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启蒙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结婚的男女双方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论双方当事人在结婚这件事情上毫无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古代家长对于子女结婚的包办,大多是从“传宗接代”的目的出发,而忽视子女的个人选择。同时中国古代结婚制度中的结婚程序繁多,自西周时期首创的“六礼”,虽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简化,但作为传统习俗仍一直延续下来。

—摘编自潘文波《中国古代结婚制度之演变及其启示》

材料二 陈旧的婚姻观念总要被不断进步的社会所抛弃,鸦片战争后,尤其是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吹响了思想解放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近代中国婚姻观念变化的号角,古老的中国拉开了婚姻观念变革的大篆。封建包办的婚姻逐渐被废弃和淘汰年轻人在选择婚姻时有了自己的判断和自主权。爱情、自由、平等、尊重等信念被注入新的婚忘观念腐朽的、不平等的婚姻观念和模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的婚姻观念变化主要体现在婚姻目的的变化、婚姻媒介的变化、婚姻决定权的变化、择偶标准的变化、夫要关系的变化。

—摘编自王莹《中国近代婚姻观念变化之梳理》

材料三 19世纪末,英国一些贵族虽有光荣的头衔,却缺少支撑门面的钱财,他们明显地感受家道中落,入不敷出。于是,贵族也十分渴望得到工商阶级的扶持,来弥补自己经济上的亏空。这种需求和“暴发户”(资产阶级新贵族) 的需要极易一拍即合,形成互利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最好方式是联姻,联姻的结果是皆大欢喜。贵族们获得了财富,从而能更神气地保持贵族的风度和体面;“暴发户”则使子孙们获得了光聚的血统,从而在上流社会中挣得一席之地。

—摘编自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婚姻观与中国古代婚姻观的最大差异。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贵族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姻的婚姻观。
(4)综上,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出现不同婚姻观的认识。
2 .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解决主权问题成为1787年宪法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即国家政府和州政府之间的权力分配。除解决主权问题之外,宪法还解决了另一个美国人特别担心的问题:中央政府权力过大。新国家领导人最惧怕的莫过于最终建立的是一个专制独裁政府。因此新国家政府的众议院应由公民直接选举,参议院、总统和联邦法官的选举则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公众意愿相对隔离。

——摘编自艾伦.布林克利《美国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关于未来社会蓝图的具体构想(任举两例即可)。并简要概括启蒙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中为解决“主权问题”和“中央集权问题”而创建的制度,并指出前一制度是如何具体运行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英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权利(按现代义的“rights”)一词在西方是近代以后,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中国古代没有权利的现代解,但就“得到法律认可并保护的利益”而言,其在中国古代法律中也是存在的,正如罗马法中没有权利一词,但古罗马人的权利观念和权利意识可以在罗马法中表现出来。只不过,权利(现代义)在古代中华法系中未得到足够重视。司马迁历数各国、各地、各行各业、各式各样追逐权利的情况后总结道:“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司马迁还说:“皆非有爵邑奉禄弄法犯奸而富,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赢利,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以武一切,用文持之,变化有概,故足术也。”其中的“用文持之”的一种学术解释就是“用法律政令等文字方式维持下去”。

——摘编自方宇军《中国历史上的权利》

材料二   近代以降,民权一直被看作解决中国问题,打开中国枷锁的扣结。梁启超说:“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政弱之根源”“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孙中山创立了系统的民权理论,认为政治革命的根本是“民权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民权观念日益强化,权利被当作一种新道德,人们甚至用道德的种种属性来评判权利。但是,20世纪中国权利生长的“另一方面”是关于权利的观念、体系和保护机制“总是处在矛盾和反复之中”,难以落实。百年以来,国内民权研究主要有三种路径:一是传统文化中心主义,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对西方理论完全排斥;二是西方中心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对西方的东西照抄照搬;三是文化改良主义,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建构——评夏勇〈中国民权哲学>》

材料三   在现代国家,人们一般具有公法权利和私法权利。公法权利指的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在公法权利实现中负有责任。以社会权(劳动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为例:由于权利主体难以通过自由谈判、公平竞争和自我奋斗去实现,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日本学者大须贺明认为,社会权是与福利国家观相对应的基本人权,为此国家要积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保护和帮助弱者。(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说,现代契约法已发生了“有重大意义的、富有戏剧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某些权利从私法权利上升为公法权利的过程,也是国家在私人领域积极作为的体现。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本土主义的权利理论建构——评夏勇<中国民权哲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权利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华法系对“权利(现代义)”不够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方权利观念的传入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列举“国家在公法权利实现中负有责任”的具体例证。
(4)《人权宣言》(1789年)宣称:“一切政治结合均旨在维护人类自然的和不受时效约束的权利。”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权利观的认识。
2023-09-11更新 | 5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涪陵第五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以来,阿拉伯商人活跃于广州、泉州、杭州诸港,阿拉伯世界对中国的官制学校、民俗宗教、货币商贸等的记载不断丰富。据14世纪《伊本·白图泰游记》记载:“中国人甚富裕,乐安居……中国人技艺上特别之天才,即希腊或他种人亦当退避三舍也。”“刺桐港(泉州)为世界上最大之港,世界上无一国开化文明,人口繁盛,可与中国比拟。”

