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7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原本没有棉纺织业。17世纪下半叶,欧洲从印度进口原料进行仿制,至18世纪,欧洲本土大量生产出棉纺织产品,使用棉纺织产品逐步成为欧洲人的消费习惯。印花工艺是欧洲棉纺织业发展的创新。这种工艺是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的创新,也是得益于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政府对特权、专利和版权的保护。1792 年至 1815 年间,欧洲大陆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造成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棉纺织业发展缓慢,而在同一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却飞速发展、不断出现技术革新。

——摘编自(意)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流行了数十年的S型服装逐渐消退,紧身胸衣得到改良,女性服饰向自由的现代形态转变。30年代的服装以深色调和简单的款式为主,40年代为了节约材料和资源,服装设计受到严格限制,女性开始穿战时服装,男性开始穿制服。二战后,女性服饰更加随意、自由,年轻一代喜欢奇装异服,超短裙和牛仔装广泛流行。8090年代服装设计更加多元化、国际化,中性服饰成为风潮。

——摘编自李当岐《西洋服装史》等

材料三   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而传统发达国家经济体相对衰落,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既有的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安排已难以适应这一结构性转变,改革在所难免。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政府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左凤荣等《世界百年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初欧洲棉纺织业发展进程的特点,并分析英国棉纺织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40年代引起欧洲国家服装样式发生变化的重大事件,并分析二战后欧洲服饰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政府提出全球治理观的背景,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措施。
2024-04-22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24·江西·模拟预测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济贫法制度的根本缺点是,它以救贫为主,而不是以预防贫困为主。济贫法制度下的任何救济都是在贫困成为一种事实以后方才提供,而不是在可能出现贫困之前提供,以便防止贫困。因此,济贫法制度从根本上说不可能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愈发复杂,贫困的原因更加多样化、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以救济为主的济贫法制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1870—1914年,英国的社会问题类型复杂、程度严重,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贫困问题只是其中的一种社会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老龄化问题的严重程度绝不亚于贫困问题。这些社会问题尽管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但是各种社会问题本身的影响愈发明显。济贫法制度陷入困境之中。

——摘编自杨山鸽《后福利国家背景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材料二   社会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历史比较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政治派别

老左派

新右派

新中派

指导思想

社会民主主义

新保守主义

第三条道路

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

吸收新自由主义某些做法

价值观

社会平等、社会公正

个人自由、对不平等认

可强调起点平等、强调民主和责任意识

国家干预

混合经济

私有化程度高

新的混合经济

社会福利

全面而广泛

不同程度削减

积极的社会福利

就业状况

以充分就业为目标

把劳动力抛向市场

以社会投资(教育、培训等)促进就业。

社会关系

劳资合作、社会团结

劳资对立、社会问题突出

新的合作包容型社会关系

贫富差距

较小

工会力量

强大

较弱

财政负担

较大

经济效率

较低

较高

生态意识

低度

低度

较强

——摘编自高鹏怀《历史比较中的社会福利国家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70—1914年英国济贫法制度陷入困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福利国家模式的前两个阶段对应的历史时期,谈谈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认识。
2024-04-19更新 | 2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三)历史试题
2024·河北·模拟预测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济贫法制度的根本缺点是,它以救贫为主,而不是以预防贫困为主。济贫法制度下的任何救济都是在贫困成为一种事实以后方才提供,而不是在可能出现贫困之前提供,以便防止贫困。因此,济贫法制度从根本上说不可能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愈发复杂,贫困的原因更加多样化、社会化,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以救济为主的济贫法制度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1870-1914年,英国的社会问题类型复杂、程度严重,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贫困问题只是其中的一种社会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老龄化问题的严重程度绝不亚于贫困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各种社会问题本身的影响愈发明显。济贫法制度陷入困境之中。

——摘编自杨山鸽《后福利国家背景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材料二   社会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历史比较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指导思想

