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社会进步往往以思想解放为先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上接夏商周特别是西周时的礼乐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诸子百家之学,产生了不同的学派。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之学中找到原初的基本论点,即文化基因。

——《选择性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p20

材料二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

——摘编自吴保传《论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墨法道四个学派的核心思想内容,并说明百家争鸣对后世中华文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的?并列举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近代思想家们从“审视”发展为行动的表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史学进入了一个转型发展期。延续数百年的程朱理学走向没落,经史考据之实学思潮兴起,并且出现了早期的启蒙思潮。士大夫对理学的批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发展。顾炎武作为明清之际的“三大家”之一,他在史学方面的建树,反映和促进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嬗变与转型。顾炎武历史观中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即对普通劳动者历史作用的认识和认识论等方面上。 顾炎武认为“天子一位”,君主只是一个爵位,是人民“推举”而来的,没有绝对的贵胄,君主要重视人民。 在认识论上,顾炎武的学识是建立在自身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他通过自己的学识与实践正确论证了“感性”和“理性”的关系。他认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必须建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

——摘编自金海峰《浅析17-18世纪中西方史学的嬗变与转型》

材料二:对于20世纪20年代末出现的社会史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用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历史,与当时国内主流史学界并不符合。社会史论战本身既是由现实问题而来,又全然表现为回到现实问题中去。由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进而展开的社会史论战,因其较为明显的非学术色彩、普遍生硬的史论综合特征等原因,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主流史学界认同。 社会史论战使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联结在一起勾勒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雏形,但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尚需从历史学研究的学术层面充实加强。之后的几年里,人们更注重反思社会史论战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实史料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经济史研究。研究者及其观点也发生了各种变化,经过几年的讨论、研究、调整、淘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30年代末至40年代以后逐渐明确。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炎武史学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社会史论战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2024-02-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3 .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摘编自袁行霈 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宋明理学最初产生于北宋时期,盛行于南宋、元明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融合了佛、儒、道三教,将三教理论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之后社会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的理论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晶。宋明理学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但在它为封建专制的统治者作为官方思想去批判一切的时候,它最终便发展成为恃强凌弱而又扭曲的“存天理、灭人欲”。

——赵佳为《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宋明理学》

材料三   明末清初社会的激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李贽提倡个性解放;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痛斥封建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工商皆本”的口号;唐甄在《潜书·空语》中提及“凡为帝王者皆为贼”;王夫之在《张正自蒙注》中指出“理欲皆自然”。这些早期的启蒙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了狂涛巨澜,使中国思想界一度出现了群星璀璨的繁荣局面,他们对封建传统的批判精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陈寒鸣《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略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百家争鸣的代表派别、代表人物及代表思想。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分析明末清初这些“狂涛巨澜”出现的背景。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帝制国家始终参与商业,其程度趋于加深。帝制体系与商业繁荣之间的基本契合,一定程度上为明清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扩展了帝制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明清商人也在这种环境中演化,与帝制体系交融,变成绅、商、地主三位一体的精英人群,构成社会支配阶层演变的一个侧面。此种契合关系的另一面,是商业较大幅度地被纳入帝制国家体系的控制范围,使得市场经济难以充分、自由地演变,商人也在此环境中异化为帝制体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知识,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商业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5 .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核心是亲民。他不仅承认凡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提出人本来就是圣人,重视普通人、士人,向下以至于百姓。晚明时期,市民话语进入文学,体现出文人对市民审美趣味、道德的认可,这一切与阳明心学的亲民思想密不可分。

——摘编自刘万里《新民亲民平民——论阳明心学与晚明文学的平民化进程》

材料二:平民儒学以王阳明心学为契机而生成。平民儒者们不拘泥于儒家经典文义,反对《四书集注》为代表的章句之学,认为可任意解释经典。他们恢复和发展了孔子和先秦儒家学者重视平民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学术大众化、社会化的基础上创立起真正的平民学派——泰州学派。 在授学传道过程中,平民儒者按照自己的理想将“圣人”塑造成为没有特权的平民,还把自己打扮成“以先觉为己任”的新教主。

