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燕乐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它标志着歌舞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除燕乐外,当时流行的曲子填写的词成了宋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当时盛行的歌舞戏为宋代杂剧与南戏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当时通行的变文,正是后世词话与宝卷一类说唱的直系祖先。唐朝设立了大乐署、鼓吹署、教坊和梨园,统领各色音乐,总数达数万人。隋初郑译的八十四调理论和后来燕乐二十八调的产生,以及对通向十二平均律的探索,表明这个时期乐律理论上的成就。

——摘编自张小梅《唐代中日音乐文化交流史专题研究》

材料二   唐燕乐传入日本后,经过平安朝的乐制改革,把它分为管弦与舞乐两种形式。舞乐以舞为主,有器乐伴奏,而管弦则是单纯的器乐演奏。日本雅乐序、破、急的基本结构来自燕乐大曲。燕乐大曲的散序是自由节奏,速度也不固定,中序是歌唱部分,破的节奏不规则,速度逐渐加快。而日本雅乐的结构已大为减缩,中间插有若干其他音乐段落,整体速度则呈现逐渐加快态势。根据唐代史料记载,《太平乐》的演出当时舞者约75人,同时还有140人合唱《太平歌》。日本乐书《体源抄》有如下记载:“古太平乐於唐土者,一百四十人等舞之,今於日本则不然,天安天皇时四十舞之,后三十人,今又不然。”

——摘编自张前《日本雅乐与唐代燕乐-日本史书、乐书相关资料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音乐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与唐朝燕乐相比日本雅乐的不同之处。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化互鉴的意义。
2022-03-16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五十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梁启超曾说过:“《水浒传》中鲁智深醉打山门,固非事实也,然元、明间犯罪之人得一度牒即可以借佛门作逋逃之薮,此却为一事实。《儒林外史》中胡屠户奉承新举人女婿,固非事实也,然明、清间乡曲之人一登科第,便成为社会上特别阶级,此却为一事实。”这说明小说
A.能够反映社会现实生活B.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
C.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D.多批判社会不公平现象
2022-02-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河池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有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市镇空间扩张明显,如王江泾“左右三十里内,各乡悉统玉泾镇”;塘栖镇所属四乡“东西相距六十里,南北相距二十五里”;金泽镇四乡周围28里。这说明,当时江浙地区市镇的发展
A.影响了古代城乡经济布局B.导致专业化特色化村镇出现
C.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020-09-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历史演义小说是由宋元说话艺术中的讲史一类发展而来的。历史演义以一朝一代的历史事实作基础,吸取野史杂说和民间传说的内容,敷演扩大而成。“七分事实,三分虚构”是其特点。这说明历史演义小说
A.生动地还原了历史真相B.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不能作为史料进行研究D.迎合了市民的文化需求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南宋至明,孙悟空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孙悟空的形象塑造(  )
出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南宋)《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元)《西游记》小说(明)
形象特点“妖精”,取经过程中的护法,学问渊博、文质彬彬“白衣秀才猴行者”。身上残留妖性较浓,但开始向着平民化倾斜。剔除市井小民恶劣负面形象,抽离妖性,从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转变为遵守道德良知的神猴。
A.因阶级立场不同而不同B.因作者知识层次不同而不同
C.因时代环境不同而变化D.因史料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
2020-10-15更新 | 361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朝中后期,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以戏曲、小说和日用类书籍为主的通俗读物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大部分图书都有很多注释和注音。这一变化折射出(  )
A.商品经济助推大众文化传播B.士人价值追求发生改变
C.刻印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D.通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2023-11-06更新 | 78次组卷 | 3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第十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表为1775年181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输华毛纺织品价值数据(单位:白银两)。这说明。此时中国(       )

时间

1775-1779

1780-1784

1785-1794

1795-1799

1817-1819

价值

27767

378696

1586662

1556419

1951267

A.自然经济开始日益解体B.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与世界经济保持了联系D.逐步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2023-06-19更新 | 26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董仲舒云:“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董仲舒的意思就是要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高下有宽度的节限中,来维持一个相当有伸缩余地的社会经济水平。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材料二: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

——据顾炎武《日知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以西汉和唐朝为例,说明统治者在“富而不骄”“贫而不忧”方面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的思想,并分析其历史价值。
9 . 顾炎武以大量史料证明,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君”的称谓乃是“上下之通称”,不仅帝王可以称君,诸侯可以称君,大夫可以称君,而且女儿可以称父亲为君,媳妇可以称公爹为君,妻妾可以称丈夫为君等等。这说明顾炎武
A.怀疑君权、具有启蒙色彩B.反对空谈、主张经世致用
C.弘扬道德、肯定传统礼制D.教化民众、主张社会秩序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材料一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非常重视农业的思想家,他亲自主持了秦国的变法运动。由于其变法实践的需要,其重农思想贯穿始终,凸显了其对粮食安全的关注。他说:“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另外,商鞅视农业和粮食为财富的来源,他说:“按兵而农,粟爵粟任,则国富"“民泽毕农,则国富”“农则易勤,勤则富”“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商鞅就这样把农、粟同国富、国贫联系在一起。商鞅的重农思想是法家经济思想的鲜明体现,它从政治高度上充分认识到粮食的重要性,是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政策领域内的体现。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于商业性农业的迅速兴起而日趋减少,加上大量市镇的涌现、非农业性城居人口的增多等原因,江渐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因粮田大量被经济作物侵占,已由原来输出粮食的中心区变为输入粮食的缺粮区;在东南沿海地区急需大量粮食、粮价见涨的诱使下,经济作物种植业较为落后的湖广等地则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新的商品粮基地,原来的“苏松熟,天下足”被改为“湖广熟,天下足”。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中国古代粮食流通与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粮食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中叶以后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