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余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具体的发展时期:(1)1949年10月至1956年,是经济形态转变和国民经济由恢复走向发展的时期。(2)1957年至1966年,是全面进行经济建设和第一次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并出现严重挫折的阶段。(3)1966年至1978年,是大批判、大动乱带来大损失,经济的曲折、片面发展和实现拨乱反正的阶段(4)1979年至1984年,是经济建设走上改革开放轨道和较快发展的阶段。(5)1984年至1991年,是推进和扩大改革开放的阶段。(6)1992年至2000年,是深化改革、理顺机制和经济建设开始腾飞的阶段。

——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建国以来的重要会议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2023-09-02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验收(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51年起,德国铁路建设的投资占全部生产投资的1/5,成为工业化的先导部门。铁路建设推动了冶金和采矿工业的发展,垄断组织实现了横向联合,保证了德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有机化学工业和合成材料方面确立优势甚至垄断地位,电气工业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钱乘旦等《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1953年起,中国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1954年,我国建成了飞机和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新工业部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王娟《脉络蕴涵意义:大历史观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细化了21世纪中国式现代化的路线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12年,并将小康社会的内涵深化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

——摘编自郭玉坤《守正与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之路》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后期德国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并指出当时两国现代化得以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从新中国初期至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展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的历史意义。
2023-08-31更新 | 215次组卷 | 3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一条重要线索,中共重视解决“三农”问题走过的辉煌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是中共的百年奋斗史诗的重要组成,是中共的初心使命生动的诠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农联盟是革命的主要力量,“三农”为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依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业是工业化物质积累的主要来源,“三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农村率先发起改革,“三农”为中国经济腾飞发挥了重要助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是全面小康的主战场,“三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唐仁健《百年伟业“三农”华章——中国共产党在“三农”领域的百年成就及其历史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29更新 | 195次组卷 | 9卷引用:2023年辽宁省高考历史押题卷(四)
4 . 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道路的修建和维护需要下水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对外征服到哪里罗马道路就修到哪里,下水道是罗马道路的标配,沿着道路铺设在两侧,战时可以作为作战掩体,平时有排除道路污水和垃圾的功能。罗马有着著名的洗浴文化和竞技文化,浴场用过的废水,冲刷竞技场的污水和清理一切公共设施的污水要通过下水道排净。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下水道的修建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1929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南京城市规划新方案,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道路系统运用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具有西方巴洛克规划风格的规划概念与内容。在城市建筑形象上即使“因需用上之必要,不妨采用外国形式”的建筑,规划者亦要求“唯其外部仍须具有中国之点缀”。该方案将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园林区、住宅区、工业区、学校区、交通用地等分区规划,将行政区规划作为首要内容进行考虑;还包括城内道路、市郊公路、铁路车站、港口码头、飞机场站、河流渠道等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另外还包括城市供排水、电力配给等基础设施规划。

——摘编自孟建民《城市中间结构形态研究》

材料三   19491957年中国城市主要公用事业能力

单位19491957
自来水年底生产能力万立方公尺/每昼夜264.4449.4
自来水年底管道总长度公里643712564
下水道年底总长度公里61549920
年底铺装道路长度公里1013316540
年底公共汽车车辆总数13124370
有轨电车车辆总数8601224
有轨电车年底行车线路长度公里340391
无轨电车车辆总数166493
无轨电车年底行车线路长度公里93226
煤气年底生产能力万立方公尺/每昼夜27.658.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下水道建设的作用。以下水道为代表的罗马建筑十分发达,结合所学,指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年南京城市规划新方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2023-08-29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五)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经济上赶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是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产生的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被侵略、被压迫者,都是由民族、民主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世界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战争威胁,使得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任务也更加迫切。社会主义只有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超过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和速度,才有可能存在和发展。这是战后社会主义国家赶超型发展现和战略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发展观可以苏联的工业化理论为代表。它作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苏联的主流理论和指导思想,不仅对苏联,也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武力著《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   经过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近一年的酝酿,19539月,新中国正式形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启动,重工业的发展被摆在了突出而重要的位置上。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的确立与迅速推进,直接影响和决定了中国在随后几十年中的经济运行方式和发展轨迹。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

