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根据如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B.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2 . 如图为根据“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全文检索数据库”统计词频制作而成的“维新”“变法”“改良”“改革”“革命”使用次数曲线图。据此可知,该时期(     
A.立宪运动拥有较强社会基础B.民主共和思潮成为社会主流
C.立宪派逐步转向了革命阵营D.推动社会变革成为普遍共识
2023-12-15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据苏云峰《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北省,1860-1916》统计,清末民初湖北地区士绅的多向流动情况如下图所示,此图可用于说明(     

A.社会流动催生新的社会职业结构B.湖北传统士绅阶层发展壮大
C.社会流动涉及社会阶层范围广泛D.政治变革影响社会阶层流向
4 . 如图为根据“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全文检索数据库”统计词频制作而成的“维新”“变法”“改良”“改革”“革命”使用次数曲线图。据此可知,该时期(     

A.立宪运动拥有较强社会基础B.民主共和思潮成为社会主流
C.民主革命思想影响持续扩大D.维新变法阵营逐渐走向分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二“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情况统计

全国排名中国近代科学家北洋政府元首、总理、内阁成员(19121928年)黄埔军校毕业生(19241930年)国民政府历任内阁阁员早期共产主义小组成员
省籍占比(%)省籍占比(%)省籍占比(%)省籍占比(%)省籍占比(%)
1江苏26.00浙江14.28湖南28.90广东22.01湖南25.40
2浙江15.30广东12.60广东19.99浙江12.84湖北15.20
3河北10.81河北10.08四川7.46河北8.25浙江11.80
4福建7.82江苏9.24浙江6.98福建7.33广东10.20
5广东6.21安徽7.56湖北5.96四川6.42河北5.10

——据王奇生《中国近代人物的地理分布》整理


据以上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运用材料,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

时间民主发生次数
18361845246
18461855933
185618652332
18651875909
18761885385
18861895314
18961911635

——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表所示为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次数统计。

时间民变发生次数
1836-1845年246次
1846-1855年933次
1856一1865年2332大
1865一1875年909次
1876-1885年385次
1886一1895年314次
1896一1911年635次

——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迄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餍吾侪之望,固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宪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宪”“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材料一所示现象变化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看法。
2023-10-3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
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
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
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