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民主】

材料   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他们所理解的“民主”呈现出多样性。概括而言,主要表现为如下:“民主”即为“民本”;     “民主”即为“君主”;“民主”即为“民权”;“民主”即为“自主”;“民主”即为“民治”; “民主”即为“平民政治”;“民主”即为“共和”;民主既为“社会民主”。由此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强求大众清一色的认知“民主”,而是理解每个人使用“民主”的方式。

——摘编自颜德如《近代中国人对"民主"的七种理解》

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政治学说不断输入中国。对于其中的核心政治概念“民主”,近代中国人表现出“理解”的多样性。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合适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5-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2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社会治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所谓“社会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体通过各种方式对于社会实施的管理。《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为主题对此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释。

材料

先秦时期分封制、礼乐制、世官制、《禹刑》、贡赋、为户籍相伍、《礼记·王制》论国家备荒、商鞅变法
封建时期三公九卿制、行省制、上计制、察举制、台谏合一、科举制、王安石变法、《唐律疏议》、《吕氏乡约》、宣政院、汉倭奴国王金印、租庸调制、乡里制、鸠杖
近代时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训政纲领》、三三制、戊戌变法、《奏定学堂章程》、《公务员任用法》、法币改革、协定关税
现代时期五四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民法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社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

——摘自高中历史教科书《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任选材料中一个阶段的整体或部分信息,或不同阶段的部分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主题并自拟论题,阐述该主题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要有结论)
3 . 【社会治理体制变迁】

材料   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新制度则会维持初始路径不断自我强化保持均衡,直到下一个节点,呈现“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下图为学者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绘制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图。


   

——臧雷振、潘晨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请围绕“制度变迁”,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中外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3-12-0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序列文件名称时间
《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学习问题的通知》195010
《中共中央对派赴边疆地区工作干部的教育与待遇问题的指示》19512
《中共中央关于党校工作的指示》19517
《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抽调军事干部入文化学校或军事学校学习的决定》195112
《中共中央关于设立马列主义教师学院的决定》19532
《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19534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195312
《中共中央关于在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组织宣传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的演讲工作的统治》1955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高级干部自修马克思、列宁主义办法的规定》19557
《中共中央关于拔给干部理论教育专职教员和业余政治学校专职干部编制的通知》19562

——摘编自蒋天策《1949—1956:建国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转型的历史考察——以北京市为例》


根据材料,围绕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乡村建设倡导者之一的梁漱溪将此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但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梁漱溟进而分析了造成“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断……总之,从心理上根本合不来”。

——据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及《梁漱溟全集》整理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选择任一理论或实践实例来评析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06-27更新 | 2003次组卷 | 1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