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族危机的加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有笔记载:“端、刚纵匪,西太后听其所为,致酿成此辱国赔款之举,则割台澎以后又一国耻也。”其所评论的是(       
A.鸦片战争的战败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D.“二十一条”的提出
2024-05-1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温州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料记载,15世纪中叶至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期间,中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自1550年代中欧海路开通至1800年代,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葡萄牙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的研究表明,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流入了中国,数量十分庞大。这依赖于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生产出来的丰富商品。

材料二由于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逐渐失去了优势,并且在19世纪末被欧洲所赶超。清朝初期,仍然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但在1808年几乎停止了流入。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也迅速失去了技术上的垄断地位。美洲大陆成为新的棉业种植加工基地,英国人移栽了中国的茶树,在印度次大陆建立起红茶生产基地以后,中国传统贸易的“拳头产品”一茶叶,已毫无优势可言。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颁布了《银购入法》,19345月又颁布了《白银法案》,造成白银价格的大幅上升。中国的白银如潮水般外流。导致金融梗塞,工商各业资金周转困难,银行、钱庄、工商企业纷纷倒闭甚至停业,造成大面积经济萧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白银外流对中国及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2024-05-2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观澜湖华侨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清史稿》记载:“逮光绪二十六年,联军入京,两宫西狩。忧时之士,咸谓非取法欧、美,不足以图强。”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联军”是指英法联军B.“图强”是指戊戌维新
C.取法欧美主要是学技术D.这一变故推动清末新政
2024-02-2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从建立之初,就非常重视跟其他国家的交流,对外保持开明一视同仁的交往政策。唐朝的《唐六典》记载,为了迎接各国来访使者,特意建立了鸿胪寺,还在长安建有驿站专门用来接待来自各国的使者。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唐朝壁画里看到当时唐朝统治者接待外国使者的盛况,如《步辇图》,《客师图》。在《日本书纪》提及: “大唐国法,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尽管当时的交通十分不便,唐朝却凭借其多姿多彩的文化吸引了各地人士,并成为了全球文化交流的焦点。

——选自郭雪妮《从长安到日本》

材料二   1901辛丑年七月二十五日,京师的秋天冷得肃杀,但李鸿章对面坐着的11条西洋饿狼的眼神,更冷。这个被称为中国近代外交第一人的老头,用力控住颤抖的手,把自己久负骂名的名讳艰难地画在了《中国与十一国关于赔偿1900年动乱的最后协定》之上。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廷共签了165个不平等条约,李中堂署名30多次。可能是再不愿多承担半分骂名,他故意把自己的名字画在一起,组成了个耐人寻味的“肃”字,像在呼应这个肃杀的秋季,又像在警告正走向肃杀的帝国。

——摘自杨公素《晚清外交史》

材料三   2023年10月25日下午,联合国安理会先后就美国、俄罗斯分别提交的关于巴以局势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美国草案被俄罗斯、中国否决。美国代表在发言中对中国否决美国决议草案表示强烈不满。对此,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军当场予以回应, “这是我听到的最没有道理的话。美国是想让中国对当前在加沙地带出现的局面负责,但我必须告诉美国代表, ‘这个锅中国背不起’。美国代表应该非常清楚,中东局势是如何发展到了今天,在这中间美国到底都做了什么”。

——摘自2023.11.2《人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你认为晚清为何会变成一个“肃杀的帝国”?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代表在当今世界外交事务中的“正气”来自哪里?
2024-01-3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宁乡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山西省长治天主堂的《田产登记簿》残本,记载着它从1859年到1911年共收进的田产117份,其中买的83份,典的8份,献的17份,让的5份,换的、罚的、补足的、布施的各1份。这一记载说明(     
A.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C.土地的商品化程度提高D.教民冲突成为主要矛盾
2023-11-23更新 | 163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11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记载,“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也有“是故得乎民而为天子”“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之说。墨子也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论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认为礼的运用王和谐,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是最好的。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目,冲气以为和”,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指天体运行是没有终止的,不因外界事物干扰而屈服,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永不停息。《孟子》记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

——摘编自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材料二   国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后的民族救亡,是循着“利器”到“改制”和“化教”的程序进行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变革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人们“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的简单思维习惯。

——摘编自蔡雅娟《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哲思想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7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发祥地,作为中华民族公认的人文初祖炎黄二帝,其称雄的历史舞台就在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著名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都是在黄河流域发育发展起来的。

