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4 道试题
1 . 城市化程度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马道路的修建和维护需要下水道,“条条大路通罗马”,罗马对外征服到哪里罗马道路就修到哪里,下水道是罗马道路的标配,沿着道路铺设在两侧,战时可以作为作战掩体,平时有排除道路污水和垃圾的功能。罗马有着著名的洗浴文化和竞技文化,浴场用过的废水,冲刷竞技场的污水和清理一切公共设施的污水要通过下水道排净。

——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下水道的修建及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19291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南京城市规划新方案,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道路系统运用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具有西方巴洛克规划风格的规划概念与内容。在城市建筑形象上即使“因需用上之必要,不妨采用外国形式”的建筑,规划者亦要求“唯其外部仍须具有中国之点缀”。该方案将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园林区、住宅区、工业区、学校区、交通用地等分区规划,将行政区规划作为首要内容进行考虑;还包括城内道路、市郊公路、铁路车站、港口码头、飞机场站、河流渠道等交通系统的整体规划;另外还包括城市供排水、电力配给等基础设施规划。

——摘编自孟建民《城市中间结构形态研究》

材料三   19491957年中国城市主要公用事业能力

单位19491957
自来水年底生产能力万立方公尺/每昼夜264.4449.4
自来水年底管道总长度公里643712564
下水道年底总长度公里61549920
年底铺装道路长度公里1013316540
年底公共汽车车辆总数13124370
有轨电车车辆总数8601224
有轨电车年底行车线路长度公里340391
无轨电车车辆总数166493
无轨电车年底行车线路长度公里93226
煤气年底生产能力万立方公尺/每昼夜27.658.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53195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罗马下水道建设的作用。以下水道为代表的罗马建筑十分发达,结合所学,指出古罗马建筑最主要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9年南京城市规划新方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成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并分析其出现的时代背景。
2023-08-29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五)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模仿苏联的办法,对快速恢复生产,医治战争创伤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苏联专家在鞍钢奉行的“马钢宪法”的企业管理模式,“马钢宪法”是当时苏联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冶金联合工厂的管理办法,即实行集权化管理,搞物质刺激,依靠少数专家和繁琐的规章制度,不搞群众性的技术革命。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这一管理模式与中国国情渐行渐远。具有强烈创新精神的鞍钢人,实际上一直在设法突破“马钢宪法”的束缚。“一五”期间,鞍钢工人为新中国建设炼出了第一炉钢水。“一五”结束后,鞍钢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独特模式:“两参”就是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工人群众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就是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是指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与工人群众相结合。1960311日,中共鞍山市委向党中央作了《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322日,毛泽东同志在对该报告的批示中,高度评价了鞍钢的经验,并把他们的经验称为“鞍钢宪法”。多年来,“鞍钢宪法”一直是鞍钢的宝贵财富,他们始终坚持传承和弘扬“鞍钢宪法”精神,并不断赋予“鞍钢宪法”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摘编自辽宁日报2019年10月3日《“鞍钢宪法”原来是这样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鞍钢宪法”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鞍钢宪法”的精神内涵及历史作用。
2023-10-18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平许济洛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管理地方的举措,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①其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一二。……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

——(唐)杜佑《通典》


明代天启年间青花瓷
注:图案中有“白马紫金鞍”的文字,源于一首古民谣:“白马紫金鞍,骑出万人看。借问谁家子,读书人做官。”


(2)分别指出材料二中①②的史料类型。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材料三   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中国历史上扳倒皇帝的例子有很多,但每次扳倒后,又有新的皇帝登上那个宝座。辛亥革命则不同,其目的不是拥立新皇帝,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被掀倒了,皇帝宝座被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观念,成立了共和国,即中华民国。从此以后,中国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顷刻覆灭,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

——摘编自张海鹏《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3)材料三说“辛亥革命是秦朝以来中国历史最伟大的一次历史性转折”,依据材料和所学,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序号年份事件
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指出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195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78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在全国各地推广
1992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上表②-⑤中任选一件事,参照示例,说明制度变革如何推动了社会进步。
【示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024-02-07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东区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1913年)各党所占议席:

党名发起人在议会中所占席数所属政治派别
国民党宋教仁392革命派
共和党黎元洪176旧官僚
统—党程德全24旧官僚

——摘编自谢振民《中华民国立法史》

材料二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大会在南京开幕,出席者仅1355人,其中,国民党籍代表855名。因此,人民称这次大会是“党民大会”。“国大”的召开遭到共产党和民盟的一致反对,如周恩来在次日发表声明说:“国民党政府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已于昨天开幕了。这一‘国大’,是违背政协决议与全国民众,而由一党政府单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

