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03年,学者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日本立国,以神武天皇纪年,所以溯立国之始也。……故中国之有黄帝,犹日本之有神武天皇也。取法日本,择善而从。……中国政体达于专制极点,皆由于以天下为君主私有也。今纪年用黄帝,则君主年号从属空文,当王者贵之说,将不击而自破矣。”

当年《江苏》杂志首先使用了黄帝纪年,卷首刊载了黄帝像。不久,《黄帝魂》《浙江潮》《国粹学报》《民报》等报纸杂志和当时出版的书籍如《猛回头》《警世钟》等纷纷刊登或转载黄帝像,相率使用黄帝纪年。武昌起义之后,湖北军政府的文告以及各省响应的文告都采用黄帝纪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

——喻大华等《论晚清“孔子纪念”与“黄帝纪念”》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晚清时期黄帝纪年法的提出及其实践。
2024-03-1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研究卷(二)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形成了一种改良京剧,被称之为海派京戏。表2为海派京戏部分知名剧目简介。

下表

首映时间剧目简介
1901年《党人碑》以北宋书生谢琼仙的故事来影射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害一事。作者化用谭嗣同的诗歌在剧中痛呼:“他自仰天而笑,我却长歌当哭”。
1904年《瓜种兰因》(又名《波兰亡国惨》)据波兰被瓜分的真实历史改编,影射晚清时期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局面。
1908年《黑籍冤魂》(“黑籍”指鸦片)

改编自同名小说,以一个家族五代人的视角展现鸦片在中国泛滥成灾的情况。采用话剧加唱的演绎方式,并在演出当场出售戒烟药。演出团队遭到鸦片贩子来信恐吓,也收到法国驻上海领事赴法演出的邀约。
1910年《明末遗恨》取自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后到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期间的历史,剧中扮演崇祯帝的演员,后参加辛亥革命,人称“革命艺人”。

——摘编自上海通志馆《戏剧人生——沪上百年戏苑逸闻》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海派京剧。
2024-05-14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庚子事变后,中国新思想界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

当时的中国尚缺乏建立多数人参与的国民政治的条件,但西方平民主义的影响,民主的平等逻辑,以及动员大众参与救亡的现实需要,却使部分中国人开始追求大众民主。这部分人认为,中国政治不但是专制政治,更是满人对汉人的“贵族政治”,必须以民族革命去除满人的贵族特权,才能建立国民政治,实现国民权利平等。他们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其中很多人信奉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与国民公意说,戴季陶将“人民”“国民公意”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将“国民国家”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机关当作“国民公意”的化身。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调是治民,而非民治。由于缺乏“国民政治”的思想传统,国人在初接触近代西方政治思想时,能以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观念理解其议会制度与选举制度,却难以接受“民主”、人民自治的观念与制度。另外,受传统贤人政治论以及西方精英主义的影响,鉴于实际的国民程度,立宪派以及部分中间派人士则因恐惧“暴民政治”而鼓吹精英政治、贤人政治。

对于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争论,陈独秀表示并不排斥少数精英的作用,但强调“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代庖。 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真正国民政治的实现必须“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希冀政府立宪的开明专制论,主张由革命党创立共和的革命程序论,主张“中坚阶级”主持共和的贤人政治论,都不可能得真正的共和宪政。

——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争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材料的史料中任选两个,评析它们在近代中国思想传播中的作用。
2024-04-06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浙江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民变(反清民众运动)统计情况表

时间民主发生次数
18361845246
18461855933
185618652332
18651875909
18761885385
18861895314
18961911635

——摘编自杨庆堃《十九世纪中国民众运动的若干初步统计模式》

材料二   预备立宪开始初期,官制改革之事闹得沸沸扬扬,不仅遭到地方督抚的反对,而且还引起了立宪派的不满,他们认为,“政界事反动复反动,竭数月之改革,适今仍是本来面目”。“此度改革,不屡吾侪之望,田无待言”。立宪派一般要求在23年内开国会,如预备立宪公会电请“以二年为限”。立党派的努力在皇权的压制下毫无结果。他们慨叹:“日日言立宪,宪政重要机关之内阁,首与宪政之原则背道而驰。呜呼,其何望矣!”革命派则始终对清廷立宪持反对的态度,他们一方面纷纷痛斥清政府在搞“假立先”“伪立宪”,认为所谓的预备立宪“并不是真正立宪,实在拿立宪骗人”;另一方面则不断地发动武装起义,用革命的武器做出坚决彻底的批判。

——改编自李细珠《试论新政、立宪与革命的互动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社会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立宪派与革命派对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态度。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从市井小报到革命先声:《苏报》

材料   《苏报》,从1896625日创刊于上海公共租界内,至190377日被查封(史称“苏报案”),共发行2570份,原件存世621份。其初期的主要栏目:首版为谕旨恭录、论说等;其后为世界各国和国内各地以及上海本地的政治、经济、社会新闻,约占至三版半;第三版后半部分和第四版,主要登载各类商业性广告。

《苏报》发展历程及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时间主要负责人代表性文章或言论
第一阶段:18986月至9胡铁梅(18481899年),安徽桐城人,名璋,号铁梅,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娶日籍女子生驹悦为妻。生驹悦有一定文化素养,通中文并担任主编。《维新报揭论欧人图中国成谋及兴亚抑欧策》《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梁启超)》
《保国会二月二十七日第一集演说(康有为)》《文御史严参康有为折稿》
《创办时务报源委记(梁启超)》
《论中国宜多延日员为顾问教习以求速效》《复任父论西学书(黄遵楷致梁启超)》
第二阶段:1899年至1903年初陈范(18601913年)湖南衡山人,本为江西铅山知县。因教案落职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遂承办是报”。戊戌政变后,《苏报》转载了康有为在海外作为宣传喉舌的《清议报》《知新报》和《天南新报》上的主要文章,如《废立要闻汇志》《废立余闻二则》《建储私议》等,还对慈禧太后“己亥建储”一事进行反驳。
第三阶段:
19036月至
19037
章士钊于1903527日担任《苏报》主笔,经常发表激烈的言论,并因此结识了章太炎、张继、邹容,意气相投,结拜为异姓兄弟,并以大量篇幅首先推荐邹容的《革命军》。《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
《序革命军》
《论革命军》
《读严拿留学生密谕有愤》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驳〈革命驳议〉》

