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疆域的奠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下列为中国西汉、唐朝、明朝、清朝疆域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图4
提取历史信息,判断图1、图2、图3、图4所对应的朝代,并简要说明理由。

2 . 材料   帝亲政之初,沙俄进犯黑龙江流域。为了实施对东北的有效管理,他亲自巡访东北,进行调查研究。康熙二十一年,康熙皇帝在抵达吉林、黑龙江时,仔细查访边陲军备,咨询民隐,奖励农垦,然后又检阅水师,视察船厂,移民实边,设置佐领,在吉林至黑龙江地区增设驿站。康熙帝在鼓励垦荒的同时,又下令在东北建仓储谷,调集人马,将外地粮食大批运至东北。他还设置“将军”,筑城驻军,营建水师,造船铸炮。在造船的同时,他又在军事防务上增制器械。康熙二十五年二月,康熙帝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为统领,再战雅克萨,重新收复失地,双方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雅克萨反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沙俄侵略势力,斩断了沙俄伸向黑龙江流域的侵略魔爪,使东北边疆进入和平安定时期,为东北各族人民建设和开发边疆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编自白洪希《康熙皇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应对东北边疆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康熙帝对东北的经略与治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放弃元朝凭借边疆向外扩展的做法,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为防范“北虏”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以强硬的军事手段应对北方游牧势力。明朝在南部边疆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材料二   中国古代边疆政策自秦汉时期初具规模后,经隋、唐、元、明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体系。清代的边疆政策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历史上的羁縻政策、和亲政策到清代军府制、盟旗制、满蒙联姻等政策措施。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经营,清代的边疆地区包括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这些地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得清代边疆政策具有多样性。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边疆治理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边疆政策的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元代,一些大陆人到澎湖建造茅屋,男耕女织,种植黄豆、黍子,还把瓷器运到台湾。明朝中后期,大陆的零散商人活跃于台湾与澎湖各个地方,每年都有十多艘船只把大陆的玛瑙、瓷器、布和盐运往台湾,换回台湾出产的鹿脯和皮、角等,从事两岸间的贸易活动。17世纪以来,大陆人不断进入台湾,大陆客家人还出资兴建水利工程,推动台中与台北水利灌溉系统形成。嘉庆十五年,清政府设官管理农事,推广农业技术,使台湾高山族人“始知置备耕牛、农具,渐通汉人语言”,也学会“烹调饮食”。

——摘编自陶诚《历史上大陆对台湾的开发》


(1)根据材料概括元明清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这一时期“台湾得以开发”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5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   


材料三   1015世纪,在我国西北到东北的广大地区,先后建立了“辽”“西夏”和“金”三个民族政权。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本民族文化的需要,它们都在汉字的影响下,创制了本民族的汉字系文字。

——摘编自王锋著《从汉字到汉字系文字》

材料四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新的管理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

——整理自2011年全国文综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文化蕴涵的时代精神及作用。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三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
6 .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国家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共同构成的。

材料一   “天下思想”中关于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天下的思想,不过是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从先秦时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而构成“天下”的主体民族——“华夏”自身,就是在“中国”从部落联合体社会向初期国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由众多的部族和民族通过“中原化”“华夏化”而共同形成的。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材料二   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刑楚、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戒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丰,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雍正帝编纂《大义觉迷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先秦时代“华夏”的形成和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雍正的民族观,结合所学,概述“我朝”使“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的史实,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贵州巡抚赵廷臣升任云贵总督,开云贵督府设置之端,拉开全面治理云南的帷幕。顺治十七年(1660年),清军占领昆明,平定南明政权;康熙六年(1667年),以“教化、王弄、安南三长官司地为开化府”,并下设永平、东安等八里。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重置绿营兵,形成3标、7镇、6协、7营的军事建制;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云南总督、巡抚同驻云南府城,确立了云南的督、抚同城体制。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作为云贵总督办理边界事务并建关立界;中法战争后,清政府派内阁学士周德润为勘界大臣前往云南,签订中法《续议界务专条》,收回部分失地。

——摘编自聂迅《清代滇东南边疆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的区域演进与历史进程研究》

材料二   19529月,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做出了《关于党对边疆民族聚居区统一领导的决定》,从1953年中期开始,组织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各民族地方人民政府。20世纪50年代初期,昆明军区3.14万名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参与“屯垦戍边”战略,1952年,中共云南省委组织3000多人的工作队深入边疆民族地区,积极与各阶层人士联系,开展“做好事,交朋友”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批准云南畹町、瑞丽等作为首批边境开放城市,云南边境地区开启了沿边开放的新时期。1991年,瑞丽市边境贸易额达7.5亿元,货物吞吐量超过80万吨,瑞丽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边境贸易口岸。

——摘编自李邦伟《建国以来我国边疆治理模式的变迁及重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云南边疆地区的措施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边疆治理的特点。
2021-05-13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民族关系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极具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自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

——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

材料二   清朝既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疆域,也继承了历史上周边民族活动的领地,清朝的所谓“开疆拓土”,就是国家对边疆地区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对边疆各民族直接进行行政管理。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与历代疆域的关系》

材料三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时代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项清朝治理边疆的措施,并简析清朝“开疆拓土”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的内涵。
9 .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是汉族以及诸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一起参与中国国家构建的共同历史成果;中国的疆域,是分别由数十个不同民族世代居住的历史家园共同构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下思想中关于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天下的思想,不过是忠实地反映了中国从先秦时代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事实;而构成天下的主体民族——“华夏自身,就是在中国从部落联合体社会向初期国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由众多的部族和民族通过中原化”“华夏化而共同形成的。

——(日)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

材料二   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刑楚、犹,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戒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丰,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清)雍正帝编纂《大义觉迷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华夏”的认识。结合所学,概述先秦时代“华夏”的形成和演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雍正的民族观,结合所学,概述“我朝”使“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的史实,
2021-02-05更新 | 192次组卷 | 6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

宋代明代
地方行政每略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
监察制度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

材料二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清廷中持中国“居天下之中”的看法相当普遍。康熙帝说,“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之长城,更为坚固”。乾隆帝说:“夫开边黩武,朕所不为;而祖宗所有疆域,不敢少亏尺寸。”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及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