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在中世纪,欧洲大学的入学者基本不受国别地域、意识形态的影响。16世纪中期以来,欧洲不少国家或地区要求大学入学者,不但要宣布效忠于本地教会。必须效忠于世俗统治者。这一变化导致(     
A.世俗王权与神双冲突加剧B.宗教改革成果遭到削弱
C.欧洲地区的文化交流受限D.大学办学模式开始转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前夕的西欧发展史

材料一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演进的过程。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阶段。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14世纪兴起的第一次运动,使人们开始关注现实世界;1517年,马丁路德改革拉开了第二次运动的序幕,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17世纪,第三次运动最早出现于英国,后来逐渐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材料二   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西欧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我们从文化角度可以这样归纳这一时期西欧的阶段特征;民族国家思想逐渐形成;三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先后发生;资产阶级文化兴起和发展;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经典力学体系形成等。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1)结合材料一绘制一个有关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时间轴。(要求:用黑色中性笔作图,包含时间(按世纪)、事件及核心思想(或主张)等信息。)
(2)根据材料二中文化角度的示例,试从政治、经济角度归纳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加尔文原是路德派信徒,后来提出“先定论”,认为上帝所创的万民中有“选民”与“弃民”之分。若万事如意,生财有道,必为“选民”,注定可升天堂;若百无一通,破产倒运,必为“弃民”,应该忍受压迫和剥削。“先定论”(     
A.推动新教伦理的兴起与广泛认同B.表明欧洲社会流行理性主义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诉求D.导致新教各派之间矛盾尖锐
2024-03-27更新 | 466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厦门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是16世纪初期德国版画家汉斯·塞巴德·贝哈姆创作的作品,画中右侧的路德正带领一群工匠和农民与左侧的神学家争辩。该作品(     

A.还原了宗教改革的历史全貌B.表明了当时宗教信仰发生动摇
C.展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D.反映出宗教改革社会基础广泛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6世纪,纺织工人要求“不仅要从精神上而且要从实际行动上”掌握福音的真义,坚称“我们应当以爱和真正的信仰来照看我们的兄弟”,应当将装饰教堂的资金转而用在“冬天缺少柴火、蜡烛和其他生活必备品的穷人身上”。这一现象(     
A.体现出宗教改革的部分成果B.将民众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C.动摇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566年,英国议会下院在没有告知伊丽莎白一世的情况下,通过了确定新教教义的《三十九条信纲》。伊丽莎白一世否决了该法案。并要求上院不再审议。这是因为下院的做法(     
A.支持了宗教改革B.否定了贵族特权
C.挑战了国王权威D.动摇了教会地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时,老师要求本课学习要注重“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并提供了“人文主义”“资本主义”“民族主义”三个探究主题。

请你按老师要求任选一个主题,就本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四个子目阐述其内在关联。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布罗代尔的说法,从15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使“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不妨把认识和信仰的关系的变化,分成以下四段:

第一段(中世纪)认识是完全服从于信仰的,上帝决定一切,认识没有独立于信仰的功能。
第二段(中世纪后期)渐渐地,认识脱离了信仰。起先是不自觉地脱离,这个过程很长,像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这类科学家都是不自觉地使认识脱离信仰的。
第三段(16世纪)物理学和神学实际上分开了,马克思说笛卡尔搞物理学时是唯物的,讲神学时又是唯心的。列宁说莱布尼茨是通过神学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的原则。马克思和列宁这样说,都是要说明,笛卡尔和他的继承者比哥白尼等更进一步使认识脱离了信仰。不过,他们也还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
第四段(17-18世纪)比较自觉地把认识和信仰分开。就像康德所建议的,在大学里把宗教教育交给神学系,而另立哲学系“作为神学系的反对派”。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著《欧洲文明的进程》

根据材料,指出15-18世纪欧洲思想革命进程中的一个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文艺复兴运动借助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进行人性的解放,而宗教改革则是借助于基督教原始教义表达人文主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A.两者都否认宗教存在的合理性B.斗争矛头都直指封建制度
C.后者具有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D.前者一贯歌颂人性的本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欧洲的基督教,从受打击、受迫害的弱小宗教团体,逐步发展到成为圣坛精神领袖,特别是在强大统一的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基督教更是成为高高凌驾于欧洲各国世俗皇权之上的统治者。由于宗教的专制,在当时,任何一个人,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其灵魂最终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的决定权掌握在教会手中,相当于教会掌握着每一个人灵魂救赎的钥匙,这就使教会不仅控制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就连世俗王权也必须仰赖其神权的鼻息。在当时,读圣经不是凭着人们的知识和经验来诠释它,而是靠着圣灵让圣经来剖析人们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人们的行为。

材料二   16世纪发生在德国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欧洲文明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它对欧洲乃至全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中世纪以后,西方文明的进程,正是沿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几大主线来展开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浩武《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基督教地位的变化,并概述其地位变化带来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宗教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