吴楚芳:(1952年)解放军工作组驻在村里,斗那些地主恶霸。……群众意见大的就斗他们(村里的保长、甲长),然后把田地分给农民。……田地是按人头分的,我们家分了四五亩田,劳动力包括我爸妈、我,还有两个弟弟。

吴华发:19541955年龙塘村成立互助组,分3个互助组。互助组开始时,都是十家八家一组。……我家是1955年年尾入组的。……1956年年头就联组了,成立一个低级社,就是初级社。……后来又分成两个队了,太龙(人名)一个队,麦甲子(人名)一个队。

何沛良:1981年村里开始尝试分田到户。我们夫妻俩有8亩水田、5亩蔗地、1亩多花生地,每年要交2200斤左右的余粮,很辛苦。农闲的时候我还是会去做木工。

——摘编自万向东主编《珠海红星村口述史》

试从上述口述史料中提取两条信息,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说明其史学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年以前,在太行抗日根据地,为了牵制日军,我党对敌占区实行了严格的完全管制贸易政策,禁止边区粮食出口,不与敌占区开展贸易。19404月召开的黎城会议上,中共中央北方局确立了“对外统制,对内自由”的经济与贸易政策,“对外统制”是指根据地的出口贸易必须在根据地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商品的出口必须换回根据地所需的必需品;“对内自由”是指除特别规定的违禁品外,在根据地内允许商品的自由流通。1943年,随着各项政策的日趋完善,根据地在贸易统制的基础上开始利用市场,采取统制与市场相结合的粮食统制政策:“恢复粮食自由集市,根据地内粮食买卖贩运完全自由。”由此,太行区以粮食交易为主的集市贸易开始蓬勃发展。

——摘编自杨建中《太行抗日根据地的粮食统制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53年是中国进行大规模生产建设的第一年,尽管得到了苏联等国际力量的支援,但要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仍需在综合考量中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建设,从具体国情来看,1953年,我国市场上多次出现各类日用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情况,其中粮食领域的消费状况最为严峻。1953年,国家只能完成310亿斤的收购,而统销数量则需要567亿斤。城镇地区的用粮需求也在进一步增加,1953年城镇人口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5765万增加至7725万人。加之自由市场上粮食倒卖、投机倒把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日常消费。1955825日,国务院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使用暂行办法》。之后,全国第一套粮票正式流通,拉开了长达38年之久的“票证经济”的序幕。

——摘编自高倩《凭票供应制度对居民消费的影响(1953—197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抗战时期太行抗日根据地粮食政策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粮票制度的原因。
8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农业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唐后期、五代到宋朝,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占有形态中完全占据了压倒优势。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转移十分频繁。时人形容为“贫富无定势,旧宅无定主”,甚至还有“千年田八百主”的谚语。国家针对民间的土地交易制定了详细的法律规范,只要经由官府办理合法手续,订立契约并纳税,土地交易就会得到承认,受到法律保护。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材料二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任务。此后,全国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截至19563月,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0%,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5%。

——摘编自郑有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土地交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
2023-08-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随着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解放区成倍地扩大。为了加强集中统一领导,以加速解放区的建设步伐,更有力地支援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决定将原来分立的各解放区政权合并成若干大行政区的政权。大行政区是依据军事上的战略区而划分和命名的。除华东解放区外,其他解放区在地方政权建设的基础上,都先后成立了大行政区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该地区的政务工作。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推进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必然要求强化中央对地方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为此,1954年6月,中央政府决定撤销六个大行政区,由中央直接领导省级政府,并进一步对省级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

——摘编自张秀芬等《中国共产党建政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意义。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撤销大行政区的必要性。
2023-11-2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后,苏区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要为工农群众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时提出的革命文艺方针与此基本一致。1933年,高尔基戏剧学校在瑞金成立,师生经常配合革命活动进行演出。

——摘编自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材料二   1937年,中国共产党将教育方针调整为“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创建于延安,其办学目的是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后创作演出了《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摘编自郝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战火中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

材料三   1953年,文化部召开第一届全国艺术教育会议,提出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般文艺修养、精通业务知识并掌握业务技能”的人才,并制定了“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方针,要“发扬民族艺术,学习苏联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音乐干部”。

——摘编自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艺术教育方针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发展艺术教育的意义,并谈谈你对艺术教育方针调整的认识。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