣罗金厄姆为了扩大内阁的权力,于1782年推动议会通过《文官定员法案》等法案,限制国王恩赐官职的权力,把任命文官的权力从国王之手转入到内阁各部门负责人的手中。1805年,财政部还首先设立了常务次官,常务次官不随执政党的更替而更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此次改革是英国的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涉及职业道德操守、专业化、任用制度等方面,其首要意义在于将文官及整个文官体系完全纳入了议会的领导之下。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第一次文官制度改革的主要成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此次改革的政治因素。

材料三:随着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发展,教育改革逐步深入。1951年下半年开始进行高等院系调整工作,1952年下半年至1953年各类高校的调整工作全部完成。经过院系调整,全国共有高校182所,其中综合大学14所,工业院校38所,师范院校31所,农林院校29所,医药院校29所及其他类型院校。这次调整也有不恰当之处,如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地取消了一些学科,有的专业设置过细,对人才的成长与合理使用不利。

——据崔晓麟《重塑与思考:1951年前后高校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研究》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院系调整的背景。
2024-01-20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环城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

材料二   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餐饮习俗的变化及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2023-07-26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阿拉善盟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编户齐民到汉代以后成为基本户口管理制度,但是“编户”是名副其实的,“齐民”却并非等齐,经过唐宋变革,才发生了转变。唐中期以后,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大增加,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导致土地的加速流转,使世族地主土地所有权的稳定性丧失。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从承担国家服役角度讲,国家臣民不分贵贱。唐中叶以后,出现了一批由商业而兴的城市,城市商业繁荣,出现一个较成熟的市民群体。商品经济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就冲击传统的等级制度,促使社会趋向于“等齐化”。由于社会趋于等齐化,由等级身份决定的各种社会束缚有很大松动,社会流动性扩大了。

——摘编自高德步《唐宋变革:齐民地主经济与齐民社会的兴起》

材料二   认为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朝……是把“分科取士”,特别是进士科的出现,作为科举创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所用的指标虽然没错,但相对表面化,没有抓住科举制度的精髓。认为科举始于唐朝,则是把“允许自由投考而不是全靠地方政府举荐”作为科举创立的标准,这个标准才真正抓住了科举制度的精髓。科举真正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开启了自由报名,在影响人才选拔的诸多因素中,家族门第开始后撤,个人的才学能力得以前进。科举创立于唐朝,但是,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因为从宋朝开始,科举才有了影响、塑造甚至定义时代的意义。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三   宋代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宋士大夫试图以“我欲仁,斯仁至矣”的个体伦理自觉来确立个人成圣成贤的道德追求。当国家危急存亡之秋,他们舍生取义,毁家纾难,临危受命。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宋时期“齐民社会”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宋朝应对“社会流动性扩大”在户籍制度上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结合科举制的发展历程,阐释该学者认为“从宋朝开始,中国才真正进入了科举时代”这一观点。结合所学,指出科举时代结束的标志。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士人的精神气质。结合所学,列举范仲淹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史实两例。
2024-01-3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郓州须城县杨村民张诚者,其家自绾至诚,六代同居,凡一百一十七口,内外无闲言,衣裳无常主。旦日,家长坐堂上,率子弟而分职事,无不勤。张氏世为农者,不读书,耕田捕鱼为业,无蓄积,而能人人孝悌,友顺六世,几二百年,百口无一口小异,亦可尚也。

——摘编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材料二   民国时期,家庭小型化后,夫妇与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随着男女平权的提倡,人格对等的夫妻关系逐步取代等级尊卑的父子、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的主轴。家庭中长辈权威逐渐旁落,他们更多地受到照顾而非绝对服从,子女们开始自由选择职业、自主婚姻。

1919年江苏吴江县农民离村率是4.88%,山东化县的离村率更高达8.7%。农民到城市后获得新的职业,一些富裕地主进城后转为官商,而贫苦农民大部分成为工矿企业的工人。

——摘编自陈蕴茜《论民国时期城市家庭制度的变迁》


(1)概括材料一中宋代家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的家庭发生哪些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以来,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导致自耕农减少,大批国家财富被地方官吏、蒙强所掌握。随着门阀士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庄园失去了世袭的超经济特权。与此同时,通过市场化的土地交易,富民(仅占有财富而没有任何社会特权的群体)在获得贵族土地的同时,也改变了庄园的经营方式。在中唐实施两税法以后,几乎所有庄园都必须按律征税,这成为国家税赋的直接承担者,逐步形成了农夫输于巨室,巨室输于州县,州县输于朝廷的国家财政体系。依据租佃契约,无地或少地的庄客或佃户,在交纳定额租或交分成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值的部分收益,劳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不再被强制束缚在某一特定的庄园之中,可以自行支配劳动时间,这便于他们更好地优化配置劳动资源,实现劳动收益的最大化。