——摘编自陈寒鸣《论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

材料三:阳明心学承继儒学入世之精神,激发人积极奋发的生命状态,激励人们修心、强心,堂堂正正做人。它不是自私的养生哲学,只“治一人一身”,不仅要讲修身明性,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性在心灵上与社会自觉的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解放发展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

——摘编自黄文杰、徐晓莹《王阳明与平民哲学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阳明“亲民”思想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归纳平民儒学的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的“价值引领作用”。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出现启蒙思潮。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黄宗羲从历史发展入手,指出专制制度出现后,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为天下之大害者;唐甄从人的本质上指出天子虽尊,非天地大神也,皆人也”“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顾炎武则从国家治理上指出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材料二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认为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并于19155月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期间,新式知识分子率先以人的资格从封建宗法制社会中自觉起来,冲破封建专制思想文化罗网,在带着兴奋和焦躁的救亡图存的时代情绪下,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几乎所有一切关于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科学、民主的种种思想,与托尔斯泰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主义,都纷纷被译介过来,共同汇成了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大潮。

                                   ——摘编自朱鸿召《论新文化运动中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使命担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启蒙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启蒙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共同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学者鞠佳认为:“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下图。

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
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
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
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经过几千年的演进与发展,形成了多种多样、别具特色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其中有许多裨益于社会的精华,熠熠闪光。下表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境界举要。

主张

人物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

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天地

荀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戴圣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有许多精华,也有不少糟粕。不过,无论是精华还是糟粕,只要它在历史上存在过,通行过,就说明它符合那个时代的需求,具有存在的合理性。我们不能以当今的伦理道德去苛求古人,但是我们可以站在现代的瞭望台上去观察、审视、评判古人的道德标准,目的是剔出糟粕,弘扬优秀传统,延续宝贵的中华民族精神。

——摘编自傅永聚、任怀国《中国传统文化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蕴含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对社会治理的指导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以来,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打,孔子原作已面目金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王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租,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盛文林《最经典的国学常识》

材料二   清代汉学发韧于明末清初,是继宋明理学之后产生的一个学术流派。之所以称之为汉学,是指其经学研究与宋学相对而言,主张回溯和尊崇汉代的经说。就其学风和研究方法而言,普遍强调读书,注重实际,倡导以朴实的经学取代空疏的理学,具有批判精神和求实精神。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的锋芒指向被历代儒家不断发展了的以维护封建专制为基本内容的儒家学说。运动的倡导者从反对政治专制出发,对思想领域的文化专制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其焦点就是批判三纲五常,反对尊孔复古。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至清代中叶儒家思想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汉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文化运动对儒家学说的批判。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主要强调“重义轻利”的道义论,但事实上功利论的思想也一直贯穿其中。明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批判重农抑商,倡导功利价值的思想开始涌现并在当时掀起了狂潮,其中有三位个性突出的代表人物:李贽、唐甄、颜元。不管是“夫欲正义,其利之也”,还是“财用足,礼义兴”,抑或是“正谊以谋利”,这些人物都将“利”和“义”放在了一起。不同于西方的功利论,明清功利思想展现的是“利济天下”的社会目标,其目的是富国爱民。

——摘编自周蓉《明清功利论思想研究》

材料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运动发生以后的一些现象跟原来的新文化运动是抵触的,这个政治运动中经常是限制别人自由的,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当时新文化运动还在往前走,经过政治运动催化后,新文化运动走到了另外的方向,从原来的个性解放变成反政府,后来就从反政府走向政治了。再后来,五四青年开始分化,什么国家主义派、自由派、无政府主义、布尔什维主义都出来了。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共产主义运动,却是从俄国输入的。

——摘编自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界发生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运动时期思想界的变化及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和五四运动时期思想变化的相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