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将宁古塔昂邦章京升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宁古塔将军衙门是清初东北黑龙江地区的最高地方机构,总理本地区的一切事宜,设有印务处及户、兵、刑、工四司。据此可推知,宁古塔将军的设置(     
A.具有军政合一的特点B.落实了“改土归流”的政策
C.开创了全新治理模式D.体现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2024-04-21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高级中学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试题(一)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官,内朝的人员组成主要来自: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就是负责皇帝戴帽、穿衣、吃饭和洗澡的仆人。他们是可以出入禁中,伴随皇帝左右并随时参与政事讨论的读书人。他们在汉朝常冠以侍中、常侍头衔。尚书也如此,只不过他拥有了传递或下达最高权力的机会,而他们的原本卑微的身份和皇帝心腹的角色,让这个岗位越来越拥有了实权。

——摘编自劳干《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

材料二   明初的内阁成员,如大学士,本身是顾问的身份,品级也大致在五品,不拥有实权,也不是常设法定机构。但是,因为他们更接近皇帝,最终成为拥有实权的机构,到了张居正时代,内阁首辅大臣权倾一时。清朝的南书房(后来的军机处)起初也是康熙为与翰林研讨学问而设,后康熙帝为了加强自己权力,这些人在陪皇帝作诗写字以外,也秉承皇帝的意旨拟写谕旨、发布命令,雍正皇帝时逐渐成为以皇帝为中心的真正的参与决策机构。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明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时期的内朝组成人员的身份,并分析内朝建立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内阁、军机处在职权上的相似之处。
2024-04-10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扬中国君主的道德,他在转述雍正皇帝关于各地处理重罪案件,必须呈送皇帝御览,否则不得对人犯处以极刑的谕令时,发表了如下议论:“颁布这一敕令的理由有二。其一为:不得视人命如草芥。 其二为:君王对百姓须爱民如子。”伏尔泰对处于中国统治阶层的儒学文人也充满敬仰之情,“跟他们一道在北京生活,浸润在他们的文雅风尚和温和法律的气氛中,却比在果阿宗教裁判所陷身囹圄,最后穿着涂满硫磺、画着魔鬼的罪衣出狱,丧命在火刑架上,更妙得多”。对中国文明的高度赞美和对中国开明君主社会的向往使伏尔泰将中国奉为理性社会的圭臬。他系统地阐述中国的历史、法律、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风俗等问题,竭力推广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他指出“由于它(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它在伦理道德和治国理政方面,堪称首屈一指”,以侧击路易十四崇尚的专制和不明白什么是宽大、容忍的缺点。孟德斯鸠认真研究朱子学中的世界观、宇宙生成论及政治理论。在中国理学家所推崇的理性观中,孟德斯鸠看到的不是传教士所抨击的无神论,而是宋儒的法治的政治主张。他“从朱熹的‘法者,天下之理’和‘礼法,应与时宜之’思想中得到启示”,在传世之作《论法的精神》的第一章,就开篇明义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人也有自己的法。”……孟德斯鸠也从中国文化中获得创建其“三权分立”政治理论的思想灵感。他指出正因为没有“法”的精神,中国“在开国初的那三四个君主以后,继任的君主就成为腐化、奢侈、怠惰、淫逸的俘虏”;“人们曾经想让法律与专制主义并行,可是任何事情一旦与专制主义联系起来,就丧失了自身的力量。”

——摘编自郭丽娜、康波:《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思想文化因素》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方面各有何发展变化,并对此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伏尔泰与孟德斯鸠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借鉴。并概括启蒙思想家借鉴中国文化的目的。
2024-04-06更新 | 64次组卷 | 11卷引用:黑龙江省2024届高考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清代以前,帝王构建的“大一统”疆域观未包括长城以外地区。而清朝皇帝反复强调长城以外是国家“大一统”疆域的组成部分,官方的《大清一统志》也以昭示“一统之盛”“一统无外之盛”为宗旨。清政府的这一观点(     
A.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一体化管理B.适应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需要
C.反映出传统华夷观念已完全瓦解D.直接促成了境内各民族的社会进步
2024-04-01更新 | 289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
2024-03-02更新 | 27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在西藏设行都指挥使司,在黑龙江流域设奴儿干都司。清朝设台湾府,蒙古族地区设盟、旗,新疆设伊犁将军,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设理藩院等。明清时期的这些举措(     
A.导致中央集权的弱化B.奠定中国的疆域版图
C.促进经济发展及繁荣D.反映辉煌与挑战并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大臣可以侍坐,清大臣则奏对无不跪。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清大臣对皇帝奏折,皆自称“奴才”。这反映出(     
A.皇权至上观念得到强化B.儒家纲常伦理深入人心
C.政治统治凸显民族色彩D.尊君卑臣观念逐渐萌生
2024-02-29更新 | 344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二   军机处名不师古,而丝纶出纳,职居密勿。初只乘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周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清史稿》

注:赵翼,乾隆年间曾任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日常工作。《檐曝杂记》是笔记随札,内容大部分是作者亲历亲见,也有一些失实传闻。

《清史稿》,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俢的正史。

(1)根据材料一、二、据此能够确认关于军机处的史实有哪些?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檐曝杂记》与《清史稿》的价值。
9 .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

——摘编自赵明畅《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三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迷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并简要阐述其意义。
2024-02-08更新 | 12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初摸底考试适应性训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奏折始于康熙中期,最初只在京城满汉大臣和外省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中使用,雍正时规定“科道每日一人上密折,轮流具奏,一折只言一事,无论大小事务,皆许据实敷陈”,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变化(     
A.保障了地方吏治清明B.提高了地方官员的权力
C.推动皇权向地方渗透D.确保了国家决策正确性
2024-01-30更新 | 85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中国古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