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A.以经济目的为主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D.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史书记载:“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舶夷趋濠镜者,托言舟触风涛缝裂,水湿贡物,愿借地晾晒。海道副使汪柏狥贿许之,仅蓬累数十间。”此处的“夷”指(     
A.西班牙B.葡萄牙C.荷兰D.英国
3 .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威权在上,事皆亲决”。成祖时“奏章皆亲览,不假手他人”。宣宗时始有票拟之制,“凡有大事皆与群臣商议,面决可否”。宪宗以后“帝渐疏于政事”,于是票拟、廷议、廷推等决策方式日益重要,并演变成制度。这反映了(     
A.制度建设服从皇权需要B.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C.内阁大臣代行丞相职权D.决策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2023-03-10更新 | 2514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大单元教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据《明史》记载: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表明郑和下西洋(       
A.航行距离远、影响大,睦邻友好政策B.开辟了新的航线“海上丝绸之路”
C.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D.打开了明朝走向世界市场的大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史·郑和传》记载了郑和下西洋的事迹:“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送)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

材料二   1936年,在云南玉溪县郑和十七世孙郑绍明家里发现了《郑和家谱》,记载了郑和出使事迹:“和才负经纬,文通孔孟,特选皇廷”;“敕奉差诸官员共二万七千四百一十一员,又拨宝船六十三只,大船长四十四丈,阔一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所至诸国名:占城国、爪哇国、暹罗国……”;“于诸番国并海外,公干教化诸番王等无不祗顺(恭敬)”;“又乃称和公之德而扬和公之行,可谓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者矣”。

材料三   谓大陆人民,不习海事,性或然也,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之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1)阅读材料一、二,比较两则史料关于郑和下西洋记载的异同。
(2)结合史料类型,说明一、二两则史料的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尝试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
7 . 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清朝统一全国B.明清易代C.农民起义蜂起D.明亡于清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据此判断郑和下西洋的初衷是     
A.了解海外形势B.开拓贸易市场
C.彰显明朝国威D.加强友好往来
9 .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是(     

戚继光                                 郑成功                                     林则徐
A.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B.发动武装起义,反抗阶级压迫
C.致力科技发明,推动经济发展D.促进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明
10 . 明朝内阁大学士的可选资格,一般来讲,必须是翰林出身。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据统计,在明朝170位大学士中,通过尚书人阁的有110人,通过侍郎人阁的也有24人,绝大多数是翰林出身。明朝此举(   )
A.利于强化内阁的辅政功能B.意在完善法定中枢权力体系
C.一定程度制约了专制皇权D.使内阁与六部形成制衡机制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