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太平天国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正炎在其著作中指出:“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的社会动乱时期相联系,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按照侯外庐的观点,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诉求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唐代中叶为分水岭,“前一时期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反徭役并争取人身权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容的思想主要是一种狂暴式的财产共有或共同劳动的教义,后一时期的农民起义主要表现在分产均产方面,因而其口号所包含的思想主要是一种更现实的财产平均的教义”。

材料二   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对大同理想的探索,没有超越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也没能超越传统的皇权主义思想,太平天国的大同梦想最终化为泡影。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财产共有,反对私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工商业以及学习现代文明的主张,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法实现,但多少已经有了现实的成分。与康有为的“大同之世”相比,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更为贴近现实,在分析西方社会弊端与当时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跟随着历史的脚步,逐步由空想走向现实。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大同思想的共性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大同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948毛泽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为“造成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先决条件”
1954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榆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
1983邓小平说: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杨德山《中国式现代化的百年探索和实践经验》、俞祖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年“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的背景,并简析新中国现代化取得显著成就的历史经验。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仁玕是太平天国运动中最进步、最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1859年,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向太平天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主张。洪秀全让他总理朝政,他在《资政新篇》中指出,“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等一切轻污文字,皆不必说也。盖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并非“经纶实际”。他认为,这些傲慢的语言会影响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而无补于事。他提出,一方面要允许外国人以技艺来“教导我民”,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定章程,一定礼法”对其加以限制约束。这些外国人在华活动就只能是“为国献策”,而不是“毁谤国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仁玕提出新治国主张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仁玕的思想主张,并对其进行简要评析。
2024-02-05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四)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美国学者裴士锋在著作中说,中国和美国作为当时英国最大的两个贸易市场,同时陷入内战,英国如若不干预其中之一,将会面临着同时失去两大市场的风险。最终,英国选择在美国内战中保持中立,转而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作者认为英国这一决策是因为(     
A.中国市场比美国市场更重要B.清政府已经成为英国的傀儡
C.全球背景下的殖民利益需要D.太平天国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后即行开始科举考试,在整个统治期间未曾中断。考试形式在许多方面与清制相同,对投考者的资格、背景基本无限制;但内容包括基督教的主旨和对太平军领袖的颂词。这表明其目的是
A.选拔传统的治国人才B.寻求社会广泛支持
C.传播西方基督教文化D.促进中外思想融合
6 . 《曾侯致英夷威妥玛》
1866年,时任英国驻华使馆参赞威妥玛向清政府呈递《新议略论》,指出中外能否长保和好,全看中国能否“内改政治,外笃友谊”。据考证,《曾侯致英夷威妥玛》(注:曾侯即曾国藩)虽系时人伪托而成,但得到较多士大夫呼应。以下为信件的部分内容:
且足下亦知中外人情有同有不同乎?论通商,中国帝王崇本抑末,贵农贱商。货贾关津之征,所以惩其黩货无厌,而使之重去乡也。通海通番,曩(以往)有例禁。今越数万里重洋,往来贸易,外朝之人,乐至中国,中国之人,不愿至外朝。此情所不同,中外绝异,非可强而致也。至商贾营什一之利,权子母盈余,以畜妻子、养身家,此又人情所同,中外一致,非可歧而视也。自西国与吾国通商,凡可以攘吾之利源、夺吾之利权者,悉载条约,惟恐不尽。西国得矣,中土之人,何所赖乎?……
然吾中国,从未有不能自主者矣。……仁如尧舜,民之主也;暴如桀纣,民之主也。君臣之际,名分甚严,恩礼甚重。名分严,故君为主;恩礼重,故世戴一主。如使西国民为主、又民共为主的之政行于中国,此大乱之道也。……
然且谓之不能,……是利有中国之不能自主也,盍亦思中国之不能自主之大不利于西国乎?今者通商、传教之事孰许之?我皇上许之,海内人心固有所不欲也。虽不欲,而上有天子,又有天子命使,与西国使臣共主条约,普天率土,莫敢不遵。此中国能自主之明教大验也。假令天子一诏曰:今日两国条约所载,有不便于尔民者,余一人不能自主,惟尔百姓任自为之。……及是时,天下英雄尘蔽而起,既念所主,为患更属西国。
问题:
(1)作者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写了这封信?
(2)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3)你如何看待这封信件?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9369月,法国雅各宾派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已经没收的逃亡贵族的土地及王室、教会的土地,均分成小块卖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被地主贵族夺走的一切公地退还农村公社,如果农村有三分之一的居民要求分配土地,则按人口平均分配。全部和无偿地废除封建义务,凡属领主在过去向农民所征收的一切地租应无代价地取消,与封建权利有关的一切文契,均应在三个月内全部销毁。对于无地的公民买地者予以一定优待,可以从被没收的逃亡贵族的土地中买得价值500利弗尔的土地,在很多地区尤其是东部一带,确实有不少贫农买到土地。

