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如表是我国史书中有关“尚书”的记述。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记述出处
(秦)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事皆决于丞相。《唐六典·卷一》
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汉书·魏相丙吉传》
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后汉书·郭陈列传》
A.秦朝时尚书为丞相的下属官吏B.东汉尚书台成为封驳政令中枢
C.西汉时中朝尚书职权逐渐增大D.唐朝时期尚书的政治地位提升
2 . 观察如图所示的唐、宋、元三个朝代中央机构示意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相权由分散演变为相对集中B.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日益缓和
C.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D.元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2022-07-15更新 | 441次组卷 | 22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读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时期地方行政体制时期地方行政体制
秦汉郡、县二级制,后在郡之上设州宋朝路、州、县三级制
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元朝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A.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C.地方自主权力不断扩大D.地方割据局面彻底消除
4 . 唐代在三省长官外,其他较低的官员也可参加机务,只要在他的原有官街下,加上一个“参议朝政”“平章政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类的名号,便有资格参加政事堂会议。对这一举措,以下相关解读准确的是
A.提高了中枢行政效率B.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C.提升了民主决策水平D.有助于完善管理体制
2021-12-17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群书治要·魏志(下)》:“昔夏、殷、周历世数十,而秦二世而亡。何则?三代之君,与天下共其民,故天下同其忧。秦王独制其民,故倾危而莫救。”对此合理的解读是
A.分封制有利政权的长期稳定B.分封制实现了君民共治和谐
C.分封制与郡县制应优势互补D.对百姓的态度攸关王朝兴衰
6 . “宋朝设官之制……故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与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左右谏议无言(进谏)责,而起居郎、起居舍人不执记事之笔;至于仆射、尚书、丞、郎、郎中、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对以上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官职不分B.冗官现象严重C.官俸开支巨大D.大兴文治
7 . 唐代三省的施政是以皇帝的诏令来体现的,即中书、门下两省以皇帝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诏令的制作相当缜密,往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代
A.三省在运行机制上被纳入同一轨道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C.中书、门下两省成为全国行政枢纽D.三省制实现了决策的民主化
8 .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为守令者既不得其职,将欲议其法外之意,必且玩常习故,辟嫌碍例,而皆不足以有为。”对材料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集权过甚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
B.地方势力的膨胀削弱了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官府监察的必要性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英国是一个稳重的民族,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但正是这个不爱走极端的稳重的民族为现代世界(至少是西方世界)奠定了好几块基石。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1和图2,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
(2)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为现代世界奠定“基石”的主要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