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理学尤其是程朱之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探求儒经的新意,并参与新政,“救时行道”。且发挥孟子的“新学奇论”,如儒家“内圣外王”之道,“事君之忠,治民之仁”等。以礼法、伦理为核心,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等诸家学说与思想,以丰富理学内涵。

——摘编自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理学思潮》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董仲舒新儒学相比程朱理学有哪些特点。并指出这一思想体系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的主张及提出的背景;并分析这一时期“新儒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0-11-16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汾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启蒙思想】

材料一   明清之际,启蒙思想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在政治思想上的反映。这是一个对空谈心性的灾明理学末流进行批判、新旧思想观念激烈冲突的所谓“天崩地解”的时代,是在最广泛意义上开始探索新世界、设计人类社会新计划的所谓“天工开物”的时代。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以各自的表现方式,比较全面地揭露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无道,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禁锢人性的陈规与说教。这一时期,有的思想家提出了“自由私产”“夫私者,人之心也”“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的主张,有的说“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必使治天下之举皆出于学校”,有的讲“法有可采,何论中西”,“寓通几(即哲学)于质测(即科学)”,倡导求实学风,对宋明以来“蹈虚空谈”的学风是一个否定。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   中国近代启蒙是在民族救亡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由于知识分子的优患意识、危机意识的存在,外来思想输入中国后常常被赋予中国式的解释以达到政治目标,不可避免带有中国特点。即不同时代的启蒙思想和启蒙思想转变的内在理路,前者可划分为戊戌启蒙、辛亥启蒙和五四启蒙,后者可概括为传播现代理念、建构现代国家和塑造现代国民三个方面。从戊戌启蒙到五四启蒙都有近代欧洲启蒙的批判精神。然而,近代启蒙的遗产不是理性的实现,而是“工具理性”的实现,个人自由、解放服从于国家独立、富强,民族解放高于政治民主。清末民初,中国传统社会的观念、规范、制度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现代社会的规范、制度还没有真正确立,这是一个"两头都不靠岸"的时代,启蒙者忽视了启蒙思想内在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但是启蒙的批判精神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所需的推动力量。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进步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启蒙思想的共同作用。
3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材料二   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カ、富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人们利用水力进行春难、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在许多磨茶作坊、磨面作坊、纺织作坊、冶炼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宋政府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水磨务”,管理水力机械。甚至有人提出在汴河上设置一百盘水磨、用于手工业生产的计划。

材料三   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即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几朝,从这时期装饰题材上来看,几乎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便是中国明代民窑青花瓷发展最为全面的时期,题材从反映民间市井生活,农人劳作的情景到文人墨客,神仙题材都有,非常丰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作为出口最多的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而外贸的发展则使民窑青花瓷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创作的作品中既有生活中的鲜活,又有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韵味,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指什么,分析形成哑铃状”分布态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手工业领域有何突出特点,并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民窑青花瓷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4 . 【明朝思想领域的变化】

材料一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注:良知:人类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语出《孟子·尽心上》,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与生俱来的善端。)。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注:圣门:指儒家学派)所谓良知。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

材料二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明]李贽《焚书》卷3《童心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王守仁对“良知”的解释有何特点或特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李贽的“童心”概念与王守仁对“良知”的解释有何联系?李贽与王守仁相比,其明显的叛逆色彩体现在哪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门德尔斯1969年首次提出原始工业化理论,1972年将其扩展为“主要分布在农村中的工业的迅速发展;它伴随着乡村经济的空间组织的变化”。中国明清江南工业是“超轻结构”,纺织业是明清江南工业中最大的部门,在对整个江南地区棉布产量的估算中,“明后期江南的棉布产量为5,000万匹,清中期为10,000万匹”。斜身式花机的出现大大改进了织机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增强了工人操作的精确度,发展了纹络花样等工艺,此外棉布的染色技术也有提高。在棉纺织业中最重要的分工为织和纺两大工序的分离,手工业生产与农业的分离,家庭内部的分工。江南的松江、苏州、无锡发展为棉纺织基地。

——摘编自李伯重的《江南的近代化》

材料二: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十九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材料三:晚清时期,工业各种组织特别是近代银行制度并不存在,政府不能建立和保证一个有法律、商业和教育等制度的体制。由于没有关税自主权和外国人已索取的特权,华资企业无法与进口货和外资企业竞争。十九世纪后期的中国经济是贫困的:农村人口在人地比例日趋不利的情况下生活,农业技术发展潜力消耗殆尽。但阻碍中国早期工业发展的因素并不是资本的绝对短缺,问题在于本来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只有根本的政治变革才能打破的传统束缚中一直没有发挥作用。经济成就和政治权力的结合是当初公行等垄断事业的特征,在中国早期工业化时期,这种结合也没有分裂过。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美)费正清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制造业发展的阻碍因素。
2023-03-23更新 | 15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域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域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曰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022-04-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蚕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货指田中所出)。农商之分,实自此始。

——据司马迁《史记》等

材料二: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

宋代的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良录》

材料三: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不过,从远途贩运的角度来看,除属于国家专控商品的盐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额最大的商品是粮食、棉花、棉布、丝和丝织品。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主要经济政策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宋朝商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变化?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代商业呈现的特点。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是对立统一的。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的主张把传统文化的统一性推向了极致。但事实上,统治者宣扬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又使它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传统文化又经历了继承性与变革性的过程。古代中国虽历经战乱、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传统文化从未中断,总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包容性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包容性又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启蒙思想与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外启蒙思想的最大差异是什么?影响有何不同?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咖啡馆在18世纪的英国达到鼎盛。咖啡馆作为文明而廉价的公共消费空间,被称为“便士大学”。咖啡馆为招徕顾客而订购时下流行的报刊供人免费阅览,馆内布局方便顾客畅谈。咖啡馆作为信息交换和流通的理想场所,逐渐成为商界人士的经常光顾之地。为了满足市场需要出现了不少“专业化”咖啡馆,促使专业领域信息更便捷流通。一些无权无势却又对公共事务感兴趣,乐于在咖啡馆中议论时政的人,被喻为“咖啡馆政治家”。无论是新闻话题还是政治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在咖啡馆自由交流,不必太担心受到责难。

——摘编自何习尧、冯蜀冀《公共领域机制的英国咖啡馆和法国沙龙比较研究》

材料二:清代是我国茶馆的鼎盛时期。1819世纪,茶馆不仅遍布城乡,而且种类多样:有文人雅士居多的“清茶馆”;有设在郊外、设备简陋的“野茶馆”;有既卖茶又兼经营点心、茶食或酒类的茶馆;有兼营说书和演唱的书茶馆;还有设在乡镇,名为茶馆实为赌场的茶馆。这一时期,遍布城乡的茶馆不仅是平民饮茶之地,同时又是群众听戏、赌徒赌博的重要场所,是商人、掮客、手艺人探听市价、谈生意找生活的集散地。清代茶馆特别发达,这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茶馆在发展商品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是有密切关系的。

——摘编自闵宗殿《茶馆历史杂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英国咖啡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清代茶馆和英国咖啡馆的异同。
2022-03-17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雍正皇帝

材料四《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状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账房)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

《凤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图片信息,指出我国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较一下黄宗羲的观点和雍正帝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3)材料四主要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4)材料三中雍正帝的观点对材料四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