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0 道试题
1 . 16世纪,马丁•路德通过用德语翻译拉丁文《圣经》,创造了优美的文学语言,并借当时刚出现的新印刷技术,极大推动了德语的传播和普及。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一方面在德意志传播了法国的民族主义观念,另一方面在抗击侵略过程中德意志人的向心力得以升华。这两个事件均(       
A.促进统一进程B.强化君主权威
C.推动文化融合D.增强民族认同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法国王室从十七世纪就将王室绘画与雕塑学院等文化机构设立在卢浮宫,在此举办各类画展、沙龙,展示王室收藏的艺术品。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后,“自由、平等、博爱”成为新的国家格言,卢浮宫内的艺术珍宝由王室私藏变为了国家财产,参观这些珍宝也就成为了任何人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利”。当时主导卢浮宫改造工程的内政部长指出:“它应该成为宣传法兰西共和国之伟大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1803年,卢浮宫更名为“拿破仑博物馆”,随后,法国军队将包括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人的画作和雕塑在内的艺术珍品源源不断带回卢浮宫,深受爱国精神感染的巴黎民众纷纷上街围观,欢呼喝彩。艺术家也为此辩护:“只有自由的人民才有资格来保管这些大师们的作品”。不过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多数掠夺而来的艺术品被迫物归原主,从此世界上再没有一个单一的地方能够集中如此多的艺术珍品。但它将国立博物馆作为国家文明象征的传统,也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院等一再复现。

——摘编自刘周岩《美术馆的起源:大众、艺术与国家》

(1)据材料,概括卢浮宫在大革命前后基本职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卢浮宫在近代法国所彰显的社会价值。
2024-05-01更新 | 95次组卷 | 3卷引用:选必3 第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3 . 拿破仑进入马德里,以“解放者”的姿态对居民说:“我取消了异端裁判所……我取消了封建权利……一切特殊的裁判权都是攫取的,是违背国民权利的。”而西班牙人则认为“法国人的皇帝”是“我们的幸福的敌人”。这段材料说明拿破仑战争(     
①促成西班牙统一   ②打击了封建势力
③传播了启蒙思想   ④激发了民族意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中世纪欧洲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分裂状态,基督教成为普遍的文化符号,民族国家的崛起是欧洲逐渐走出中世纪的重要表现。下列选项中,对民族国家崛起有推动作用的是(     
①路易十四加强专制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的爆发
③西欧兴起宗教改革运动   ④封君封臣制的确立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23-12-16更新 | 145次组卷 | 3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选必三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知识串讲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三上·湖北·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773年,英国政府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授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并严禁殖民地贩卖“私茶”;北美殖民地民众反对进口茶叶和英国商品,他们给违反规定的进口者的身上沾满柏油和羽毛。(如图)如图反映出(     

          《波士顿人惩罚税务官》
A.英国政府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B.英国暴政激发了北美独立运动
C.北美卷入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D.北美殖民地民众反抗意识增强
2023-11-18更新 | 140次组卷 | 4卷引用:组卷网·期末复习-选必三第四单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知识串讲
6 . 19世纪上半叶,美国哈德逊河画派代表科尔将荒野描绘成新大陆的名片,在其作品中未经人类加工和改造的荒野与欧洲地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洲荒野被塑造为能够彰显国家特殊性和优越性的地理空间形象。这(     
A.有利于塑造国家认同意识B.反映联邦制下对州权力的渴求
C.鼓励了美国殖民扩张活动D.有利于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南北战争后,惨败的南方精英们推崇种族歧视。种族歧视便替代“老南方的旧制度”,成为美国南方的“特殊制度”。美国的种族歧视源于(     
A.分权制衡的联邦制B.种植园奴隶制度
C.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考迪罗独裁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文明互鉴

材料一 对于孔子的哲学,法国启蒙思想家认为它不同于欧洲盛行的“神示宗教”,而是一种具有崇高理性的“理性宗教”。中国政府在伏尔泰心中是:“有一个开明的君主,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全体人民。”不管是伏尔泰对中国的赞扬,又或者是孟德斯鸠对中国态度的有褒有贬,启蒙思想家都把与自身文化相异但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化。

材料二 20世纪初,孙中山、章太炎等革命派,先后发表《法国游记》《法国大革命史》,国内至少有六家书局、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著。同时,《人权宣言》、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译文介绍也竞相出现。文艺界还创作大量有关法国大革命题材的小说、杂剧、诗歌。1906年,有人称之“易若使中国为亚洲之法兰西哉!……法人风潮能及全欧,中国风潮之及全球也必矣”。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析中法两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互鉴。
2023-10-20更新 | 68次组卷 | 9卷引用:【好题汇编】期中冲刺(高频论述题15题)(北京专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君臣朝参制度,亦称“朝会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议事制度之一。《周礼·秋官·朝士》记录了天子的“三朝”之制,即进行朝参的地点有三个,但对“三朝”的具体位置、朝参的内容和时间以及朝参的官员范围等均无详细说明。汉初,汉高祖一度将秦代繁缛的朝参“仪法”全部废除,出现了“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的现象。不久,高祖开始按儒生制定的“仪法”接受百官朝贺。《汉书·宣帝纪》记载:“(宣帝)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东汉、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朝贺礼仪和“五日一听事”之制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进和补充。根据唐代文献资料可知,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大体分为外朝听政、朔望朝参和常朝等三种不同形式,并不断发展变化。

——摘编自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

材料二   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因同教皇卜尼法八世发生冲突,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参加会议的三个等级分别是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市民代表),这标志着法国历史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三级会议开始只是等级代表会议,不是立法机关,它的职能是听取国王的决定;三级会议也不是常设机构,是应国王要求召开的,由国王决定开会的时间、地点、代表人数和选举方式。国王吸收三个等级的人士加入到国家决策里来,使国王决策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来,三级会议在某些时刻也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比如太子查理在135711月到13582月就被迫同意以下条件:定期召开三级会议并听取治国意见;会议每年召开2-3次;征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同意;三级会议有权任命国王的顾问;等等。

——摘编自吕俊《三级会议与法国封建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周代至唐代朝参制度和中世纪后期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共同影响,并指出二者的内在差异。
10 . 下表所示为1689~1884年英国政治的发展情况(部分)。这反映出该时期英国(     
时间内容
1689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法律由议会制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和招募常备军
1701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和罗马教廷教会和好或保持交往者不能继承王位
1721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1832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
1876第二次议会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选举权
1884第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
A.法律是保障国家权力的重要武器B.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的滞后
C.君主立宪制度具有明显贵族色彩D.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