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 道试题
1 . “大一统”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91年,康熙帝宣布停止修筑沿用了2000年的长城,长城内外即成“一体”,即成“一家”。1703年,清朝选择塞外之地创建避暑山庄,每年盛夏之际来此,接见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历经康雍乾等朝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备载天下山川、郡邑、政事、风俗,旨在构建国家广阔的疆域一统观,从而在观念上来代替“华夷之辨”。

——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大一统”与避暑山庄》等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中国国家转型之路与中国传统大一统思想在历史的进程中形成了内在的逻辑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施行的不同的方针政策,都是为了在维护中国这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内在统一的基础之上,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从而推动整个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王健睿《传统“大一统”思想与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内在逻辑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大一统”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凝聚整个中华民族的力量”。
2 . 元朝政府曾四次“禁商泛海”。明朝建立后,朱元障“禁海外互市”,1567年,明朝开放海禁,但对船只数目、贸易地点仍有严格规定,并严禁与日本贸易。清朝初年,清廷实行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的政策,后虽逐渐开放海禁,但对船的长宽、载量和可载人数等予以限制。封建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防范西方的殖民侵略活动B.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C.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D.受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影响
3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大一统”的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其演进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内涵
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国家制度建设
民族关系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认同中华优秀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请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主题,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2-2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2月开学收心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为康熙和雍正时期清政府配置的台湾府文武官员人数。由此可推测清朝逐步(     

时期

文职官员(人)

水师武职(人)

陆路武职(人)

总计(人)

康熙时期

19

98

45

162

雍正时期

34

40

72

146

A.削减政府财政支出B.提高台湾自治能力
C.贯彻崇文抑武方针D.加强台湾内陆治理
2024-02-16更新 | 255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清朝中央政府除制定全国统一的基本法典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专门法规,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新疆条例》《钦定西藏章程》《理潘院则例》等。这说明清朝(     
A.对边疆地区各族实行多种管理制度B.采取了整齐划一的方式管理边疆地区
C.以立法形式确定对边疆的民族政策D.进一步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自治
2024-02-02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古罗马也曾修筑过“千里长城”。从1世纪到3世纪,罗马人为防备日耳曼人的袭扰,陆续在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修建了一条“防御之墙”,从今天德国的波恩附近直到雷根堡附近,全长584千米。另外,公元117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来到不列颠视察后,下令修建长城以抵御凯尔特人,该长城由三个罗马军团历时约六年分段筑成,史称哈德良长城,全长约118千米。

——摘编自马兆锋编著《伟大的古罗马文明》

材料三   清朝入关后,一直没有修缮过长城,康熙三十年(1691),古北口一带的城墙有不少地方损坏倒塌,边防总兵蔡元上疏朝廷请求修缮,工部等建议康熙帝予以批准。康熙帝很不以为然,他认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历代经常修缮,但从来都没有因此而免除边患。他说:“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摘编自徐永清《长城简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欧亚帝国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康熙帝对修筑长城的看法。
7 . 康熙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康熙此举(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
8 . 清朝初年,朝廷宣布禁止学者创立书院,纠众结社,表面上是不许“空谈废业”,实际上是不许“集群作党”。于是乎,形成了与晚明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知识界的活跃空气被禁锢了,朝廷官员大臣的角色扮演多是“跪受笔录”,政治活动完全萎缩了。据此可知当时(     
A.加强政治文化专制统治B.海禁政策空前加强
C.民族交流与融合被阻断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024-01-27更新 | 113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一)历史试题
9 . 康乾后期,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地贸易,由政府指定机构代为管理,并对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进行严格限制。这一做法(     
A.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B.缘于政府重视开拓国内的市场
C.完全符合世界发展潮流D.为后世处理对外关系提供借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政府在政治统治、军事镇守、经济发展之外,通过儒学教化软实力的建构,在根基性的文化及信仰层面建构起西南边疆与内地一致的统一体:广设府州县地方官学和官办书院;提供科场优惠政策;建立乡贤名宦祠,供奉清朝政府提倡的儒家正统思想的代言人。清朝在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建构的宏伟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的为边疆和地方预留一定的自我表达空间,不仅有利于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一统”政治思想的推行与渗透,还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和地方新秩序的稳定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主流文化和王朝国家的认同。

——摘编自郎玉屏《清代西南边疆儒学教化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举措及目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在西南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效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