——摘编自林文勋、崔永盛《中国古代庄园的类型及历史演进》

材料二   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包括国王在内的各级封建主以特恩权的形式把领地当作私人意志的专有领域,在它的支配上排斥着一切其他的人,国王不自觉地放弃了自己在直领地以外的权力(行政权、司法权、征收租税权等),而把土地的所有权和庄园上的公法权交给了各大小庄园领主。领主们在庄园这个王国里有着绝对的统治权,其他任何人(包括国王)都不能干涉其内部事务。为了统治庄民,处理各种纠纷,庄园主们大多建立了庄园法庭(处于庄园之内)。从历史记录来看,庄园法庭主要处理农奴之间,农奴与封建主之间的案件。农奴只有份地的使用权,其后代继承份地时要向领主交纳继承金;作为使用领主土地的代价,农奴要无偿到领主自营地上劳动,并对领主履行各种政治、经济义务。除劳役外,西欧的庄民也要向领主交纳一定的实物,尤其是在节日或领主的喜庆之日。

——摘编自王文杰、左学德《论中世纪日本与西欧庄园制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中世纪西欧庄园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世纪西欧庄园与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庄园明显不同的因素。
6 . 祭品作为国家祭祀活动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符号体现,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子举(举,平时的盛馔)以大牢(牛羊猪齐全的太牢),祀(祀,大祭)以会(三份太牢);诸侯举以特牛(特牛,一头牛),祀以太牢;卿举以少牢(仅有一羊一猪),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特牲,一头猪),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上下有序,则民不慢。

——据《国语·楚语下》

材料二   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后,创立元朝太庙制度。中统元年(1260年)始用中原礼制,在中书省祭祀祖宗神位。在太庙礼制创建过程中,较引人注目的是改造三牲。至元七年十月,“敕来年太庙牲牢,勿用豢豕(喂养的猪),以野豕代之”;至元八年九月,“敕今岁享太庙毋用牲牛”。至元十三年九月,“享于太庙,常馔外,益野豕、鹿、羊(很可能是捕获的黄羊)、蒲萄酒”。大德二年(1298)正月,特祭太庙,用马一,牛一,羊、鹿、野豕、天鹅各七。此太庙牲品基本固定用马、牛、羊、野豕、鹿五牲。

——摘编自马晓林《元朝太庙祭祀中的“国礼”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祭祀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太庙祭祀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的释元朝太庙祭祀活动的信息。
2023-02-0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一)历史试题(A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代歌谣、谚语合称“谣谚”,二者都因很上口而便于传诵,是民风民心的直接体现,也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在宋代,谣谚流传广泛,为研究宋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下表是节选的部分宋代谣谚。

类别

谣谚

经济谣

富儿更替做(轮流做富户)

科举谣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政治谣

须信朝家重儒术,一时同榜用三人

社会谣

近来世俗多颠倒,只重衣衫不重人

文化谣

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

——摘编自赵瑶丹《论宋代谣谚》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观点,并对所提出的观点进行合理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影响社会观念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9 . 【唐宋之变女性审美观】

材料一   隋唐统治集团来自于汉化了的鲜卑人,游牧在北方大草原的鲜卑人,在风格和审美上与中原的汉人有很多不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女性以健壮为美,因为与游牧民族的生活相适应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于是,对来自于鲜卑人的唐代统治者,在审美上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此外,佛教在唐代也得到了极大推崇和发展,佛教中的菩萨造像,都是丰肥而富态的,这也对唐代妇女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代饮食上的胡化也比较明显,史书中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用膳的情形,提到唐肃宗用刀割羊肉,这明显是胡人的作风。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这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这种饮食结构上的变化,也是唐代女性“以胖为美”的一个物质基础;此外,“胖不胖”或还真与心态有关,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百姓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动荡后,普遍安居乐业,民众心态乐观开放。

材料二   为什么物质丰裕程度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没有“以胖为美”的观念呢?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名仕书画中可以看出,清瘦是主流。究其原因,宋朝时刻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风险下,百姓忧虑,充满了危机意识。

——均摘编自金寅斌《唐朝人为何以胖为美》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女性审美观由“以胖为美”到“以清瘦为美”的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审美观变化的认识。
2023-06-01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材料二   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除供子弟读书科考外,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履行着对外保护、赈济互助、开办书院等职能;通过宗谱义庄等凝聚宗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族学强化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宋以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其成员必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在聚居下的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5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

——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特点,并分析其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