——据王敏《苏报案前的〈苏报〉及相关史事考》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苏报》办刊期间言论基调的重大转变。
7 . 革命先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邹容(1885—1905年)十六岁时,其舅以谭嗣同为例告诫邹容“中国之弱,仍是天运盛衰之理”,但他却回应“仁义所在,虽粉身碎骨不计,乃人之义务也”。

(1)根据材料一中信息,下列推论合理的是(       )(单选)
A.少年邹容志在科举B.邹容之舅笃信孔孟
C.民国政府鼓励革命D.戊戌变法影响甚大

材料二 1902年邹容赴日留学,因与清廷驻日官员冲突,邹容携人“排闼(撞门)入其邸中,榜颊数十,持剪刀断其辫发。”次年,其所撰《革命军》问世,开篇即称欲使“黄帝子孙皆华盛顿”。但其笔下的“皇汉民族”在外族入关后便称“顺民”;“联军破北京,称某某国顺民”;香港人更“立维多利亚纪念碑”。

(2)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两支攻破北京的“联军”,分别是_____联军和_____联军。
(3)结合时局推测,邹容写“皇汉民族”之事,意在(       )(双选)
A.反思国民心理B.实现改良目标C.终结科举制度D.呼吁民众觉醒

材料三 据统计《革命军》问世后不久即销售110万册,孙中山阅后称其功效“不可胜量”,并在改组兴中会期间确定“今后同志当自称为军”“以记邹容之功”。1912年,孙中山批示邹容“照陆军大将军阵亡例赐恤”。

(4)根据材料二、三,写出孙中山追授邹容大将军衔的理由。

材料四 1903年,清政府要求上海租界逮捕章秉麟、邹容等人,因挚友蒙难,邹容自投捕房,后病死狱中。然1929年,国民党浙江政府开设“革命纪念馆”,竟将邹容事迹列入“落伍者的丑史”展区。鲁迅听闻此事后立即为邹容辩护。现今邹容墓仍矗立于徐汇区华泾镇。

(5)综合上述材料,从立场、性格、经历、贡献的角度评述邹容的生平。
2024-04-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二模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形形色色的“主义”。据统计,1915年之前“主义”一词共使用约15000次,其中“民族主义”使用约1100多次、“帝国主义”约700次、“国家主义”约600次、“国民主义”约200次、自由主义“约200次、“民生主义”约200次、“个人主义”约100次、“共和主义”约100次。1919年前后,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流行开来。代表不同思想流派的重要期刊中,“社会主义”都是使用次数较多的关键词。以《新青年》为例,1919年使用“社会主义”一词达104次,1921至1922年间达685次。1917至1922年,《少年中国》使用该词为594次,《每周评论》为56次,共产党理论刊物《向导》周报为343次。

——据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评述中国19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主义”流行。(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5-30更新 | 563次组卷 | 7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价】

材料 黄兴原名轸,湖南善化人。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1902年被派赴日本,进入弘文学院师范科。1903年加入拒俄义勇队及军国民教育会,担任归国运动员。同年回乡,任教于长沙明德学堂。1904年2月15日,主持成立华兴会。华兴会成立后,迅速设计出“或由会党发难,或由军学界发难,互为声援”,由“湘省首义”,“各省纷起”,“直捣幽燕”的武装斗争方案。1904年初春筹备在长沙起义,后遭告密,起义讯息败露。黄兴被迫出走上海。在汉口登船时,护送的圣公会教士黄吉亭要他到沪后拍一“兴”字电报表示平安。自此黄兴即废本名,改以“兴”字为名。后来他说:“我的名号,就是我革命的终极目的,这个终极的目的,是兴我中华,兴我民族,克服强暴。”

——摘编自杨天石著《帝制的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黄兴创立华兴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黄兴的早期革命活动。
2023-10-1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名校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5月押题文综历史试题(老教材老高考版)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农思潮成为一股新潮流。1898年,总理衙门两次颁布上谕,宣称“农务为富国根本,极宜振兴”,要求各地督抚“切实兴办,不得空言”。1901年,张之洞认为,对一个国家而言,强国富民为要图,其大道是“以多处土货为要义,无农以为之本,则工无所施,商无所运”。

——摘编自赵泉民《论晚清重农思潮》

材料二   表:

时间举措
1898张之洞创办湖北农务学堂,聘请美国人白雷尔任教习并筹办农业试验场,从美国引进西式工具、种子、苗木等,招选绅商士庶子弟或有志讲求农学者。
1897-1906《农学报》翻译国外近代农学著作共171种,翻译国外近代农业论文775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近代农学关于农业原理、土壤肥料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1907直隶士绅率先成立了以“译书、编报、开智合群”为旨的直隶农务总会,并称“如有新式农具,特别农产论说著作、中外新旧有用农书,愿送本会陈列考校、采择印校者,本会分别酬奖”。
1910清政府成立全国农务联合会,联络全国农业机关,调查全国农业状况,规划、劝导全国农业的改良。

——摘编自魏露苓《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重农思潮加以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28更新 | 289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淄博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