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时练习
1 . 【谈一谈】

材料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应对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乱纪等现象,我国开始着手恢复设立监察机关。1986年,监察机关被定位为“专司监督职能”的机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之后,进一步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全面提高监督人员的履职能力。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明确了监察机关监督、调查、处置三项权力,同时围绕三项权力赋予监察机关谈话、留置等十二项权力,明确了监察机关的地位和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摘编自刘晓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监察制度发展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强监察制度建设的意义。
2023-04-26更新 | 59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严密的组织体系与强大的领导力保证成为基层社会组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在城市,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抓手,将从业人员逐步组织起来,“单位制”的整合管理职能得以发挥。对于没有单位的一般居民,则采取“街居制”管理体制。在农村,通过变革农村生产方式,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合作化发展道路,人民公社是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1958年版《户口登记条例》主张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明确人口流动应严格遵循出具手续证明的规定。改革开放使二元户籍制度逐渐被打破。在城市,居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和机构于1980年重新恢复。1986年,为满足居民需求和实现社会管理功能,首次引入“社区”概念。在农村,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落实和城镇单位制的日渐瓦解,社会流动日趋加速,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层社会治理领域的“管控”开始放松,并逐步向“管理”过渡。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之后,基层社会逐渐从政治束缚中摆脱出来,国家与社会的职能开始分离,社会成员的自主性不断增强。

——魏和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会治理的范式变迁与主要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新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获得的启示。
2023-11-2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名校协作体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3 . 材料一     智能技术革命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重复性劳动的困境,可以解构信息时代的人类劳动,重塑创造性与分离式生产方式。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分阶段替代技能劳动者的趋势,而随着技能劳动者被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开始向创新领域转移,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人将越来越多。

——摘编自陈尧等《替代与推升: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影响》

材料二   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习近平2022年1月24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以“复兴号”为代表的新一代高铁技术、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世界最大单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眼)等,都展示了中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以港口机械装备全自动化、物流全自动分拣流水线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智能技术革命出现的主要技术基础,并分析智能技术的出现对人类劳作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我国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的机遇是什么?综上所述,谈谈你的认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认识。
2023-10-2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选必二第6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04年5月,英国学者舒亚·库纳·拉莫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适合中国,也是追求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中国家效仿的榜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温州模式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民营经济发展而成的“自下而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约束性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模式。珠江模式也被称为珠江三角洲乡镇企业发展模式。深圳模式以民营经济为主,呈现创新能力强、国际化程度高的显著特征。与深圳模式相比,浦东模式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使命:探索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的方式……探索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有机结合方式等。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有679亿元人民币,1978年增加到3624.1亿元,2008年增加到300670亿元。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561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达到19460.3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位。2008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1291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612倍。2007年底,中国的城市数量达655个,比1978年增加462个。在城市数量增加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大城市的数量增长迅速。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产值占比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8年的11.3%,第三产业产值占比从1978年的23.9%上升到2008年的40.1%。

——摘编自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

材料二:1947~2000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单位:十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

制造业总产值制造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9476030
198052724
1993111817.6
19941289.117.4
20001566.615.8

——摘编自石光宇《美国去工业化与后工业经济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工业化模式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80~2000年美国工业化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美工业化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24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名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主题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的报告中说:“决议案上把好事都挂在我的账上,所以我对此要发表点意见。写成代表,那还可以,如果只有我一个人,那就不成其为党了。”后来,“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也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应该把它理解成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要充分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的巨大作用。我们不仅要回顾历史、从纵向上对比十八大前后党心民意的变化,同时还要环顾世界、从横向上对比中国上行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下行衰弱的反差。通过这种对比不难发现,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

——摘编自石仲泉《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来,创造了全球范围内的“扶贫奇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利用行政手段对生产资料进行再分配,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铲断了造成贫困的经济根源,为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物质条件。通过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使亿万农民走上合作经济发展道路,建立起以农业合作社为组织形式的农村公有制经济体制。同时在农村建立“五保”供养制度、储备粮制度等初步的社会救助体系,缓解了农村地区极度贫困的局面。

——摘编自白晋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扶贫工作的发展历程、基本经验和未来展望》

材料三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的贫困问题,致力于解决过往扶贫过程中存在的识别对象不准、后续动力不足、到户困难、机制不顺等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精准扶贫”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新理念、新战略,形成独特的习近平贫困治理观。

——摘编自李文《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价值》


主题二 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材料四 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实现由过去长期量变到阶段性质变的转变,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新时代1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0年。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过去我们更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注重的是“摸经验和规律”;新时代我们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侧重于总结经验和把握规律,蹄疾步稳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不断开创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摘编自贺新元《新时代十年:改革开放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五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不仅关乎中国,也关乎全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之纳入宪法,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这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国际合作直接联系到了一起。生态文明迫切呼吁中国和世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至关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则会危及社会和国家。

——卢卡斯·古铁雷斯 ·罗德里格斯《中共对生态文明的承诺与担当》


主题三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六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围绕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主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推进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全球发展格局,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国外交秉承大国担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摘编自赵可金《坚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材料七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治理的新篇章。此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涉及社会发展、人权、国际安全等众多议题,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张群《真正的多边主义:破解全球治理困局的中国方案》

材料八 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我们要创设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共同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

