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1861年英国商船从温州运载食盐至上海,1862年英国“珍珠号”商船又从泉州运载食盐到福州。对此清政府令温州、泉州等地“无论华洋商人贩运,均将船货扣留,一并入官”,同时照会英国驻华公使要求查办相关人员和船只。清政府的举措(     
A.源于英国违背了已有条约体系B.意在扼杀太平天国运动
C.符合开办民用企业的利益需求D.扭转了贸易逆差的现状
2024-04-10更新 | 328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19 世纪60至80年代,武汉成为“世界茶叶港”   通过便捷的水路运输,汉口直通长江流域几个重要红茶产区、包括两湖茶区,以祁门为中心的皖南茶区,以宁乡为中心的江西北部茶区这一现象(     
A.缘于长江沿岸通商口岸的开放B.延续了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列强的侵略意图已经实现D.体现出对外贸易的逆差地位
2024-03-28更新 | 397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七省新高考卷01,16+3模式)- 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鸦片战争后,代表英国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璞鼎查,在英国国会上狂热地宣布:“所有英国兰开夏郡纱厂之出品,以供中国一省制袜之需,尤恐不足焉。”当外国商人兴高采烈地把各式各样的产品运进中国的时候,等待他们的命运不是滞销就是亏本。这一结果源于(     
A.晚清国人民族意识的充分觉醒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在中国仍占主导
C.清廷“天朝上国”观念深刻影响D.五口通商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布局
2024-03-25更新 | 436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从海上入侵我国沿海地区,迫使我国签订了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开始由传统海洋意识向近现代海洋意识转型,许多仁人志士开始放眼看世界,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大多是有关海防之策。这种消极被动的海防观念在甲午海战中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而破产。严重的海疆危机,也唤醒了少数中国人的海权意识。孙中山指出,海权是国家主权范畴,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国家独立、恢复主权是争取海权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领导人根据当时海洋斗争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些重要政策,这些政策集中体现在中国政府深切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关于领海问题的声明和对南海诸岛与钓鱼列岛的主权宣示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体系,中国人的海洋意识不断更新,逐渐向现代海洋意识过渡。现代海洋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内涵丰富,内容广泛,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面的海洋意识、主动的海洋意识、开放的海洋意识。

——据徐质斌《海洋国土论》整理

任选一个时段,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以来海洋意识的变迁与发展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选择的时段与史实相互吻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3-24更新 | 100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启动,一般是国家的内部因素和外部世界的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只能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诚如章开沅、罗福惠等专家指出的:“挑战来自外部,如何回应挑战则多取决于内部。而各种回应方式的效果如何, 又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致。消极的回应会越来越受制于外部因素,积极的回应却能较多地抵制或克服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他们认为,讨论中国早期的现代化状况,必须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着手。他们不同意中国“早期现代化迟滞或受挫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部”的观点,而同意“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有效动力在于内部”。

——摘自吴松弟等《港口—腹地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变迁》

当代学者对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的道路有不同的阐释。概括当代学者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动因的观点并予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清晰)

2024-03-21更新 | 90次组卷 | 4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
6 . 1842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观者众,随作随刊”,先后两次增订刊行。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这体现出(     
A.中体西用的变革策略B.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
C.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D.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
7 . 魏源在其《海国图志·筹海篇》中,不再认同把西洋器物一概视为“奇技淫巧”的通行说法,并举出“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水钢、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断言,“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这突出反映了(     
A.工业革命对自然经济的冲击B.“中体西用”影响逐步深化
C.瞩目世界导致士人认知变化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2024-03-01更新 | 19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8 .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时,《海国沿革图》各图均有古今地名对照,排序上先世界后中国;《地球正背面图》和世界各大洲分国地图排序上,先是东西两个半球图,然后是各大洲图,最后是各分国。这说明魏源(     
A.意在“师夷长技”B.突破了传统世界观念
C.最早开眼看世界D.世界地理知识的丰富
9 . 如表为中国“各口岸输入洋纱的比重”(部分)。据此可知(     
年代华南八港%华中九港%华北二港%东北一港%
1867-1871
1877-1881
1884-1888
1889-1892
97.9
86.8
63.6
47.6
1.6
6.2
10.9
24.0
0.5
7.0
19.6
19.5

*
6.0
8.9
A.华南地区小农经济解体缓慢B.华中地区的近代化程度最高
C.列强扩大了对华的经济侵略D.中国对外贸易中心转向北方
10 . 1830-1833年间,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价值平均每年为561万两白银左右。到了19世纪60—80年代,英国平均每年进口的中国茶叶价值为3000万两白银,其中,1872年达到了创纪录的4000万两白银。材料主要说明,此时中国对外出口(     
A.明显受中英关系影响B.半殖民地色彩浓厚
C.农产品处于出超地位D.茶叶物美价廉畅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