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开始核裂变的研究是在1941年。根据情报,德国从1938年已开始此项研究。美国政府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加紧此项研究的目的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就是要赶在德国前面制造出新型武器来。但到了1945年4月之后原子弹的研制已接近成功,要考虑使用这一新型武器时,该委员会充分意识到原子武器的出现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杜鲁门到波茨坦开会的第二天,接到国内密电,原子弹爆炸成功。他意识到,从此美国手中拥有了“无敌的轰炸力量”。在波茨坦会议上,美英既要严守秘密,又按捺不住要对苏联显示一下力量。对此,斯大林当时不动声色,只是说,听到这个消息很高兴,希望美国好好运用它来对付日本。实际上斯大林已经对国内发出指示,要加速进行其本国的核武器计划。1945年8月6日、10日,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两颗原子弹。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冷战从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开始。

——摘编自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成功研制原子弹的原因。
(2)如何理解“冷战从人类第一次使用核武器开始”这句话?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重大事件

时间事件
1862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解放宣言》
1866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保障黑人的公民权利
1954美国最高法院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判决布朗胜诉
1955罗莎·帕克斯事件引起黑人“罢乘公共汽车”运动
1957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派遣军队护卫黑人儿童入读白人学校
1963马丁·路德·金在集会游行中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
1964美国通过《民权法案》,废除种族隔离制度

注: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局案中原告布朗是名黑人,其女儿按照州法律规定只能去黑人学校,最终最高法院裁决布朗的女儿可以入读白人学校。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工业产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分之二,经济总量稳居资本主义世界首位。如果说黑人二等公民的身份能够为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提供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一定的消费市场,那么,二战之后黑人的这种身份便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了。20世纪下半叶以原子能、航天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黑人因而要求获得平等的学习、生活、交流的权利。

——摘编自黄永庆《美国宪政史上黑人民权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黑人争取民权的途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胜果的原因。
3 . 阅读下表,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中后期美俄(苏)关系大事记

1941年     6月德国进攻苏联;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1942年     美苏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1945年     美苏参加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规划战后国际秩序。

1947年     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提出马歇尔计划,次年实施。

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并于1949成立经互会。

1949年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成立。

1955年     以苏联为首“华约”成立。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并解决。

1979年     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实施“战略防御计划”。

1987年     美苏签署《关于削减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次年,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4 . 二战中,苏美英法四大国对奥地利实行了分区占领.战后大国在奥地利问题上展开了角逐.除了奥地利赔款问题苏联占了上风外,在如奥地利新政府的组成、奥地利的货币改革、在奥地利“德国资产”的界定等问题的较量中,苏联都处于下风.这说明
A.综合国力对大国关系影响巨大B.欧洲是美苏两国争夺重点
C.谈判使奥地利问题获妥善解决D.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5 . 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严厉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的行径,勃列日涅夫回复卡特:苏军进入阿富汗是应阿富汗政府的邀请,以抵制长期以来在阿富汗发生的外部侵略行为。美国随即采取高科技、粮食等禁售制裁苏联的行动。这表明该时期(     
A.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B.美苏争霸斗争激烈
C.意识形态斗争愈演愈烈D.美国肩负大国担当
6 . 时任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针对图10所示事件评价说:“他预先没有想到他的冒险挺进会被及时发现,促使肯尼迪能够组织其猛烈的反击,包括直接对抗的威胁。它没有制定在遭受挫折时用来应付局面的退却计划,因此被迫采取临时措施,结果搞得非常狼狈。”他所描述的是(     
A.第二次柏林危机B.古巴导弹危机
C.苏联入侵阿富汗D.朝鲜战争爆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61年,美国成立国际开发署,力图“为那些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灾后重建以及为生活于民主自由之国家的人们提供帮助”。它提供帮助的地区包括南撒哈拉非洲、亚洲和近东、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这说明美国(       
A.推行自由霸权主义B.争夺第三世界国家
C.遏制共产主义势力D.防止苏联进行扩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表现,可以用很多理由进行解释,其中似乎最有道理的是他希望把苏联与西方之间存在的核不平衡态势一下子就调整过来。危机发生时,苏联只有数量很少的洲际弹道导弹,而美国配备在北极星潜艇上的导弹就有144枚,此外,还有294枚洲际弹道导弹。苏联把较为低廉的中距离和中程导弹部署在古巴是想花费相对小的代价提高它的第一次核打击能力。总之,在古巴部署导弹可以视为“快速修补”,代替不了长期性的洲际弹道导弹集结,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古巴导弹危机是赫鲁晓夫对外政策的最后一招,事实证明,对他来说,这是一场永难复元的灾难。无论对莫斯科还是对华盛顿而言,这一事件标志了核边缘政策紧张期的结束。一年内,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就签署了三项重要的军控协定。19636月,在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建立了“热线”电话的直接联系;19638月,美、苏、英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导弹危机最终促使两个超级大国于1969年同意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在古巴布置导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巴导弹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
2022-05-20更新 | 12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2届广东省新高考5月练习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00年至2000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海上格局基本上是由世界强国操纵的体系,并非是诸多国家操纵的均势体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先后成为世界海洋霸主。其中英国与荷兰在17世纪爆发了三场为了争夺海权、基本由海战组成的战争(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18世纪开始,英国再次确立了海上霸权。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间隙,英国海上霸权衰落和美国海权崛起之际,曾出现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的短暂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美国海军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

材料二:和平解决海洋争议的规范精神酝酿于二战后,在21世纪得到了广泛确认。《联合国宪章》明确强调了和平解决争端的精神,和平解决海洋争议逐渐成为世界的广泛共识。被称为“海洋宪章”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当前全球各处的领海主权争端、海上天然资源管理、污染处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裁决作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多处规定了海洋利用的“和平目的”和“和平用途”。在21世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度和规则的广泛实践、海洋争议的加剧和大国海洋地缘竞争的回归,正推动着“海洋自由”向着更为平衡的方向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6世纪以来的海上格局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来海上霸权的演变特点,并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海权转换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实现和平利用海洋。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军费开支与国家发展】

材料一   苏联某时期军费开支情况(单位:亿卢布)

年份军费开支财政支出军费占财政支出比重
194056.8174.432.6
194183.0191.443.4
1942108.4182.859.3
1943125.0210.059.5
1944137.8264.052.2
1945128.2298.642.9
合计582.41146.9平均50.8

——后勤学院学术研究部:《战争期间苏联武装力量财务勤务》

材料二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军费开支比较

19721989
国家军费(亿美元)占世界军费总额比重(%军费(亿美元)占世界军费总额比重(%
苏联884.034.33110.030.1
美国776.430.13041.029.4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人均军费负担比较(单位:美元)
国家1975198019851990
苏联4907449941153
美国41763211111408

——刘京书、袁明全《世界军费概论》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苏联军费开支基本情况。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冷战期间军费开支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2022-05-21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5月联考(二)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