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下列历史名词与解释对应正确的是(     

历史名词解释
分封制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期正式确立的中央制度,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陆王心学在明末清初社会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提出,提倡个性自由,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工商皆本”主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2-2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至唐,思想界逐步形成“三家齐鸣”的局面。在三国两晋时期,战争不断,王位更替频繁,从北方来的游牧文明冲击了原有的农耕文化,“胡文化”一度盛行,儒学者的地位下降,儒士们纷纷南迁,儒学思想陷入危机。直到隋文帝的出现,他在统一北方之后,首先便恢复传统的伦理纲常,从思想层面改造了国家,同时也为随后而来的盛世奠定了思想基础。唐朝,儒学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唐晚期再次为动乱和宗教思想文化冲击,危机再次出现。

——摘编自何成轩《儒学南传史》

材料二   二程把“理”规定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宇宙本体之“理”,这是“形而上”者;一个是万物、万事之“理”。如程颢说:“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这个“理”,就是“形而下”者。再一个是伦理道德之“理”。“人伦者,天理也。”

——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三   王阳明的心学在明代中叶横空而出,就像一个力量硕大的“劈山神”,一斧子下去,一直束缚人们心灵的封建僵化的伦理观念就开始动摇了。王阳明心学对待民众的核心是亲民。他不仅承认凡人可以成为圣人,而且提出人本来就是圣人,重视普通人、士人,甚至百姓。针对当时官场腐败、道德沦丧的现状,具有王阳明思想的许多人敢于大胆进言,指责世道的不公。王阳明教导弟子,不去逃避现实,要“知行合一”,在事功之中去拯救国家、拯救百姓。阳明心学承继儒学入世之精神,激发人积极奋发的生命状态,激励人们修心、强心,堂堂正正做人。它不是自私的养生哲学,只“治一人一身”,不仅要讲修身明性,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个性在心灵上与社会自觉统一。这对于现代社会树立文化自信、解放发展潜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引领作用。在学术方面,王阳明的思想更开一代新学风,跳出了几千年来的条条框框,是追求个性的体现,描写了最真实的现状。

——摘编自李克《心途:王阳明的传奇人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变化趋势。
(2)指出材料二中对“天理”的认识具体包括哪三个层次?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代理学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阳明心学的特点。
2024-02-2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升华,他们或把民本思想从“民本——尊君”的体系中剥离出来,否定君主存在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异端”思想——无君论;或者在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加以全面的改造或创新,如黄宗羲、唐甄等在抨击君主专制、强调万民地位中形成的“新民本”思想。在传统民本思想走向末路时,新民本思想顺势而生。

——摘编自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   如何贯彻和落实民本主义,孙中山认为“此后国家经费,取给于民,必期合于理财学理,而尤在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有生之乐。是曰财政之统一”。他主张“慎重地开发中国广大的天然和其他资源。开发资源不仅仅是为了富有,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我国人民的满足和幸福”。为此,“国家管理资本,发达资本,所得的利益归人民大家所有”,国家的建设首先要考虑民生,要考虑“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

——摘编自廖大伟《孙中山的民本思想》

材料三   19822015年,中国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学从35.4%降到26.2%,初中从17.8%提高到38.3%,高中从6.6%提高到16.4%,大专及以上从0.6%提高到13.3%。2016年,城镇地区83.6%的户所在社区有卫生站,农村地区87.4%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截至2017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几个重要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约4亿、5亿、11亿、1.8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少贫困人口方面的成就堪称世界楷模,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极端贫困人口比例从1990年的61%,下降到2014年的4.2%。2017年,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标志着中国的民生福祉增进进入均衡发展型阶段。

——摘编自武力主编《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新民本”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民本思想与明清“新民本”思想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民生保障方面的特点。
2023-10-11更新 | 8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中后期,明清易代,长期的战争给社会生产力造成了严重破坏,明末活跃的社会文化思潮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清王朝通过严酷的文化政策,实现了皇权对真理的垄断。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清初学者致力于文化的保存和儒学的重建。

——摘编自王博《明末清初史学思想的衍变》

材料二   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其中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天下是由君王一人独断;二是君民平等,君的权力来自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此人民共有,非君王私有,三是天下大事应由人民主宰,不应必须尽心尽力为君服务。黄宗羲还借“古先圣王”之口对本末问题作了新诠释。他认为圣人所说“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巫蛊、佛事、倡优、奇技淫巧之类不切民用的末业,非贬抑工商之类有利民生的本业。“工商皆本”主张是对千百年来“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性批判,反映了发展商品经济的强烈要求。

——摘编自吴光《黄宗羲的思想创新及其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思想创新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思想的积极意义。
2023-11-18更新 | 173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一个时期的某种思想或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会给一个时代打下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一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
(2)材料二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6 . 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背景有(  )
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②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③理学束缚人们的思想④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1-2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激烈变革的时代为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代,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的文化气象,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摘编自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三   明清之际是诸种矛盾交织、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时代。一方面封建专制集权高度膨胀,礼教纲常愈趋苛严;另一方面统治阶级极端腐败,纲纪凌夷,政教失控,危机四伏,正统礼教的腐朽阴暗面暴露得更加充分。……明中后期工商业的发展和近代科学的传入,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了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揭开了中国文化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在传统儒学基础上有哪些创新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社会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概括其思想特点。
2023-11-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主的设置,本意是“治天下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同时,“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在具体事务处置时,“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黄宗羲认为封建社会构建的“一家之法”是“是法之法”,代替“一家之法”的唯一法律是“天下之法”。

——摘编自崔罡《论黄宗羲的“治法”思想——以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为中心》

材料二   黄宗羲一生都处在战乱四起、改朝换代的明清之际,山河破碎的时代背景造就了黄宗羲命途多舛的个人经历,也给予了他相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与丰富的历史背景资料,这为黄宗羲思想的产生与成熟提供了动力。

——摘编自许现师《黄宗羲“天下之法”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思想。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思想产生的背景。
2023-11-26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和唐末及五代十国时期,多数时间处在分裂割据状态,社会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刺激了中唐以后儒学的复兴。宋政府建立后,国家处于分裂状态,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统治者急需维护统治,五代时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破坏,道德式微,宋代当政者急需构建新的统治思想以维护统治。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加]卜正民《哈佛中国史》

材料二 在理学家看来,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个人修养要以敬畏天理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理学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在明清易代的外部刺激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因由下,传统士大夫的思想观念在明清之际发生了一系列蜕变,新的思想因素出现了。在学理上,明清之际的学者强调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注重学术研究的社会效用。在政治观念上,明清之际的学者更重视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关注社会风习,并突破传统政治哲学的樊篱,提出了许多具有近代意义的政治观念。在君权和民众问题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强调民众利益高于君权、高于一家一姓之利益。王夫之认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观点。

——摘编自王记录《论明清之际士大夫思想观念的蜕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程朱理学的主张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学“蜕变”的表现。
2023-06-2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背景: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____的活跃。
2023-09-12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4课学习讲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