——摘编自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

材料二     在17世纪的西方人看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更加文明和礼貌”,中国是“欧洲的典范”,中国的伦理和德政是解救邪恶的正确道路。18世纪晚期,西方逐渐出现批评中国的声音,马戛尔尼就在日记里描绘着清朝的落后和愚昧。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道德、宗教、样貌等,遭到西方的全面批判,“劣等他者”成为描述中国形象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材料三   抗战时期,许多外国人来到陕甘宁边区参观考察,报道“另一个中国”。他们记录下的边区是全中国最接近真正民主政治的,豆选、燃香烧洞等投票方式保障了一切阶级的选举和参政权利。曾经“荒凉的陕北”,已变成“牛羊满山、手工业发达的地区”,人民丰衣足食,自力更生已成为他们的第二本性。边区无乞丐、无鸦片、无卖淫、无贪污、无苛捐杂税,“在这儿旅行安全极了,简直到了令人乏味的地步”。中立的“旁观者”身份和视角,帮助他们向世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善良有效而认真”的形象。各抗日根据地的真相及其对于协助盟国抗战事业的重要地位,逐渐为外国人所明了。

——摘编自雷艳芝《从外国友人的延安叙事看中国共产党的善治形象》

材料四   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当前,中国的世界形象存在着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挨骂”现象还大量存在。在复杂的国际背景下,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立体的中国、全面的中国。

——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时期阿拉伯世界的中国观,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7世纪以来西方建构的中国形象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善治形象的内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延安叙事”的重要意义。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期加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认识。
2024-04-0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以来法国在国际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兴起于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之下。在英国已经开始进行工业革命之时,法国的封建专制 主义则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在太阳王执政时期,对内大权独揽,对外扩张以争夺欧洲霸权。对外战争的巨大消耗也使得法国封建经济濒临崩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空有经济实力,却无法得到相应的政治权利,第三等级与特权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而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教会的说教不攻自破,英国光荣革命的胜利更加鼓舞了法国资产阶级的信心。于是,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封建势力根深蒂固的法国发展开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启蒙思想家们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希望能够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并提出了众多设想。而且大多数思想家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东方,希望借鉴东方文化为自己的民族精神注入活力。

——摘编自崔婕《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两种中国观》

材料二   一战后的英国沉迷于19世纪欧洲均势政策的成功之中,无视自己力量的衰弱和整个体系已经发生的变化,推行了扶德抑法的政策。它简单机械地以为,欧洲力量的天平向战胜国法国倾斜,那么威胁就主要 来自法国。这说明,英国在一战后确定国家间的战略利益关系时,仅仅考察了实力关系,而没有认真考虑 纳粹德国对于国际秩序的挑战。一战后英国领导人的外交政策一直停留在维持一种“虚幻”的欧洲大陆势力均衡,无视国际体系中已经发生的巨大变化。扶德抑法这样一种错误的政策,不仅没有维护和平,而且带来了它后面持续的对德绥靖政策,把法国和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拖入了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之中。

——摘编自宋伟《位置现实主义:一种外交政策理论》

材料三   在战后初期,法国政府为了恢复与发展经济,大力鼓励外国资本流入。在60年代初期,法国为了实现经济现代化,继续采取鼓励外资的方针,尤其是美国资本。但是从1963年开始,法国政府对于外资,尤其是美国资本开始转变态度,采取限制措施。这一政策是法国摆脱美国控制,维护法国独立这个大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国在抵制美国经济渗透上,主要采取了两手政策。一手是限制美国资本的投资部门与 额度,规定外国资本不得在法国任何部门与地区,获得统治控股地位。法国还在欧共体内,呼吁其他国家共同限制美国的资本。另一手是积极鼓励发展法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尖端技术与工业,这一政策,不仅有助于法国减少对美国的技术依赖,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另一方面也极大的提高了法国自身的科技水平,加强了法国企业在世界的竞争力,扩大了法国产品的市场。

——摘编自张媛媛《论戴高乐时期法美关系的两面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思想启蒙运动在法国发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例举16-18世纪“东方文化”在法国传播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一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从“扶德抑法”政策的影响角度,简析该政策为什么是“一种错误的政策”。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法国对美国政策的变化,并分析法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原因和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欧洲启蒙运动中,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力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价值观重建运动,是在面对过去、反叛过去的激烈态度中形成的。在民主方面,从对西方的议会制度产生兴趣和仰慕,到君主立宪主张的提出,再到民主共和方案的设计,最后人们认识到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在科学方面,从“师夷长技”阶段对西方“坚船利炮”的羡慕,到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引进,再到自然科学的传入,最后人们认识到科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研究。

——摘编自薛于燕《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4年的价值观重建》

有学者认为,社会环境是外来文化作用于思想启蒙的主要原因。概括上述材料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所采用的外来文化,并评述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赞成该观点或另提出一个观点均可,并阐述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