——摘编自罗昊《1946年“制宪国大”合法性研究》

材料三   1954年5月底,全国基层选举工作全部结束,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全国各地在21万余个基层选举单位,3. 23亿登记选民中进行了基层选举,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566万余名。在此基础上,又由省、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央直辖单位和军队及华侨单位分别选举产生1226名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其中,中共党员668人,占54. 48%,党外人士558人,占45. 52%。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能够充分代表人民的意志来制定国家宪法。1954年8月1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3次扩大会议,决定于1954年9月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摘编自光明日报出版社《共和国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表中反映出的信息并加以解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6年“制宪国大”召开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国民党“制宪国大”相比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召开的意义。
2023-10-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未来联考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东北地区移民数量大增,大量官方荒地被开垦,许多官地、旗地向民地转化,私人地主势力膨胀起来。官地、旗地向民地的大量转化,推动了东北地区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和发展,并迅速达到与关内大抵一致的水平。此外,东北地区的殖民地经济不断扩大。截至1931年,日本在东北的投资额约占日本对国外投资总额的60%,占各国对东北投资额的70%,在东北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势力。此外,俄、英、美、德等国也分别在东北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势力,这一局面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得以彻底改变。

材料二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较早解放的地区,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初期占有突出的经济地位。1953年,新中国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把工业化作为首要任务。然而,实现工业化对我国来说面临不少挑战,借助外力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必要的选择。当时苏联对我国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支持我国工业化建设方面,苏联以援建156个项目为中心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在这156个项目中,58项分布在东北地区,占全部项目的37%。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乔榛、路兴隆《新中国70年东北经济发展: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90年代至1949年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概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及影响。
2023-10-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7 .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时间尺度来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肇始于晚清,被动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晚清三个阶段的现代化以及相应的改革举措,都是在因应西方列强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压力,同时回应国内的社会矛盾,这些现代化无法改变清王朝覆灭的最终命运,并始终伴随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迟滞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直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摘编自徐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及其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构想。毛泽东指出,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和基本点。与国家工业化相适应,毛泽东提出了政治民主化和建设“现代文化”。这些构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郭艳梅《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晚清三个阶段的现代化尝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构想”在改革开放前的实践及其成果。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发展的有利政治条件。
2024-02-04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近现代中国体育演进与发展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其兴办的学堂中开设体操课程,引进西方体育,如兵操、体操等。20世纪初,在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呼吁下,一场深刻影响国民身体改造和学校体育的军国民运动开启,它提倡尚武,并将国家作为身体效忠的唯一对象。一战期间,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该方案主要在于深化学校体育的战争准备功能,注重体操课、学校体育与“军事大要”的关系,并要求学校教育加强对粗衣淡食、忍寒耐暑习惯的养成和对历代武士功绩的宣传。

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废弃“尚武”的教育宗旨,兵式体操也被排除在学校体育之外。1922年,教育部实施新的学制和课程标准,体操课正式改名为体育课,成为中国学校体育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新的体育课对儿童的主体地位、身心发展规律等方面提出新的认识。中小学的体育以田径、球类、游戏等现代体育项目为主,完全剔除了兵式体操。

——摘编自颜亮《身体素养导向下的我国学校体育身体观研究》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更好的建设和保卫祖国,需要体育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党和政府极力倡导“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强调体育运动要以人民为主体。按照党中央对体育工作的指示并结合对宪法规定的贯彻实施,中央政府和体育等部门为开展好各项体育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群众体育制度绩效十分明显,据统计19571966年,全国范围内有4200多万人达到了劳卫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标准,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显著提升。

——摘编自杨山山《建党百年群众体育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群众体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2024-01-3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农业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唐后期、五代到宋朝,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占有形态中完全占据了压倒优势。宋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土地转移十分频繁。时人形容为“贫富无定势,旧宅无定主”,甚至还有“千年田八百主”的谚语。国家针对民间的土地交易制定了详细的法律规范,只要经由官府办理合法手续,订立契约并纳税,土地交易就会得到承认,受到法律保护。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

材料二   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任务。此后,全国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起来。截至19563月,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0%,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55%。

——摘编自郑有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土地交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影响。
2023-08-25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高(完)中C、D类学校2023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中国历代政府都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交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今录招降开置之自,以见其盛。

——摘编自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地理志》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的中央王朝在长期的政治统治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形成并实施了恩威并施、和亲、羁縻、土司统治等民族政策,这些民族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稳定了国内的民族关系。近代以来,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互相支持,使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对民族自决和民族区域自治两种政策的反复比较和权衡中,逐渐倾向于民族区域自治,同时,在个别地区进行的民族区域自治的试验中取得的成效也强化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区域自治的认识,并最终形成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主张。

——摘编自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管理边疆措施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2024-01-2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