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务院改称国务院,撤销了原来政务院与各部之间实际存在的一个层级,即政法、财经、文教、监察委员会,设立政法、文教、重工业、轻工业、财贸金融、交通、农林水利、对私改造等八个办公室,协助总理分别掌管国务院所属35个部和委员会的工作。此外,第一次设立国家统计局、国家计量局等20个直属机构,主办各项专门业务。当时国务院的许多经济管理部门是按行业、按产品经济管理原则设置的,既指导地方政府有关机构的工作,又直接管理企事业单位,权力日益集中,自上而下开始形成一整套部门对口管理的体制。这样,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政府的行政机构也就越设越多。1955年7月,撤销一个燃料工业部,增设煤炭工业部、电力工业部、石油工业部等三个部,以及农产品采购部、第三机械工业部。1956年5月,又是撤销三个部而增设十二个部。结果,至1956年底,国务院已设立48个部。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1954—1956年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4—1956年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的影响。
2022-10-31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凡居住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领土内的人民,都得享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犯下列各条之一的人,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雇佣他人的劳动以谋利者(如富农、资本家)。二、不以劳动,而靠资本、土地及别的产业的盈利为生活者(如豪绅、地主、高利贷者、资本家)。三、地主、资本家的代理人,中间人(仲介人、牙人之类)及买办。四、一切靠传教迷信为职业的人,如各宗教的传教师、牧师、僧侣、道士、及地理和阴阳先生等。五、国民党政府及其他反动政府的警察、侦探、宪兵、官僚、军阀及一切参加反对工农利益的反动分子。

——《苏维埃暂行选举法》1933年

材料二   第一条   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

第二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省、县、乡(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和各民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均依现行行政区划选举之。

第三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省、县和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由其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之。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之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之。

第四条   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一、依法尚未改变成份的地主阶级分子;

二、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反革命分子;

三、其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53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指出苏区选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3年选举法制定的背景。对比指出1953年选举法与1933年《苏维埃暂行选举法》的关联。
2022-10-3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规定参议会具有如下职权:选举边区政府主席、边区政府委员及边区高等法院院长,监督及弹劾边区各级政府的政务人员,批准关于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及地方军事的各项计划,通过边区政府所提出的预算案,决定废除或征收地方捐税,决定发行地方公债,议决边区的单行法规,监督及检查边区各级政府执行参议会决议案之事项,决定边区应兴、应革的重要事项等。这说明边区各级参议会(  )
A.是该级最高权力机关B.符合“三三制”原则
C.带有强烈的阶级特色D.完全等同国民参政会
2022-10-31更新 | 131次组卷 | 4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袁世凯统治时期,各省虽然说有抗命的行为,但基本上是听话的,各省的税款也基本是要上解中央的。但到了段祺瑞时代,戛然而止,没人给中央送钱了,而且中央没办法对这种行为进行处罚。这说明(     
A.政府统治人心丧尽B.民主共和名存实亡
C.地方独立趋势明显D.国家财政日益窘迫
2022-10-31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代中国自治制度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有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有民族区域自治,还有基层群众自治。上述三种自治各有特色,都是符合中国国情民情的政治制度。


请回答: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辨析。
2022-10-31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后作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建国初期,政务院设工作部门34个,其中政治职能部门10个,占29%;经济职能部门15个,占44%。1954年,国务院设工作部门35个,其中政治职能部门类下降为23%,经济职能部门类上升为60%。1986年底,国务院设工作部门72个,其中政治职能部门不到10%,其他均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管理部门。这说明(     
A.部门设置体现民主集中B.社会发展影响政府职能
C.国家部门执政效率提高D.政府部门日益精简精干
2022-10-31更新 | 557次组卷 | 17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对比1956、1982、1987年三个时期的党章可以清晰的看出,党章中逐渐去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的提法,着重强调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反映出(     
A.国家治理主体的构成开始发生变化B.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急速上升
C.改革开放推动国家政体性质的逆转D.执政党开始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2022-10-31更新 | 262次组卷 | 6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使华北区的工作实现党、政、军、财的统一,1948年5月,中共中央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区合并为华北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个中央局合并为华北中央局,成立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积累政权和经济建设的经验,为建立新的中央政权做准备。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认为新政权的组织既不能照搬苏联,也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议会制,而应是通过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通过代表大会选出政府领导人,制定各项施政条例。但在刚刚接管的新城市,群众尚未被充分发动起来,不能召开名副其实的人民代表会议或人民代表大会,只能召开协商性质的、主要对群众起联系作用的各界代表会议,然后待机实行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华北区是首先按照这一设想进行政权建设运作的。

材料二   在第一届国民大会中(1948年),大会原本尚有修宪之主张,后来在未更动宪法文本的方式下,增订《动员“勘乱”时期临时条款》。为了使相关法案能获得国民党外人士的支持,蒋介石于1948年4月9日约见民社党主席张君劢,“研究国民大会提议勘乱时期授权政府紧急措施案。张始则犹豫,继乃赞成,终则要挟以经济援助”。在几经协调之后,莫德惠等771位代表于15日,向大会提请制定《动员“乱”时期临时条款》。经代表讨论决议,大会于18日通过增订《动员“裁乱”时期临时条款》,总统拥有紧急处分权。王世杰指出“此一条款给予总统以紧急命令权,对于财政、经济可发紧急命令,对于非常危难,可宣布戒严。此一条款之起草及在国民大会通过,我均负有特殊责任。”

——以上材料均选自张宪文、张玉法主编《中华民国专题史》第十六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48年,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区政权建设的构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48年国民政府第一届国民大会反映的实质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2-10-31更新 | 114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陕甘宁边区政府刚刚组建时的9名政府委员中,中共元老占9人,其余3人为原陕甘边与陕北苏区领导人;第一届民选政府委员中,中共元老1人,长征干部4人,原陕甘边与陕北苏区领导人10人;第二届民选政府委员中,“开明绅士”9人,少数民族2人,中共干部7人;第二届民选政府委员中,中共党员6人,非中共干部13人。这些变化表明(     
A.“三三制”原则最终得以确立B.中共逐渐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C.中共政策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D.民族统一战线色彩日益明显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宣言、号召、政策选辑表
1931—1932年号召全国工人、农民、士兵,反对日本侵略,进行民族革命战争
1933年1-3月不断宣布愿与全国抗日军队订停战协定,共同抗日。
1935年8月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1935年12月提出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1937年8月发表《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在国共两党彻底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全国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据此可知(     
A.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B.国民党内外政策宣告破产
C.红军北上抗日得以实现D.中共的政策日益趋向理性
2022-10-31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