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陆王心学:背景:____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023-09-1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纲要上新课同步-第14课学习讲义
2 . 宋元明清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商业已与国计民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联系生产与消费、支林城乡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末代商人依名多渠道的市场经营,为社会提供可重的产品与服务,商业生活里现延物生机。宋代文化市场如笔丕纸砚等文化用品买实书函收箴交另、曲艺伎乐、节假旅游等尤为繁荣,多姿多彩;蒸蒸日上,皆离不开商人的精心经营。许多富商大贸还远沙重洋,经营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商人还发明使用了“交子”这一世界上最平的纸币,极大地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为君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利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于女,以氧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世偏不察,以工商为木,要议抑之。夫工困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商业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请为这一观点提供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023-02-2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熹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

材料二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正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潭兵《两种理欲观的时峙—王夫之批判李资的根源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理欲观形成的社会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理欲观与朱熹理欲观的不同,并谈谈你对李贽理欲观的认识。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时期,新儒学思潮的振兴,促使“治学”与“从政”的沟通蔚为风气。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参与治理国家政事。他们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之兴亡联系起来,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材料一中“新儒学”是指哪一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体系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

——《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四王阳明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反对宋儒把知与行看作两事,认为“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阳明学的学术大旨以注重自我,不受传统之藩篱为特色。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农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手工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商业领域发生的新变化。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2022-12-1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一   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提出 了“定于一”的思想。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划(chan,削去,铲平),不得休息。”


(1)阅读材料一,概括战国中后期的主流思想是什么?这一主流思想的提出有何意义?

材料二   秦汉时期正是大一统理念完全定 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秦汉时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扬“《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秦汉时期为“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政治、经济及文化措施。

材料三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 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

材料四   观点①:明代的中国,从元代脱身以后,其实并未出现新的活力,反而自囿于空洞的天朝大国框架,放下了元代曾接触的各种外来文化,一味保守中国文化,并且基于防御的心态,一切定于一尊。

——许倬云《万古江河》

观点②:晚明的大变局不是中国内部悄悄发生,而是有世界背景的,或者说是在世界潮流激荡下逐渐显现……一个启蒙时代来临了。

——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4)阅读材料四,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主张,并结合相关史实予以阐释。
(要求:若选择观点①请用明代政治经济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若选择观点②则请用明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史实加以说明。)

7 . 材料一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结合所学,概括出汉代儒学的内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背景?
2023-01-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马永顺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新时代指导并引领新思想,新思想呼唤并催生新时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在这个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针对社会的急剧变化,各学派热烈争辩,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吴佳美《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

材料二     它最初产生于北宋时期,盛行于南宋、元明时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是融合了佛、儒、道三教,将三教理论融为一体的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之后社会经济政治高度发展的理论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晶。它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但在它为封建专制的统治者作为官方思想去批判一切的时候,它最终便发展成为恃强凌弱而又扭曲的“存天理、灭人欲”。

——赵佳为《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

材料三     李贽提倡个性解放;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痛斥封建专制制度是“天下之大害”;黄宗羲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工商皆本”的口号;唐甄在《潜书·空语》中提及“凡为帝王者皆为贼”;王夫之在《张正自蒙注》     中指出     “理欲皆自然”。这些早期的启蒙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了狂涛巨澜,使中国思想界一度出现了群星璀璨的繁荣局面,他们对封建传统的批判精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陈寒鸣《中国早期启蒙思潮略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写出百家争鸣中的一个代表派别、代表人物及代表思想。
(2)材料二中“它”是指哪一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思想具有哪些积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说明“狂涛巨澜”的主要内容,分析这些“狂涛巨澜”出现的背景。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理欲观始终在不断发展变化。先秦孟子提倡寡欲,用道义来限制人们的私欲;北宋张载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至南宋,政权的偏安一隅,朝廷的穷奢极欲,地方官吏贪贿日盛,社会纲常日渐败坏,使得朱燕推出了一套新的理欲观。其中,朱熹认为“理”是道德本体与原则,而君臣、父子、夫妇则是千古不灭的伦理。朱熹肯定了人之合理的欲望,认为人性本善,但因受利所蒙蔽,违反恻隐之心,以致违背天理,而过度的欲望便是人心之病害,是需要去除的,以恢复本然的合理的状态。

——摘编自马毓璘《试析朱熹的理欲观》

材料二   李贽曾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他所说的“私”是指百姓的自然之欲,并将这种自然之欲等同天理良知,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这种物欲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生理需要,是人人皆俱的自然属性,追求“富贵利达”是人的普遍本性。私欲正体现了人的真性情,人们追求私利的无限热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满足私欲才能顺应社会的进步。

——摘编自谭兵《两种理欲观的对峙——王夫之批判李贽的根源剖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的理欲观,并分析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李贽的理欲观,并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主要是指明中叶后,我国社会孕育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后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社会政治思想。其基本特征是,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持怀疑和批判态度,要求开明政治,倡导平等和民主;一反过去封建时代的经济思想,主张工商皆本,重视货币,要求平均土地等;不屑于空谈性理,在一切社会文化领域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由此形成的一套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中国人自己的启蒙思想理论。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家,均有很深的自然科学造诣,在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中,蕴含着启蒙的精神。

——摘编自张华荣《明清之际早期启蒙思想简论》

材料二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题之一就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陈独秀明确提出:“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之上,新文化运动的崛起促成革命力量的成长也是很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必然。恳昧和迷信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反对愚昧和迷信,提倡科学,运动的口号之一就是“赛先生”,通过尊崇自然科学法则,培养科学精神,反对封建礼教、旧思想和旧文化对人性的束缚,主张科技救国。但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有其不足之处,胡适、陈独秀、鲁迅和李大钊等人深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等都高人一等,这也导致阳春白雪的理论很难深入劳苦大众,运动也只能流行于精英阶层之中。

——摘编自姚天琪《西方思想解放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人文思想的比较与对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早期启蒙思潮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