社会民主主义

新保守主义

第三条道路

经济理论

凯恩斯主义

新自由主义

吸收新自由主义某些做法

国家干预

混合经济

私有化程度高

新的混合经济

社会福利

全面而广泛

不同程度削减

积极的社会福利

就业状况

以充分就业为目标

把劳动力抛向市场

以社会投资(教育、培训等)促进就业

社会关系

劳资合作、社会团结

劳资对立、社会问题突出

新的合作包容型社会关系

贫富差距

较小

财政负担

较大


(1)根据材料一,分析1870—1914年英国济贫法制度陷入困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福利国家模式的前两个阶段对应的历史时期,谈谈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认识。
2024-03-2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猜题卷(一)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5年,法国邀请美国、英国、德国、意走利和日本领导人开会协调经济政策,以共同应时油价高涨和经济衰退。此后,被称为“富国俱乐部”的八国集团长期主导着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在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材料二   2009年二十目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发表的宣言指出.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面临严重挑战之际,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决心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恢复全球增长,实现世界金融体系的必要改革。二十国集目的成员既有美、英、法等八国集团,也有中国、印度等国家.显然具有更走的代表性。更重要的是,二十国集团也反映了全球实力与经济权力平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现实。在全球重大决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已不再仅仅是“客人”和“观众”。而逐渐成为全球问题的决策者.成为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的重要力量。


(1)依据材料一指出八国峰会的主题是什么?这一峰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2)在对全球重大问题的决策上,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024-03-18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学段检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革命

材料一   十九世纪以来,伦敦码头的工人就曾经说:“秦晤士河里的每一滴清水都包含着历史”。但是好景不长,也就是这条曾经最让英国人自豪的河流后来却遭到了最严重的污染。著名化学家法拉第(1791-1867年)曾经描述他所见到的泰晤士河,“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一样。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臭水沟”。

——摘编自吴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探析》

材料二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信息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调查报告。(要求:自拟标题:指出调查背景、结果及原因,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2)根据图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以来美国能源的变化情况,并简析其原因。
2024-03-1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双语学校2024届高三1月学科素养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世纪初,围绕“如何解释中国,英国人该如何和中国人做生意”这一问题,英国“自由贸易派”认为:十三行不怎么热衷进口西方商品,不代表中国市场对西方商品完全不感兴趣,因为在正式贸易以外,还存在大量的走私贸易;中国人实际上是和英国人一样喜欢经商;清朝政府恐惧汉族人与外国交流,妨碍清朝人进一步接受西方产品的就是清朝官方的法令和制度;从历史上来看,沙皇俄国打通与清朝之间的贸易大门,靠的是展示武力而后谈判。所以要促使清朝改变贸易政策,最好的办法是强硬手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先后通过了《1974年贸易改革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综合贸易和竞争力法》(1988年),宣布美国的贸易政策由“自由贸易”逐渐转变为“公平贸易”。这些法案赋予总统以动用各种手段来反对“非公平贸易”的权力,包括因贸易逆差问题、劳工权利问题、知识产权、环境保护等原因向其他国家发起报复性贸易制裁。在具体适用层面表现为,美国指认他国“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侵害本国利益,并据此附以相应“救济”措施。与此同时,当美国的贸易政策与国际法冲突时,美国政府公然声明法律冲突之下以美国国内法为准。对“公平贸易”政策的青睐逐渐超越党争,在美国高层政客中达成共识。

