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次鸦片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7 道试题
2 .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被认为是“用夷变夏”,威胁了清朝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遭到士大夫阶层的强烈抨击。由此可知(     
A.士大夫阶层从麻木与愚昧中觉醒B.鸦片战争对民族觉醒的影响有限
C.顽固派势力过于强大阻碍变法开展D.主流知识分子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3 . 1844年,《望厦条约》规定,“日后若有国书递达中国朝廷者,应由中国办理外国事务之钦差大臣,或两广、闽浙、两江总督等大臣将原书代奏”。同年,两广总督兼领钦差大臣,专办“各省通商善后事宜”,1859年,又改授两江总督为钦差大臣。这体现了(     
A.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B.列强侵略意图已实现
C.清廷外交机制的调整D.天朝上国观念的破除
2023-12-29更新 | 219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淮北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英本以为“倾全国生产,不够华一省衣料”,而现实却是“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国家商业竞争加剧B.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英国国内生产供应不足D.清朝闭关政策的阻碍
5 . 1841年初冬,习惯铳炮齐鸣之后短兵相接的清军在广州城外一触即溃,兵勇连英军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便倒地了,“夷船”几百步外轰开营垒,几无可挡之物。这反映出的实质是(     
A.西方对亚洲地区的殖民侵略B.中英之间军事差距明显
C.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D.清朝统治阶层封闭愚昧
6 .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向广东地方官员施加压力,迫使他们颁布告示允许华人出洋。《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确认了华人出洋的合法性,并对《大清律例》进行了修改。这表明当时(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英法侵华促进了中国现代化
C.清廷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D.政府缺乏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7 . 魏源曾说:“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若官修战舰火器局,贝止需立于粤东”。并建议规定官员“不许承办船厂”,放手任民间经济自行发展的方针。据此可知,魏源的主张(     
A.开启了学习西方制度文化的大门B.旨在顺应发展资本主义潮流
C.具有民本主义和经世致用的理念D.揭示了中国民族危机的深重
2023-12-1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吴汝纶在《深州风土记》中谈到,“光绪十年后,花生之利始兴,外国购之,用机器榨油,转售中国取利。以此种者沾其赢余,相习益多。”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C.百姓生活日益富足D.对外贸易处于逆差的地位
9 . 晚清时期,常关、海关、厘金局三者业务范围变化示意图(如图)如下,这一变化过程表明(     

A.清政府财政自主权逐步削弱B.列强资本输出缓慢增加
C.税收机构重叠影响行政效率D.地方财政收入日益减少
10 . 1839年7月初,林则徐邀请美在华传教士伯驾和袁德辉等人翻译《各国律例》。伯驾提及自己的翻译工作时表示,"这些章节论述一个国家拥有禁绝外国货,没收走私货,以及进行战争的权利"。这反映出林则徐(       
A.注重对外斗争的策略B.意识到鸦片走私危害
C.认识到中英必有一战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