材料九   “一带一路”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为周边各国民众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样的发展机遇,缩小世界经济的南北差距。“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以实际行动建设更加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也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勾画了新愿景。以下是“一带一路”建设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2013年9、10月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4年10月包括中国、印度等21个国家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颖《细节的力量新中国的伟大实践》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十八大以来中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2)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列举新时代10年中国式现代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作用。
*能力提升*
(3)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4)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着眼点和中国方案。
(5)依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6)根据材料八,概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7)请结合材料九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如何影响世界。
*历史纵横*
(8)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9)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习近平贫困治理观的时代意义。
2023-11-19更新 | 125次组卷 | 1卷引用:30·纲要上第30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6 . 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关系国家兴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列强步入海外殖民阶段时,中国也开始重视海洋。魏源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原则,改漕运为海运以发展海商,并通过建立新式海军而掌握海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在大力发展海防和海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海洋机制的构建,仿照西方列强的“海部成例”,专设海军衙门;而后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吸收了西方“海权学说”的观点,阐明了控制海洋对于提升国家实力的意义和商贸方面的战略价值。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构想,即对内收回海关主权,对外争夺太平洋海权,重视陆海统筹。孙中山逝世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海洋政策主要针对航运贸易和海军建设展开,如积极建造港口、疏通航道,整顿招商局,同时创办航海专科学校,培养中国船长人才,仿照美欧国家的建制,成立海军部等,国民政府这些举动旨在重建中华民国海军,力图发展海权。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仁人志士发展中国海权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海军防御范围逐渐从近岸领域转移到利益攸关的近海领域。新时期,我国统一“近海”概念为“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南沙群岛及台湾、冲绳岛链内外海域,以及太平洋北部的海域”。随着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重,海上航运对中国经济有着非同以往的战略意义,赴远海为中国商船护航的能力以及在大洋上保护国家利益的能力成为我国海军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强军伟业加速推进。短短10年间,人民海军主战舰艇数量,从十位数向百位数递增,我国海军多次执行亚丁湾护航、赴远海编队训练、对外友好访问等任务,人民海军已从“黄水”走向“蓝水”,从“浅蓝”走向“深蓝”。2022617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这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

——摘编自周于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海军战略转型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现代海防事业的新发展。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7 . 城市化本质上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图2分别为1990年和2006年的中国各省区城市化水平分布图。


1979年开始,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城市化滞后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安排包括:转变·就业制度,促进就业应该是中国政府很长一段时期的核心政策;制定促进就业的企业政策;改进技术路线;调整城市建设方针。从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正面临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面临巨大的社会变迁。

——摘编自白南生《中国的城市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两个途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释①比较图1和图2,指出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变化并说明原因。②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
2024-01-30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8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走过波澜壮阔的70年,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经济增长奇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现代工业产值只占17%.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27美元,不足整个亚洲平均44美元的2/3,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

——据王桧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如下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材料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依法治国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外事体制改革、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生态环境督察体制改革、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检监察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建立后从初期的经济困局中逐步恢复的具体举措。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二中三个峰值出现的关键因素。
(3)根据材料三,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启示。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1872年,爱迪生建立第一个工业实验室,到1913年美国著名的工业实验室已发展到65个,吸收近万名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事研究工作。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二战后,科学研究出现“大科学”模式。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1956年,中共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立“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 规划中确定了包括发展原子能和半导体、电子计算机、遥控技术等项目。五六十年代在极端困难情况下, 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两弹一星”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大大缩小了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19863月,中共中央批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高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宗旨的“火炬计划”。经过三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国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高性能云计算、载人航天、量子通讯卫星、北斗导航、 高速铁路等先进技术方面已经位居世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为我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樊春良《新中国70年科技规划的创立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并分析“大科学”研究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科研及成就与五六十年代相比的重大发展。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初年,朱元璋下徙民之令,以调整全国人口,大量移民逐渐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迁徙至重庆。洪武二十年(1387),明政府又两度组织移民入渝垦田。重庆府《云阳县志》载:云阳县邑分南北两岸,南岸之民,皆明洪武时奉敕由湖广府城使采者。大量外来移民使重庆府存在众多双籍地人士(祖籍地与居住地不一致)。明代四川省中进士的数量共1406人,重庆府占318人,其中重庆双籍地氏族中进士者有41人,占比为12.8%。丰都县的杨丑瑛科举入仕后在其家乡建平山书院,使吾乡之秀与吾杨氏文子弟诵读其间。清初湖广民众身次移民四川时,甚至称川人半楚”“半潇湘

——摘编自黄梅《湖广填四川移民现象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政府官员、工人、学生、难民等纷纷赶往西南大后方。以重庆为例,八年抗战中,重庆人口由战前的47万,迅猛增加到战后的124万。工人是内迁人口中的重要群体。在1937年,重庆仅有工厂42个,全人8000余人。到1940年,重庆已形成了一支以兵工、机械、冶金、煤炭、纺织、化工等产业的工人群体,总人数近20万。重庆主要商业市场,汇集于城区武库街、督邮街、及新街口等街道的两旁。热闹情况,较上海南京路有过无不及。但人口齐集重庆市区也给市政管理及市政建设带来诸多困难。

——摘编自唐润明《抗战时期重庆的人口变迁及影响》

材料三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下,对三峡移民实施开发性移民,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从1993到2005年,110多万移民告别故土,带上蔬菜种子、黄桷树苗,离开故土,舍小家为国家。重庆涪陵南沱镇村民含泪刨掉了蚕桑、龙眼、榨菜和柑橘树,重创新业。16万多外迁移民则带着家乡的泥土、三峡石,远赴十几个省市。三峡百万移民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

——唐润明《百万移民撼天地——三峡移民精神礼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时期重庆移民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重庆移民相较于明初的新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三峡移民的认识。
2023-06-18更新 | 161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绵竹中学2023届高三6月模拟预测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