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沥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1950-1970年中国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部分情况介绍。


——摘编自陈东林《156-43-78: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三次对外经济引进高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3-10-3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始终将政治安全放于首位,倡导忠君爱国理念,维护政权稳定。古人认为“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农业经济的维护。同时将“富国强兵”作为政治安全的保障,注重提升军事实力。统治者一再强调居安思危,要“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汉唐时期的和亲政策,保证了与匈奴、吐蕃等民族的和平交往,明代郑和下西洋为中国周边环境和平起到巨大作用。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

——摘编自赵明畅《总体国家安全观与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三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迷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安全观的主要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并简要阐述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据图信息,提取和整合相关时段,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成文)
2023-10-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4届高三10月阶段性抽测(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之时,正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对立的时期。当时中国出于经济建设、外交便利及国家安全方面的考虑,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上也必然趋附于苏联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此外,新中国成立初期所处的环境跟苏联成立时相似,而且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摘编自林捷燕、杨近平《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工业强国梦探讨》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三十年,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转变,国家扶持轻工业,调整和改造重工业,增强重工业为轻工业服务的功能。轻工业的迅速增长,使经济繁荣,消费品市场丰富,工业发展也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数量已由1980年的75.8万个增加到756.4万个。国家不断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出口贸易。通过改革开放,发展了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摘编自刘欣《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发展的不同。
5 . 【东亚现代化】

材料一   东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经历了两个阶段不同的转换;先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借助西方国家产业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和技术基础后,对本国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将落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东亚国家和地区本国市场狭小,无法消费生产出来的大量产品,因此,它们千方百计的扩大海外市场,包括发达国家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其中,发达国家市场是东亚外向型出口导向经济最为重要的海外市场。

——摘编自陈茂来《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全球化视角》

材料二   二战后,东亚在实现高速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共同之处,国家努力保持发展中的较高程度的政治稳定,增强社会的内聚力,制定维护主权与独立的工业化计划,采取保护民族经济政策,以强制的劳工政策调整公私的利益冲突,保证社会公平与福利等……在东亚的重新崛起中,儒家的“行仁政”的思想、家族本位思想与家族伦理秩序、重视教育与机会均等的教育思想扮演了有利于现代化的因素。甚至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儒教伦理”在东亚现代化中扮演的角色比新教伦理在欧洲所起的作用还要大。

——摘编自罗荣渠《东亚跨世纪的变革与重新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二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概括东亚国家现代化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中国现代史加以说明。
2023-10-1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高中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何以那种吃人的礼教制度……偏爱挂孔老先生的招牌……我向各位中国少年介绍这位 “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吴又陵先生!

——胡适《吴虞文录序》(1921年)

材料二新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很深的旧文化底蕴,对外来文化有判断力,知道如何取其精华。另外,他们是一批手无寸铁的读书人,而他们的对立面是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和全社 会的顽固势力,因此需大声疾呼,有一些语言比较激烈也不足怪,其方向是向前进的。

——摘编自资中筠《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今天的争论》

材料三第一目标
(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 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
第三教材大纲
(一)上古史:春秋战国之学术思想;(二)中古史:两汉之学术与宗教……中国文化之东被、 宋之学术思想、中国文化之西渐……(三)近世史:清代之文化;(四)现代史:最近之文化; (五)综论:中国文化之演进及其未来、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关系、中华民族对于世界之责任。

——《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民国二十一年颁行)

材料四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胡适等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并根据材料二解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动机。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主要史实。
2024-01-23更新 | 6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11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

——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

材料二   1954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8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9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不同之处。
2023-10-18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彭德怀和杨根思年表(部分)

时间

彭德怀(1898—1974)

杨根思(1922—1950)

1922年

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出生于江苏泰兴一贫苦农民家庭。

1942年

向华北抗日军、政、民提出实行精兵、简政、增加生产三项号召。指挥对日军反“扫荡”作战。参加浙西抗日根据地的自卫反击作战,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

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报告军事斗争形势。指挥青化砭等战役,基本上改变了陕北敌我形势。在鲁南战役中再建战功,被授予“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1950年

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率领一个排坚守小高岭阵地,战至剩下其一人,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壮烈牺牲。

1952年

应邀赴苏与金日成、斯大林商谈关于朝鲜停战谈判问题。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

1953年

题词赞誉杨根思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的伟大战士,志愿军的模范指挥员”。杨根思烈士墓从安东迁往沈阳,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摘编自丁新约《中国共产党英烈志》等


围绕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论是对中世纪和近现代的西方法学,还是对亚非拉国家的现行法律体制,罗马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罗马法是罗马文明留给后人最持久的遗产。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它确立的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开创了世界先例,有利于维护美国的独立、统一和经济发展。但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和处在南方种植园奴隶制下的广大黑人不能享有这些基本人权,南北不同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并未解决。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摘编自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述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开创的“世界先例”及“美国的联邦制度和民主制度仍有待完善”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现“民治”的表现。
10 .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产物、新境界,必须结合其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以及所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来深入理解。

材料

(一) 中国式现代化奠基时期(1949—1978年)
这一时期的总体特征是探索。主要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变革和道路摸索,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探寻可行之路,为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可视之为现代化起飞前的准备时期。
(二) 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 1978—2012年)
中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社会面貌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飞跃。
(三) 中国式现代化走向成熟时期( 2012年—至今)
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迈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也随之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摘编自马敏《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将1978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基时期与中国式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分界点的理由。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经济方面实行的重大举措。
(3)综上,你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024-01-1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