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宗教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1世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建立诺曼王朝,诺曼王朝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和法语。13世纪,以伦敦方言为基础形成的英语在英国官方文件中出现。15世纪,英格兰本土民众、官方以及文化教育部门基本使用英语。英国官方语言的变迁体现了(     
A.英国的君主权力达到顶峰B.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英国人文主义的广泛传播D.英国民族意识的逐步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宗教改革期间,西欧人在翻译拉丁文的过程中,发现“救赎”一词翻译有误,应该译为“悔改”,含义由原来的被动等待“外部救赎”转变为由主动“内在悔改”来获得拯救。由此可知,宗教改革(     
A.注重推动人的自我解放B.篡改了天主教教义
C.打击了教会的权威D.推动了神学理论的完善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僧侣变成了世俗人,是因为他把世俗人变成了僧侣。他把人从外在的宗教笃诚解放出来,是因为他把宗教笃诚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注重法制建设,已制定宪法和现行有效法律(截至2010年)共237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保护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

——摘编自赵惜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历程的全景回顾》


(1)如何理解“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这两句话的内涵?
(2)根据史料二,概括改革开放时期我国法律建设的基本特点。
(3)说说材料一与材料二改革呈现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直接继承了古罗马的文明。在14~15世纪,在佛罗伦萨、西恩那、比萨等地的毛纺织业、呢绒业和威尼斯的造船业中,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是商人和作坊主组成的政府,这为文化艺术的创造提供了比较自由的环境。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也对文艺复兴向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张椿年《从信仰到理性——意大利人文主义研究》等

材料二   罗马教皇利奥十世因欲敛钱于德国人以备继续圣彼得礼拜堂之建筑,乃大发赎罪券于已死及未死之人。教皇之代表……因急于筹款,故极言赎罪券有种种功效,言之过当,适足岂有思想者之怀疑……路德之榜其论文,初无攻击教会之意,更不料其足以惊动世人之耳目。其论文用拉丁文所著,只备当时学者之研究。不意当时之人无论贵贱智愚,莫不急欲讨论赎罪券之性质之究竟为何。故路德之论文不久即译成德国文,遍传于全国。

——摘编自何炳松《欧洲全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德意志宗教改革兴起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的扩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B.深受古希腊罗马人文主义影响
C.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D.导致基督教世界的又一次分裂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所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习惯和普遍的做法,它改变的是整个文化。……16世纪的宗教革命;17世纪的君主制革命;贯穿1819世纪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法国”革命以及20世纪时发生的社会性的、集体性的“俄国”革命。……这些革命彼此间隔大约一百年,它们的目标和理想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摘编自【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史内容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2-07-0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二)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围绕“思想与行动”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2-06-01更新 | 28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东方红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过程中,路德指出教皇不是来自神,而是来自人为的设立,教皇"把自己提高到世俗之上,是不适当的"。路德在《致德意志教会公开书》中指出,宗教改革在于"帮助德意志民族成为自由和基督化的,不再受教皇的异教化和反基督教的邪恶所控制"。德国宗教改革中,路德提出废除行乞朝圣,减少宗教节日 、教会律例和修道院数量,肯定神甫的结婚自主权,反对肉体摧残。路德根据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教会的职责是 用来管理信仰和道德的,"上帝用教会做他慈爱的工具,用政府做他愤怒的工具",教会不应干涉政府,世俗的权力"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地行使他的职务,无论对教皇、主教、神甫等,都不徇情面"。

——摘编自欧阳爱权、习小行《路德宗教改革的世俗化维度及历史影响》

材料二   英国宗教改革是在亨利八世时的 1529 年开始的,1536 年以前,亨利八世曾连续召开八次会议,颁布《限制教士在遗嘱认定时抽取佣金》《禁止教士兼领圣俸》等相关法律法规,限制教士权力,变革英国天主教会。1530 年,检察总长控告教士触犯了为限制教皇权力而制定的《普雷姆奈尔法规》。1531 年,英国国王严厉指责教士们的行为,迫使教士们不得不承认国王是他们的"特殊保护人和唯一的最高君主"。从 1536 年至 1539 年,英国共关闭修道 院 645 所,所得财产全归英国国王所有。纵然如此,宗教改革后,英国仍然存在既承认因信得救,又允许教徒向教士忏悔,甚至还承认罗马主教可以赦免,人的灵魂的现,象。

——摘编自曹华维《从英国国教建立看英国特色宗教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路德宗教改革世俗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章利八世宗教改革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英德两国宗教改革的认识。
9 . 中世纪罗马教皇炮制了所谓《君士坦丁赠礼》文件,宣称4世纪时罗马皇帝君士坦丁曾把帝国西部政权“赠与”教皇。长期以来人们信以为真,1440年,学者瓦拉利用《圣经》等文献证明该文件是伪造的。这一事件
A.打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B.动摇了信徒对上帝的信仰
C.推动了西欧的宗教改革D.奠定了《圣经》的权威地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2019-01-30更新 | 3665次组卷 | 88卷引用:广东省开平市忠源纪念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