材料二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五千年来许多著名的战役发生在黄河流域,如武王伐纣之牧野之战(今河南省卫辉市北)、秦末巨鹿之战(今河北平乡)、汉末官渡之战(河南省中牟县东北)等。与战争相关,以黄河为主要意象的边塞诗也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三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由于长期的战争,重庆地区人口稀少,满目萧条,经济和社会遭到空前的破坏。广大农民不仅要承担规定缴纳的租赋,还要承担超过正赋数倍的加派、杂税和力役。为了恢复重庆经济,清王朝实行了一系列鼓励移民的措施……乾嘉年间的重庆人绝大多数是移民的后裔。据巴县档案记载,乾隆三十八年重庆定远厢共有300户,其中从事工商业的占208户。同时,大规模移民也导致了重庆地区人口的迅速膨……1810年到1850年,重庆城市人口从5万增加到20万人。移民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摘编自李东芝《近代重庆城市经济近代化研究(1876~1949)》

材料二       重庆商业中心形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时期,因而就不能不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重庆商业中心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以1891年强迫重庆开埠为标志,“商埠且因外人的强迫而开放,商人的地位便完全被动”。商业投机是指利用或操纵市场,通过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等手段而牟取暴利的商业活动。投机商人预测某种商品价格或黄金、外汇、有价证券将要上涨或下跌,以少量押金大量买进或卖出,等价格涨跌时就卖出或买进,从差价中牟取暴利。在重庆开埠后的很长时间里,商会和同业公会管市场,政府放任自流。

——摘编自周勇

材料三   1983年2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重庆成为全国第一个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大城市。在改革试点中,重庆实行计划单列,并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扩大了重庆管理经济社会的自主权,突出了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重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可以直接向中央申请立项,自身的财力也得以增强。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提倡按经济规律办事,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了企业和社会经济活力,这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和实践发展逻辑是一致的。

——摘编自袁仁景《改革开放一重庆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末清初重庆的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清朝鼓励移民对重庆经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重庆商业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重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2022-12-27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9 . 据现有资料记载,在近代中国已开放的25个通商口岸中,18个口岸已有洋行出现,这18个口岸的传统金融业已经不同程度地与外贸发生了关系,其主要投资者和经营者开始向金融资产阶级转化。这表明当时(     
A.通商口岸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B.中国已经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金融业呈现近代化的趋势D.国际市场决定中国金融走向
10 .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26日,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的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同年7月14日,闽浙总督许应骙签订《福建互保协定》。据盛宣怀的《愚斋存稿》记载,《东南互保章程》九条如下:

一、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二、上海租界共同保护章程,已另立条款。

三、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两湖总督张,允认真切实保护,并移知各省督抚及严饬各该文武官员一律认真保证。现已出示禁止谣言,严拿匪徒。

四、长江内地中国兵力已足使地方安静,各口岸已有的外国兵轮者仍照常停泊,惟须约束人等水手不可登岸。

五、各国以后如不待中国督抚商允,竟至多派兵轮驶入长江等处,以致百姓怀疑,借端启衅,毁坏洋商教士的人命产业,事后中国不认赔偿。

六、吴淞及长江各炮台,各国兵轮不可近台停泊,及紧对炮台之处,兵轮水手不可在炮台附近地方练操,彼此免致误犯。

七、上海制造局、火药局一带,各国允兵勿往游弋驻泊,及派洋兵巡捕前往,以期各不

相扰。此军火专为防剿长江内地土匪,保护中外商民之用,设有督巡提用,各国毋庸惊疑。

八、内地如有各国洋教士及游历洋人,遇偏僻未经设防地方,切勿冒险前往。

九、凡租界内一切设法防护之事,均须安静办理,切勿张皇,以摇人心。


在以下观点中选择出你不认可的、或认为不准确的三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给予说明。
①东南互保起因于蓬勃发展的义和团运动
②保护了华北以外的地区免于战乱的波及
③保住中国最富庶繁华地区局面大体平静
④起到了保境安民为国家保存实力之作用
⑤东南互保在当时促进了南方各省的繁荣
⑥清政府采取了正确措施应对当时的困局
⑦清廷统治下的一些实力人物割据化倾向
⑧帝国官员显示出鲜明的独立性和抗争性
⑨是不顾国家利益与外国结盟的卖国行径
⑩阻止列强在长江流域的迅速强烈的深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