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理学家继承传统儒家入世思想,从责任感和使命感出发,形成了理学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使士大夫阶层普遍参与讨论个人、家庭、家族、国家和政治,从而建立了统治者认定和推行的道德伦理规范,使阶级矛盾在某种意义上有了一定的弱化,更使得士子的心灵得到充实。

——摘自徐公喜万红《宋明理学的层次模式》

材料二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2023-08-23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以来,受孔子“述而不作”的影响,学者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均以后人所作注疏为主,理论上的创新很少。自唐代中期开始,对注疏的质疑便陆陆续续地出现了。到了北宋初期,这种质疑声更是不绝于耳,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有些文人不满前人的注疏,大胆疑经,自立新解。例如,胡瑗著《洪范口义》,“俱驳正注疏,自抒心得……辞虽平近,深得圣人立训之耍”;孙复“治《春秋》,著《尊王发微》,大得圣人之微旨”;石介作《春秋说》,以明君臣之道,作《季札论》以明父子兄弟之道。

——摘编自高崎《苏舜钦与宋代理学的“种子”》

材料二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产生于内忧外患的晚明,发展于清初顺康年间,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黄宗羲提出:“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王夫之认为,“以天子下统乎天下,则天下乱”“分统之则治”。明朝中叶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顾炎武通过对铸铁业、陶瓷业的亲自考察,认识到发展工商业是富国之路;黄宗羲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工商皆本”论。鉴于理学空疏不实的弊端,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黄宗羲更明确提出了“学贵适用”的学术原则,他认为,学问与事功应该是统一的。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在当时未曾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它为中国近代先进的人们接受民主政治观念提供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具有近代启蒙意义。

——摘编自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宋时期学术思想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的主要内涵,并简要评价这一思潮。
3 . 历史上每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往往也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机遇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汉之时,中华文化大致完成了内敛式的演进,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思想,以其鲜明的自身特色投入世界文明舞台,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从而构成了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延续至今的原因小论》

材料二   武人出身的宋太祖对文化的重视超过其他所有的开国皇帝。宋代学校教育异常发达,京师设有国子学、太学等,另有专业性很强的武学、律学、算学、画学、书学、医学。除了官办学校之外,私人讲学授徒亦蔚然成风,其中以书院的兴盛最为引人注目。当时学术空气相当自由,学术环境也是非常宽松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偶然的,但它确实又寓于两宋社会尊重科技、重视科技氛围的必然之中。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宋代是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引人注目的成就。

——据《重新认识宋代历史》《宋朝历史》整理

材料三   宋代以前的中国人,可以说是伟大的民族。他们创造着,体验着,发现着,说自己想说,想自己所想,生机勃勃,生趣盎然。宋代以后的中国人,却只是前人的影子。他们不但失去了创造力,而且也失去了感受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文明“做好了迎接其他文明体系挑战的结构性准备”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主要原因。
(3)你是否赞成材料三中对宋代以后的中国人的评价?请以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成就为例,论证你的观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设上汉承秦制,刘邦接续了诸秦王的工作。武帝刘彻在宗教建设方面自觉性更强。“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而汉武帝封禅所需的相关礼仪都记载在六经中,当时“唯有儒者熟习六经”,这成为儒家之机运。武帝刘彻时代,国家宗教与儒家结盟已成大势。这一过程中,国家是主动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动机,前朝完成的国家统一,国土与行政的统一必须有精神的统一为基础。而此时,董仲舒将自己对上天、天道的理解与《周易》的诠释完全相合,共同构成中国思想正统。

——摘编自谢遐龄《董仲舒:儒家与国家宗教始结盟》

材料二   黄宗羲经常对封建时期的法律进行批判,他主张政府制定能够反映当下市民各阶层利益的“天下之法”,而且能够实行法治,他非常重视学校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认为学校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成为“公其是非”的议政单位。王夫之则认为法律是由私而转变为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顾炎武提出了反对当时君主“独治”的思想。他所认为的亡国和亡天下的区别,已经不再是停留在感叹一个朝代的兴亡更替,而是提出了一个“保天下”的新观念,唐甄认为应当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君权,可以“抑尊”即限制君主的权力,尊重御史等官员的纠察权力,真正做到“下畏御史”,还应允许有一定的思想言论自由。

