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期译介者只是从经济学知识的范围译介剩余价值学说,无专门介绍阶级斗争理论的文章。关于唯物史观,早期译介阶段对此注意者不多,片鳞半爪的介绍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五四运动后,关于剩余价值学说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并与唤醒工人阶级的觉悟相联系。蔡和森明确指出宣传阶级斗争理论的目的就是要推翻少数有有产阶级的压迫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关于唯物史观的介绍,凸显了唯物史观揭示中国社会变革规律的价值意义。

材料二   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对议院制的否定,到民国初年李大钊对代议政治的怀疑,很有代表性地说明,先进人士期待有一种新的革命模式的出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使中国的资产阶级宪法重奏民主主义在西方的胜利凯歌。事实上,就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沉迷于民主主义思想时,一部分漂流国外的中国学子已经感受到它的落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齐卫平《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两个阶段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四运动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主要因素。
2022-12-18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赢在新高考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陈独秀积极参与并领导了五四运动,他在这场运动中受到了洗礼。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指出国民要有“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以及“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号召全体国民团结起来发挥民族自卫的精神。如果说巴黎和会前陈独秀只是深刻认识到中国民主共和前途的艰难,并没有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本身失去信仰,那么一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彻底打碎了他的幻想。于是,陈独秀一改过去完全否定过激派的态度而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同情。

摘编自:令狐乔丽《五四运动前后促使陈独秀彻底完成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的四重因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前后陈独秀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
2023-05-1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第二中学等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的国民党的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中最使人感兴趣的一个事件,它的成功是因为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质资源。组织阶段从1923年后期持续到1926年中,在此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以很有限的力量开始,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革命运动。

——摘编自【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民主立宪乃国民革命之预定目标,外应世界潮流,内应国民要求,不可缓亦不能缓。战后新中国之政治,此其主流也。但和平建国、民主宪政的口号,不过是搪塞人民民主要求、坚持反动统治的一种手段。蒋介石一方面说“民主宪政不容再缓”,但又提出种种“先决条件”,阻挠民主政治的实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党领导国民大革命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说明蒋介石为解决这一困境采取的举措。
2024-01-28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实践围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而展开。针对党内对马克思主义还知之不多、理解不透、把握不深的情况,毛泽东指出:“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此种表述并非戏谑之言,而是从深刻的历史教训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到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摘编自齐卫平、樊士博《前提、过程和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回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1921~194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重大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演讲中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劳工神圣”思潮很快在中国兴起。五四运动中的“六三”大罢工及随之不断发动的罢工运动被视为“劳动运动的曙光”。五四知识分子将初步接受的“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阶级争斗”等概念,运用到对劳工界的社会调查中,以具体事例、详实数据呈现劳工的生存状况,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解释。

——摘编自熊秋良《“寻找无产者”:五四知识分子的一项社会调查》

材料二   钱杏邨调查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后认为,车夫“每天就做那非人生活至‘力竭声嘶’也不能供养一家……只给那吃人不出血的资本家弄资产”。包惠僧调查武汉工人状况后提出,要使工人不受资本家的支配,第一,“非先有阶级底觉悟不可,要如何使佢(他)们发生阶级的觉悟?那么,惟有劳工教育四字”;第二,“要打破资本主义,就要阶级争斗,劳工必先有强固的团结”。

——据《劳动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意义。
2024-01-22更新 | 38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年1月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相关数据

年份191819191920192119221923192419251926总数
实际罢
工次数
256646499147563185351233
由“爱国
运动”引
起的罢工
次数
0350011114119198
有报道的
参加罢工
工人总数
6455915204614010802513905035835618607848215395851813291