——摘编自朱洁《美国的“公平”贸易,真的公平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评析这一时期英国“自由贸易派”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调整贸易政策的背景,并谈谈你对美国“公平贸易”政策的认识。
2024-02-22更新 | 181次组卷 | 7卷引用: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素养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1世纪开始,英国农业技术持续进步,但耕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却持续增长。……为了缴纳高昂的税收,大部分的农民开始出售更多的农产品以换得现金。这就打开了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贸易模式新局面,一些当时视之为奢侈品的货物,如香料、丝绸、水果、皮草和美酒等,也开始了长途贸易。同时,大量农奴逃往城市。一年零一天,是逃亡农奴进城后获取人身自由的时间标识,而“自由人”则是自治城市早期市民的正式称呼。经济的发展需要工商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城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发源地。工商业活动也加深了对世俗生活和今生幸福的理解。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政府迫于各界的压力,实行了一系列对“城市病”的治理措施。英国政府在对空气污染的治理上,通过了一系列相关的法案。1843 年,议会就通过了炉灶排放、烟尘和控制蒸汽机的法案;1863 年议会又通过了《碱业法》,以减少在制碱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气体。对于城市的住房问题,政府出台了四部《工人住房法》,要求英国政府机构为工人提供更多廉价的可租赁住房。在公共卫生方面,英国政府于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开辟了国家监管公共卫生的制度。从 1848 年到 1854年,全国共成立了 182个地方卫生委员会,它们主要负责清理街道、排放污水等任务。同时,各个城市也颁布了地方法规,改变了垃圾处理、供排水等的方法。

——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以前,英国政府基本上把城市基础设施视为自然垄断的福利性产品,主要采取政府投资运营的模式,即财政出资、公共管理部门经营管理。这一做法导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建设项目成本高、工期长等问题。1979 年撒切尔政府上台以后,极力推崇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开始推行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改革,英国政府逐步减少对基础设施的直接投资,不断扩大利用社会资本的规模,将市场机制运用到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摘编自何建文《英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市场化改革的几点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英国城市复兴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解决“城市病”问题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的发展趋势,并分析此趋势出现的背景。
2024-01-23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县中联盟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丹麦是福利社会主义的典型,形成了“高税收、高福利”的模式。它特别强调以国家为中心,拥有强大的干预性政府、强势的官僚机构以及就业人口数量庞大的公共部门。所有公民都有权通过获得实物型和现金型福利,享受基本的社会权利。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他国的廉价劳动力以及国内老龄化加重了丹麦社会福利负担。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以后,丹麦政府从传统的“消极的福利政策”转变为“积极的福利政策”。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丹麦社会性福利开支逐步缩减,并减少由于福利制度漏洞而导致的资金浪费,使享用社会服务的各种条件更加严格。1997年“社会救助法案”规定没有工作就无权接受公共津贴,只能接受地方政府的安排,每个人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达到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权责平衡。1998年,丹麦政府通过税收改革逐步降低低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免税限额和降低公司税。

——摘编自吴玲赵建云《丹麦福利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

(1)据材料一、概括丹麦福利社会主义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积极的福利政策”的表现。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024-01-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过后,西德满目疮痍,经济停滞不前。德国农村土地广阔,劳动力低廉,吸引了企业家的眼球,而政府又通过财政支持等手段鼓励工厂搬迁,于是大规模工厂转移至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政府希望采取土地合并的方式缩小城乡贫富差距。20世纪70年代,随着环保意识的觉醒,许多城市居民为了追求宽敞的住房,良好的空气而迁往乡村,无计划的返乡导致村庄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魅力。1976年《土地整理法》得到修订,“村庄更新”明确写入德国法律条文,推行的建设项目着眼于保护古建筑,发展村庄特色,走绿色发展道路。村庄更新便从土地整理和土地改革的工作范围内衍生出来关于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并纳入整个规划体系。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对村庄更新项目的整个过程,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利益要求。21世纪后,村庄更新着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等多个产业,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科技农业,主要方向有环境农业、原料农业、基因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摘编自常江等《德国村庄更新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材料二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与主要进口来源国农业合作,推进双边或多边合作机制建设,建立稳定持续的农业合作关系。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摆脱贫困和巩固脱贫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同时,多举措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延长乡村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强化品牌建设。强化乡村产业振兴的人才、技术、市场、土地等要素保障。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生态高质量振兴的融合共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协同发展。城乡融合程度是检验乡村振兴水平的重要标准,把乡村振兴工作统一到城乡融合中来,不断促进城乡融合水平提升。

