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维新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

——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

材料二   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

——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世纪80年代,思想家王韬评价《万国公法》时,认为其约束性以国际公理为依据,但“国强则公法我得而废之,亦得而兴之;国弱则我欲用公法,而公法不为我用”。据此可知,王韬的主张(     
A.表明外交思想迈向理性务实B.揭示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旨在维护国际法的公平正义D.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2024-05-25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考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897年,梁启超前往湖南创办时务学堂,引导和要求学生阅读“西国近世吏法章程之书及各国报章”,“以求治天下之理”,阅读物理格致之书,“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志乎极”。由此可见,梁启超的办学努力(     
A.利于推动思想启蒙B.冲击了传统官僚体制
C.促进革命力量发展D.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许多学者依据康有为《戊戌奏稿》中“开国会、立宪法”的相关资料,认为戊戌变法是中国的第一次宪政运动。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戊戌奏稿》经过了康有为的篡改,戊戌变法是一场维新改良运动而非君主立宪运动。这说明(     
A.新史料更接近历史真相B.研究历史文献就能还原历史真相
C.历史研究需要去伪存真D.只有考古发现才能印证历史真相
2024-05-08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新高考历史【衡水金卷·先享题】摸底测试卷(江苏专版)0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点石斋画报》(1884-1898)共刊出过16幅气球的故事,其中绝大多数画作借用了传统文化。下图《新样气球》即为其中一幅,其引用了中国古代列子御风行的描述。《点石斋画报》的这种做法旨在(     

《新样气球》
A.借用传统资源启迪民智B.维护民族文化传统
C.谈古论今辅助文化宣传D.古为今用传播西学
2024-04-23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泰州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天演论》出版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名词很快成了报纸文章的热语,风行全国谭嗣同在看到有关进化论的文章后,向人推荐“好极、好极”:革命党人也承认:“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这反映了(     
A.挽救民族危亡刻不容缓B.清政府已成为众矢之的
C.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进化论成为全社会共识
2024-04-09更新 | 603次组卷 | 8卷引用:历史(江苏卷01)-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发展的不同途径

对于世界历史从史前的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所遵循的不同途径,可归并为两种主要方式,即非西方式的和西方式的。前者以中国为代表,其重要特征是连续性的,就是从野蛮社会到文明社会许多文化、社会成分延续下来,其中主要延续下来的内容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后者是突破式的,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上,经过技术、贸易等新因素的产生而造成一种对自然生态束缚的突破。

——摘编自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

参照以上材料,以“______向______发展的不同途径”为题,设计一幅简单的示意图并加以阐释。(要求:将设计内容填写在答题卡的方框内;阐释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在康有为70岁寿辰时,梁启超撰写《南海先生七十寿言》一文,文中写道:“戊戌以后之新中国,为先生实自辟之,今之少年或能讥弹先生,然而导河积石,则孰非闻先生之风而兴者?”作者意在强调康有为(     
A.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B.开启思想解放的先河
C.致力于推动政治变革D.冲破了传统思想束缚
2024-03-08更新 | 120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过去多数历史学者将袁世凯告密看作是戊戌政变的导火线,但随着新史料的发现,有些学者开始认为御史杨崇伊的密折或伊藤博文的觐见都可能是直接导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因素。由此可见(     
A.历史解释必然具有时代性B.随时间推移历史真相更易被发掘
C.史料的丰富影响历史认知D.研究方法会对历史结论产生影响
2024-03-03更新 | 269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苏专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谭嗣同将自然的情欲与性善论统一起来,他认为压制自然情欲的礼教完全背离了仁,“上以制其下,而不能不奉之,则数千年来,三纲五伦之惨祸烈毒”。谭嗣同提出这些言论意在(     
A.澄清思想界的错误认知B.强调维新变法的紧迫性
C.批判传统思想推动社会变革D.掌握社会主义思想的解释权
2024-02-27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1-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江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