——摘编自石春燕《试论我国明清社会启蒙思想的内涵》

材料三   他们的思想无疑是进步的,涌现出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但他们终究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圈子。从他们至死不食清朝俸禄的行为来看,他们的救世方案和实用学问的思想意义和学术意义大于社会意义,至少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一百多年里,无论中国的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都沿袭着过去的“惯性”,几乎看不到他们的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儒学思想在明清时期的新内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这股新思想的特点?分析“他们终究没有跳出儒家思想的圈子”的原因。
2023-11-12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洪家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材料二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型,文化也相应由中古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变。明清时期启蒙思想在学术上的表现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化的趋势。中国文化的近代性并非全然由西方舶来,而是西学与中国自发的启蒙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汇合的结果。顾炎武开始区分天下与国家的概念。王夫之阐明了物质不灭论、能量守恒论、进化史观、文化中心多元论等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开辟了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先路。

——摘编自冯天瑜《明清之际中国文化的近代性转向》

材料三   如果说在初创的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优惠政策和管理者的“个人魅力”起了相当大作用的话,那么,随着深度市场化和自主国际化的逐步推进,则要求经济管理由过去比较注重政策优惠和“个人魅力”逐步提升为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总之,以深度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作为改革的战略取向,中国经济体制才能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才有可能成为当代世界最具竞争力的体制之一。

——整理自【美】尼古拉斯R拉迪《中国未完成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密切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唐朝与日本文化交流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明清之际中国文化“转型”的原因,并写出黄宗羲“民主主义政治理念”的内涵。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在市场经济初创阶段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90年代我国为推进“深度市场化”所做的努力。
2024-01-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期以后,历史的陈旧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文化从结构的深层发生了剧变。至于具体的表现,则在于对人格独立的孜孜追求,争取思想的自由,不屑以圣贤为冠冕的教条,憎恶灭没个人真性情而安于欺世盗名的假道学;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自明代中期以后,户籍管理制度松弛,人们取得了部分自由流动的权利……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增强,诸如农村的商业化,定期集市的小镇的激增,作物的专门化,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地区性贸易市场的形成。正德前后思想文化的变异,更是打破了“迷古”的魔障,给人们以直抒己见的勇气……至万历时期,由于西方耶稣会士东来,也即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这样就在原有城市生活变革的基础上更加深了一步。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文化从结构的深层发生了剧变”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剧变”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剧变”的认识。
2024-01-2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贾谊在吸收前人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民本思想体系。他认为安民首先要保证农民有从事农耕生产的适当时间,并把剥削量控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范围内;使百姓富足则要“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贾谊还指出缺少礼义是秦朝骤亡的重要原因,提出疑罪从去,疑赏从与的原则,认为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人民的作用。

——摘编自梁安和《贾谊思想研究》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开创了“新民本”思想的体系。传统民本主义多是批判暴君,而黄宗羲从制度上分析批判;在国家治理中,他认为君与臣“名异而实同”,职责都是为万民服务。在经济政策上,黄宗羲认为古圣王的崇本息末,是崇尚礼治而禁绝佛事、倡优等不切民用的末业。黄宗羲从“天下为公”的责任意识出发,将中国民本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有学者认为,他的思想若能贯彻下去,结论应为民主共和。

——摘编自焦园庆《黄宗羲民本思想及当代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贾谊的安民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简要评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闻先王重本抑末,故薄农税而重征商。余则以为不然,直壹视而平施之耳。日中为市,肇自神农,盖与耒耜并兴,交相重矣……商何负于农?

——【明】汪道昆《太函集》

材料二   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

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国,不可以为国矣。

——据【清】唐甄《潜书》

(1)指出材料一的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主张有何发展?并指出该主张与传统经济思想的关系。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剧烈震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黄宗羲等思想家便超越了仅仅对于一姓王朝兴亡的悲叹,而将问题上升到亡国与亡天下之辨的层面,对君主专制展开审视。

——摘编自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达到了新的水平。不管他所设计的制度是否能够实现优良的社会生活,但他对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达到了民本思想的极致。他的思想透显出政治与伦理分离的萌芽,成为中国古代伦理政治观转变的先驱。

——摘自李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含义——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例》

材料三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提出以后,在二百年内处于默默无闻的地位。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思想家们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仅在于其船坚炮利,更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于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家都将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一再诠释,以其作为宣传民主和革命的工具。

——摘自李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含义——以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等明末清初思想家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黄宗羲的民本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评价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民族性是指各民族具有不同于别的民族的文化,而不是说每个民族只有一种统一的文化;任何文化都属于一定的时代,表现为各个民族文化的社会制约性和历史性,表明的是这种文化产生的必然性和何以如此的原因;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文化的人都属于一定阶级。

——摘编自陈先达《论文化与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