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陆王心学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在治史方法上,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思想家认为史家的任务就是要“述往事,勖来者”“述往事以为来者师”,史学要“引古筹今”“鉴往训今”,史家要博古通今,成“一家之言”。材料旨在(     
A.强调史学为现实服务的功能,主张经世致用
B.阐明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
C.批判传统史观的束缚,注重叙述重大影响力的事件
D.揭示实地调研、对史料求源等方法对史事考证的重要性
2024-04-3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G5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时指出“受过传统的封建教育”“师承了这个学派(今文学派)经世致用精神和历史变易思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予常怀忧愤的(他)以巨大的震动。‘奇变’推动了他的思想发展,集中表现为爱国主义的高昂和效法西方主张的提出。”材料评价的是(     
A.王守仁B.李贽C.魏源D.洪仁玕
2024-04-2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钱塘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王守仁提倡的“致良知”,强调“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他强调人们可以从自己的内心认识天理。据此可知,“致良知”学说(  )
A.推动了理学价值追求的深化B.吸取天人观以变革理学体系
C.突破传统儒学价值追求桎梏D.实现了理学求理路径的转型
4 . 清代学者章学诚针对“史家三长”的理解时说到:“义理存乎识,词章存乎才,征实存乎学”。关于“识”和“学”,他的见解得到了公认。下列表述符合“识”的是(     
A.作为作史的技术,集中表现为研究和写作的水平
B.无论是考订史实还是阐发其意义,需有独立判断
C.研究历史需有广博的史料,并对史料进行细密的考证
D.保持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鹅湖之会时陆九渊和朱熹对对方的理论展开辩论,陆九渊赋诗“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两个学派的本质区别是(     
A.“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B.“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
C.“理在气中”和“气在心中”D.“格物致知”和“致良知”
2023-11-1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明末清初是继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个思想活跃时期。黄宗羲提出了“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的思想,这主要因为(       )
A.君主专制制度衰落B.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农业不占压倒优势D.程朱理学失去活力
7 . 明朝中期的一位思想家,把“人欲”看做“天理”的对立物,认为先天的“良知”受到了外来物欲的“昏蔽”,只要人们体会到心中固有的“良知”,扫除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成为“圣人”。上述思想家是(     
A.陆九渊B.王守仁C.王夫之D.黄宗羲
8 . 有学者认为,“文化之最易吸收异质者,为表层,即衣食住行及其所体现之情趣爱好:最难以吸收异质者,为底层,即价值观念及哲学观。”依其意,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最终融合为中华文化一部分的标志是(     
A.宋明理学的形成B.汉译的佛经词汇成为中国语言
C.本土化佛教外传D.佛教建筑艺术石窟的大量修建
9 . 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思想活跃,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其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家是(     
A.董仲舒B.王守仁C.黄宗羲D.顾炎武

10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下表所列信息,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A.②③①④B.③②④①C.③②①④D.②③④①
2023-04-28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山海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