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2 .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认为是“用夷变夏”,威胁了清朝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由此可知(     
A.士大夫阶层从麻木与愚昧中觉醒B.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的影响有限
C.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D.主流知识分子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3 . 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日后若有国书递达中国朝廷者,应由中国办理外国事务之钦差大臣,或两广、闽浙、两江总督等大臣将原书代奏”。同年,两广总督兼领钦差大臣,专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1859年,又改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这体现了(     
A.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B.列强侵略意图已实现
C.清廷外交机制的调整D.天朝上国观念的破除
2023-12-29更新 | 21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1841年初冬,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在广州城外一触即溃,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A.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B.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D.清朝统治阶层封闭愚昧
5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东地方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颁布告示允许华人出洋。《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确认了华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对《大清律例》进行了修改。这表明当时(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英法侵华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C.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D.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6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吴汝纶在《深州风土记》中谈到,“光绪十年后,花生之利始兴,外国购之,用机器榨油,转售中国取利。以此种者沾其赢余,相习益多。”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C.百姓生活日益富足D.对外贸易处于逆差的地位
7 . 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8 . 1839年7月初,林则徐邀请美在华传教士伯驾和袁德辉等人翻译《各国律例》。伯驾提及自己的翻译工作时表示,"这些章节论述一个国家拥有禁绝外国货,没收走私货,以及进行战争的权利"。这反映出林则徐(       
A.注重对外斗争的策略B.意识到鸦片走私危害
C.认识到中英必有一战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9 . 如表是近代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的记载。据表可知(     
时间版本记载
1899《东洋史要》自五口通商以来,罪徒多受雇于外船。冀免被捕……有挂英国旗之商船名亚罗号者,清廷官员捕清人十二名以去,香港知事巴笃斯怒,诉于两广总督,不得要领。
1911《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广州绅民自三元里决战后,与英人积嫌已深……英人以条约为词,数请入城,不得;(叶)名琛益自负,凡遇交涉事,驭外人尤严。
1933《新亚教本·初中国史》原来鸦片战争,粤人受帝国主义压迫,最先感觉苦痛……英人终不肯罢休,为要完成他的东方侵略政策,便借端开衅。
1937《开明中学讲义》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者已看破了中国的弱点,便处处挑衅。中国虽受帝国主义的武力压迫,缔结了不平等条约,但政府与人民的排外倾向,并不因此而衰退。以此之故,当太平天国及捻回之乱发生时,又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的事情。
A.历史记载随着时代发展趋向全面B.时代观念变化影响历史教本表述
C.教科书编者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D.第二次鸦片战争起因未形成定论
10 .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广东地方官商最感觉《南京条约》给他们私人利益的打击”“《南京条约》以后,他们的意外财源都禁绝了,难怪他们要恨外国人。广州的商人方面也是如此”。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巨额赔款加重清政府财政负担B.协定关税阻碍了民族工商业发展
C.鸦片战争后中国商贸中心转移D.列强侵略冲击中国传统经济结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