——摘编自夏洪亮《论雅各宾派土地政策的得与失》

材料二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三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土地政策在解决农民土地方面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材料一、二、三所反映土地政策的影响并说明由此得到的启示。
2024-04-11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如表为1753—1851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以及地丁银情况。上述材料可用于说明(     
时间人丁(万口)耕地面积(顷)额定地丁银实征地丁银
1753年197.687401//
1820年742.989812393545/
1851年782.389620694984778105(1849年数)
A.清朝摊丁入亩税制改革B.高产作物促进人口增长
C.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D.专制统治导致政治腐败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前期直到清咸丰元年(1851年)基本沿袭明朝财政管理体制。这种局面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被打破。巨额的军费使本已困难的财政雪上加霜,清中央政府无力支撑新兴的湘、淮军队,只好令其“就地筹饷”,承认了地方的征税权、制定税收政策权。各督抚乘机扩大自身权力,借口军务,截留丁漕各款供本省军需,用后也不上报户部,使奏销制度名存实亡。京饷拨解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为保证中央财政收入,清咸丰帝下旨各省以“所有该部岁拨京饷,著准其本年为始,归入冬拨案内,与各直省协拨兵饷一律的拨”,即督抚每年向中央缴纳规定数量的白银。这次政策调整等于默认了地方官员自行筹款的权力,也无力要求他们继续服从户部指挥。

——摘编自田牛《1840—1860年清政府财政分散对近代化影响问题研究》

材料二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1949年,我解放区的财经工作一直是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各解放区自有货币,自管收支,中央只做统一政策领导。这种分散管理的办法,在解放区被分割的情况下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全国解放后财经工作必须从基本上的分散管理前进到基本上的统一管理原则,否则,收支机关就会脱节,国家财政收支就不可能平衡,金融物价就会继续波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就难以正常进行。1950年2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财政经济会议,认真研究了全国财政收支、贸易、粮食、金融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作出了《关于统一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这次会议标志着我国财政经济工作进入了由分散到基本集中统一的新时期。

——摘编自陈原、宋文庆《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的重大决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年代前后清政府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统一财经的意义。
2024-05-24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衡水市部分示范性高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10 . 【近代中国土地政策的变迁】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各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凡16岁以上的男女每人得到一份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的减半。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欧美为甚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因为没有解决土地问题。……假如他日全国改良,那地价一定是跟着文明日日涨高的。到那时候,以前值一万银子的地,必涨至数十万、数百万。就这样看来,将来富者日富,贫者日贫……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六益。

——摘集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

材料三   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凹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八条乡村农会擦皮法主的毡畜、农具、房屋、粮食及其他财产,并征收富农的上泥财产的多余部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地主国牌的一份。分给各人的财产当本人所有,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适当的生产资料及生活资料。

第十一条分配给人民的土地,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其自由经营、买卖及应特定条件下出租的权利。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

第十三条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追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人民法庭由农民大会必农民代表会所继承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员组成之。

——摘编自《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中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及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土地法大纲》顺利实施的原因与意义。
2024-05-1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联考(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