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 道试题
1 . 《新安原版士商类要》以徽州为核心记述当时南、北水陆程途,除详述诸地程途地点与里数外,还收录了不少总结性的程途诗诀,以便商旅记忆。它们也被视作“路引”的一部分,甚至被预设为商旅精神上的指引。此类“程途指南”在明清时期较为常见。这一现象表明(     
A.徽商精神成为民众价值取向B.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走向松弛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2 . 宋代的《耕织图诗》用图像和诗歌的形式把农桑内容表露无疑,元代的三大农书则直接以“农桑”为书名,清代尚有《农桑经》等书以“农桑”为名。由此可推知,中国古代(       
A.农桑结合是农业结构的特点B.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农书撰写成为了民间的潮流D.农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地图册-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星球地图出版社第36、46页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文学人口最多的时代是明清时期。道理很简单,中国宋代以前(含宋代)的文学无论是传统诗文还是作为诗歌变体的词,总体上是贵族文学、士大夫文学,是雅文学,它们的创作者和受众也都局限在宫廷、士大夫和士绅中间,受传承载体的限制,它们远没有下移至普通百姓中去……而这一情况到明清时期却有了质的改观。明清时期不但文学作者群体数量庞大,且随着教育的普及,文学重心进一步下移,以小说、戏剧等为代表的俗文学强势崛起并成为整个文学人口中最广泛的消费对象。

——摘自李玉宝《明代文学人口的壮大与书业生产的聚盛》


(1)根据材料一中图1和图2,指出与唐朝诗人的分布相比,宋代词人分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文学人口最多的原因。
2024-03-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植七步成诗”最早见于南朝《世说新语》)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

——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材料二   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

材料三   明中期徽州新安商人程春宇编写的《士商类要》共四卷,第一、二卷主要记载明代各城市间的100条主要水陆商路,北起辽东,南达福建、广东,东起上海、山东,西至陕西、宁夏。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第二卷的后半部分,附戴《客商规略》《船脚总论》《为客十要》《买卖机关》《贸易赋》等有关市场营销的基本常识。《为客十要》称(为商之人)要持“中和”之道,“凡待人,必须和颜悦色,不得暴露骄奢。年老务宜尊敬,幼辈不可欺凌。”《贸易赋》称“贸易之道,勤俭为先,谨言为本。”“凡在外,弦楼歌馆之家,不可月底潜行,遇人适与酌杯,不可夜饮过度。”《买卖机关》称(为商之人)“是官当敬……凡见官长,须要起立引避,盖尝为卑为降,实吾民之职分也。”

——摘编自姜晓萍《<士商类要>与明代商业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传反映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代商品经济的时代特征。
2023-07-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下图是从《列朝诗集小传》中统计的南方六省(市)诗人在各集数量占比折线图。据下图可知,明代(     

甲前集:朱元璋起兵至建国之间;甲集:洪武、建文两朝;乙集:永乐至天顺六朝;
丙集:成化、弘治、正德三朝;丁集:嘉靖至崇祯六朝
A.南方文化影响力显著上升B.江南商贸繁荣推动文学兴盛
C.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较大D.江浙地区成为全国文化中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等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她们敢于发声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自著诗话、诗评;一些书坊也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这可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A.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B.妇女政治地位的显著提高
C.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丰富D.书院教育摆脱了科举束缚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逐鹿中原”说的是距今两千年前秦汉之际的事,后来成为争夺天下的代名词。但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至少可以上溯至距今5000年以前。“逐鹿”行动至少在距今4400年以后约五百年的时间里,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如图)。


——据许宏《何以中国》整理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作为当时人们观念中的经济重心、财富重心,反复出现在该时期人们的谈论、书信、文集甚至奏折等文字中。这个作为明清财富中心的“江南”,当时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狭义之江南,实际上是指“五府”,即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基本上都在太湖周边;广义上的江南还包括杭州府、镇江府、应天府(也就是江宁府)和直隶的太仓州。这时的“五府”或“八府一州”,成为明清时期人们公认的财富中心,有明清王朝经济“江南腹心”之称。

——据黄纯艳、包诗卿主编《江南史十八讲》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原长期成为“逐鹿”之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江南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3)中原与江南的交流共同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史实加以说明。
8 . 明清鼎革之际,浙江闺媛王端淑和黄媛介,在乱世失家,丈夫治生乏术的困境中,辗转江湖为闺塾师(社会上流动的女教师)。“境愈穷”而“诗愈工”,在文士和闺秀圈获得巨大声名。闺塾师的出现(     
A.反映出社会对女性学识的普遍重视B.推动明清时期书院教育的发展
C.是明清之际经济和文化变革的产物D.导致了传统儒家伦理趋向瓦解
2023-01-26更新 | 19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岱生平(部分)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张岱生于显贵的书香门第,少年时具有过人天赋,工书善对,出口成章,被称为“今之江淹”
成年后的张岱轻佻狂放,悠游于市井之间,流连于山水之侧,斗鸡走狗,走马观花,期间也写下来大量的诗作
崇祯八年(1635年),由于排斥八股,张岱在乡试中落榜,于是撰《跋张子省试牍三则》,讽刺考官,从此绝意仕途,醉心写作
明亡后,张岱拒绝清廷邀请,隐居不出,坚守贫困,潜心著述,著有《陶庵梦忆》和《石匮书》等
康熙四年(1665年),张岱撰写《自为墓志铭》,以便自己死后使用。其铭文表达出豁达的人生观
康熙十九年(1680年)之后,张岱著《三不朽图赞》,从立德、立功、立言的角度对明代绍兴府八县一百余人进行了褒扬。后去世,享年84岁

材料二: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为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节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


结合以上材料,对张岱的人生历程进行阐释。
10 . 以诗证史是史学研究方法之一。表中宋人诗句与其可以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A.AB.BC.CD.D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