——摘编自张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国的路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德国实行村庄更新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国的路径。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村庄更新和中国乡村振兴带来的共同影响。
2023-12-2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东兴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

材料一   17世纪开始,随着王权的扩张,地方领主及其代表出席或主持村民会议的权利被进一步限制,君主政府不断加强对村官的控制。后来,严峻的社会经济形势造成乡村共同体公有财产的大量流失,人们参与管理乡村事务的热情普遍降低。作为共同体主要纳税人的部分村民则利用这一机会及其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逐渐把持了乡村的政治权力,决议权从全体村民转移到村民“委员会”,带来乡村共同体内部权力机构性质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利用乡村共同体在近代早期所遭遇的经济困难,将其置于自己的“财政监护”之下。在掌握共同体经济命脉的同时,中央政府逐步实现了对这一地方政治单位的直接控制。

——摘编自熊芳芳《近代早期法国的乡村共同体与村民自治》

材料二   1620年秋天,一艘来自英国的名为“五月花号”的大帆船搭载着若干清教徒移民到北美新大陆。他们在上岸之前签署了《五月花公约》,宣称建立自治机关,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他们长期扎根在北美乡郡,具有强烈的民主自由意识和丰富的地方自治和管理经验,逐渐形成基于自然法的市民社会雏形。在殖民地时代,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侧重经济管理。各个乡镇任命自己的行政官员,规定自己的税则,征收并分配自己的税款。美国独立后,地方自治制度得到较为充分的实行。南北战争以后,州政府开始加强对市镇的控制,但遭到了居民的反对,居民以宪法为依据,开展“家乡自治”运动。

——整理自【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

材料三

时间治理重点治理主体
194019701)社区贫困
2)社区生活质量
1)政府(2)社区居民
197019901)就业机会
2)社区吸引投资能力
1)社区发展公司(2)社区居民
3)政府、各方机构和组织

——摘编自边防、吕斌《基于比较视角的美国、英国及日本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

主题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材料四   我国经济已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保障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中国共产党坚持低水平、广覆盖、多层次的基本方针,逐步由“全部包揽”向“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转变,形成了由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所构成的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材料五   与高消费并行的是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这一政策最早可以上溯至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济贫法。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中,制定了一些社会保障政策。1932年,瑞典社会民主党首次提出“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改革政策。但福利国家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在欧美国家广泛实行,是在第世界大战以后,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北欧五国,最突出的是瑞典,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它(福利政策)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国家不堪负担巨额公共开支,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力不强,中产阶级日益削弱,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这些在欧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被称作难以治愈的“瑞典病”,它是一种由福利国家政策而引发的现代社会病。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六   17世纪,英国气候寒冷,谷物歉收,流民增多。英国政府在1600年以来,多次颁布《荒政令》,平抑粮食销售价格,打击谷物商囤等投机行为。同时,政府还采用多种手段,如扩大耕地总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土地利用率和采用农业新技术发明等提高粮食生产。面对社会流民问题,英国政府通过《济贫法》,将济贫与惩贫相结合,明确政府在救济贫民方面的职责。1665年伦敦瘟疫期间,英国政府还出台了卫生立法,建立疫病医院,实行隔离防疫、城市清洁等,并加征了特别税。

——摘编自孙义飞《17世纪英国如何走出危机》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法国乡村共同体走向瓦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大陆地方自治形成的背景,并分析地方自治对美国国家治理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1940-1990年美国社区治理的经验。
能力提升✱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新一代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原因并说明其意义。
(5)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特点,并指出“瑞典病”的表现。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度过17世纪的危机采取的举措。
历史纵横✱
(7)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救助的特点。
2023-10-01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18·选必一第18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