材料二   五四运动应看作历史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事实上,自19世纪西方势力开始撞击古老的中国,中国就开始了她的蜕变,她调整了脚步,走了相当远的一段路程来适应现代文明,而五四运动实是这段旅程中要事频繁、最富于决定性的一个阶段。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策纵《五四运动史:现代中国的知识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8—1926年中国工人罢工运动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运动是这段旅程中要事频繁、最富于决定性的一个阶段”。
2024-01-17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6月,中共广东区委在《广东农民运动报告》中写道: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广东省委农民部、省农民协会和农民运动特派员等,实际均受中共广东区委农民运动委员会(19248月成立)的指挥。“我们实际做了农民运动,把名誉送给国民党,可以说是我们成功不居。”“国民党的帮助使农民运动收到了许多效果;在国民党统治之下,农民得到了相当的自由。”

——摘编自王奇生《中国近代通史: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

材料二   1929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江西兴国《土地法》,根据中共六大的决议,将井冈山《土地法》中“没收一切土地”的规定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同年7月,毛泽东指导召开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在土地革命中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区别对待大地主、小地主与富农,的“集中攻击目标地主”,并提出“抽多补少”土地分配原则。19302月,毛泽东在江西吉安主持召开地方党和军队联席会议,推动土地革命深入发展。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领导广东农民运动和开展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开展广东农民运动和赣闽地区土地革命的意义。
8 . 【文化交融与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近代以来,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文化交流融合的世界意义。

材料一

作为启蒙思想核心信条的自由、平等观念,的确有其欧洲本土的历史渊源,但我们也不能无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这时的西欧人对域外文明的考察了解不仅极为广泛,而且相当精细,表现出一种非同寻常的世界性文化研究兴趣。他们有一个重中之重的关注中心,这就是中国的儒家文明。18 世纪出现席卷法国的著名的“中国热”,儒学对整个西方近代经济思想的奠基具有重要意义,以法国魁奈为代表的“重农学派”虽然以主张重农主义的经济学说而著名,实际上却是以启蒙运动的自然法理论为指导,对《易经》中天道自然的思想甚为佩服,英国的斯密也通过“重农学派”吸收了重农的思想,出版了《国富论》,抨击欧洲当时流行的重商主义。……事实表明,如果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的启迪,法国启蒙运动对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文化原则的提倡的力度无疑要大打折扣,因而中国文明对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文化特性的影响,自然也就不容抹杀了——尽管这种影响的大小、深浅,还是一个有待于探讨的史学课题。

——摘编自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之中法文化在法国大革命问题上的历史性互动》

材料二

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的先进分子受到十月革命的鼓舞,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中国的新出路,于是由向西方学习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中国的问题。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

——引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华文化如何参与塑造西方近代经济思想和政治文化的特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后的十余年间,中国学术界的国故整理运动影响深远。19232月,张君劢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提出科学只能创造物质文明,无法解决人生观问题。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就是西方物欲横流的结果。梁启超是张君劢的支持者,他肯定科学的作用,但不承认科学万能。同年11月,胡适提出中国还不曾享受科学的赐福,因此不必菲薄科学。陈独秀对此问题另辟蹊径,强调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并以此为指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1935年,十位教授联合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同年,胡适在《充分世界化和全盘西化》一文中把1929年《中国今日的文化冲突》中全盘西化的提法修正为充分世界化

——摘编自关爱和《文化自信与中国现代学术百年》


(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者文化自信增强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项推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因素,并说明理由。
2023-03-24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4年在三民主义演讲中,孙中山对自身的国际秩序观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俄国人自己推翻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的国家变成新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又生出一个更大的变化”。苏俄“改组内部,把从前用武力的旧政策,改成用和平的新政策”。新政策“不但是没有侵略各国的野心,并且抑强扶弱,主持公道。”因此,不仅仅是打破俄国的帝国主义,“并且打破世界的帝国主义”,欧洲列强“主张侵略,有强权,无公理”,俄国以前也奉行这一主义,现在“主张以公理扑灭强权”。这是两种相反的主义,“所以列强至今还想消灭他”,于是“一齐出兵去打俄国”。正是因为俄国的转变“以后战争是强权和公理的战争”,世界由此形成压迫和被压迫、公理与强权的分野。在全世界范围将会形成两个联合阵线“白人主张公理的和黄人主张公理的一定是联合起来”。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国际秩序观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国际秩序观产生的背景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