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8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斗争中,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下列按其孕育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五四精神
B.红船精神——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C.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红船精神——长征精神
D.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2 . “在共产国际代表的帮助下召开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解决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实现了从社会革命到国民革命的转变”。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中共七大
2023-09-01更新 | 311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前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青年》杂志创刊于1915年9月,停刊于1926年7月,它经历了由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3)的启蒙刊物向中因共产党党刊(1923~1926)的转变。《新青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始终肩负着中国思想解放的时代使命。《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人的视线,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宣传平台。五四运动以后,《新青年》逐渐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宣传内容。中共二大之后,《析青年》改组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由瞿秋白担任主编,出版季刊(1923.6~1924.12)。这一时期《新青年》的文章更多体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后因国内外形势复杂,杂志不能如期出版,于1926年7月终刊。

——摘编自王泽、高天宇《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党内的一些党员以及社会上一些群众在内的小部分群体,对于马克思主义并不十分了解。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批评、讨论活动在《哲学研究》《新建设》等报刊上展开。报刊所组织的学术讨论活动正好给了大众一个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吸收和采纳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有利于广大人民共同进步。报刊对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消除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误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术讨论的过程中,报刊把马克思主义深入到社会各行各业、各层次、各领域之中,使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真正被普及。

——摘编自张海丽《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发行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青年》宣传内容的阶段性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相较于近代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4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阅读材料:

材料一 《新青年》一方面,以民主和科学为文化倡导,反对封建专制和文化愚昧,进而反对尊孔复儒,抵制封建纲常伦理对人们的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为普及文化、启迪民智,倡导白话文学,打破中国2 000多年文化为少数人垄断的状态,使长期被认为是“下等人”工具的白话文开始登堂入室。此外,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劳工群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群众组织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便开始组建群众组织,并首先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大量出现。这些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经受五四运动洗礼的民众特别是先进知识分子更加向往新社会的创造和对旧社会的改造。总之,五四运动在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中孕育,在反对巴黎和会的爱国运动中破土,是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互动的产物。同样,五四运动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向马克思主义领导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转型,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进一步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摘编自马玲《五四运动的缘起、过程和意义》

材料二 如果不承认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在历史变革中的先导性,他就不可能是思想家了。一旦新的思想观念得到传播,相当多的人受到激励而引发社会运动,它就会产生重大的社会后果。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气勃勃的新青年,他们冲决了封建罗网,摆脱家庭亲长的束缚,到最新的学堂受教育,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感的驱使下,热情奔放地投身到各种他们认为可以改造国家的运动中去。

——摘编自耿云志《五四新文化运动再认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及其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思想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历史变革运动的关系,结合材料一,以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加以说明,并概括“五四精神”的核心。
2023-07-22更新 | 205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1918年以后,知识界开始积极关注劳工问题,他们改造劳工形象、开展劳工调查、组织劳工教育,并思考“劳工解放”的根本性问题,乃至要让劳工“成为世界的主人”。这反映出当时(     
A.民众民主意识开始觉醒B.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扩大
C.追求人人平等成为目标D.社会普遍崇尚生产劳动
2023-07-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五四运动后的10 年间,有不少针对学生的婚姻调查报告,其结果显示:一方面, 不论是已婚、订婚还是未婚的学生,对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已婚和订婚者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指定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学生言行不一人格冲突B.传统风俗与时俱进发展
C.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D.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并存
2023-07-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部分

会议地点时间主要内容
一大1921年上海嘉兴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七大1945年延安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大1956年北京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判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十三大1987年北京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战略。
十四大1992年北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1997年北京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

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至少选择一次会议加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要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8 . 历史图片是历史事件的直观反映和记录。下列是三幅不同时期的历史图片,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中共领导人民不断革命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国民大革命的艰难历程D.反侵略求民主前赴后继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清代的雍正皇帝可以代表历代开明皇帝的思维,用儒家治国,用佛家治心,用道家治身体。基本上是多元并举,不仅国家是这样,老百姓也是这样,谁也不排斥,这是中华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

——摘编自余秋雨《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文化发展演变的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3-07-07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扬梦·乘风破浪】

从永乐三年(1405)到宣德八年(1433年),他率领规模浩大的船队,跨越亚、非二洲,对占城(越南中南部)、真腊(柬埔寨)、遥罗(泰国)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访问。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梦碎·天朝之殇】

1842年,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经过中英战争的激烈碰撞后,开始经历长达百年的屈辱。对于中国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寻梦·长夜星光】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说:“麦喀士(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上提出“三民主义”。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9年,毛泽东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材

【追梦·奔向富强】

2022年,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成功举办了冬奥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顾满成功,疫情防控成绩斐然。我们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二十大”,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学习强国

(1)材料中的“扬梦”和“梦碎”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寻梦”,分析在寻梦路上我国众多仁人志士进行了哪些探索?
(3)从“扬梦→梦碎→寻梦→追梦”的曲折发展之路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