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2 道试题
1 . 如表是学者依据《清代朱卷集成》,结合方志、家谱、日记、回忆录等资料,而整理的清中后期江南贡生及以上科名获得者的社会成分。据此可知,清中后期(     
科名及人数直系三代出高级科名或相应官职直乐三代仅出低级科名直系三代未出科名但生活于城市直乐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镇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农村来自城市/
市镇/农村
城市
进士402297(74%)89(22%)8(2%)11324(83. 5%)
市镇50(12. 9%)
农村14(3. 6%)
(14人不详)
华人578346(60%)200(35%)10(1. 7%)10(1. 7%)601%)城市35966.5%)
市镇141(25. 7%)
农村48(8. 8%)
(30人不详)
贡生1433958(67%)240(17%)53(4%)17(1%)3城市1 042(74. 6%)
市镇290(20. 8%)
农村64(4.6%) (37人不详)
A.统治基础扩大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官员素质提升D.科举制度日益僵化
昨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卷
2 . 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     
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
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D.专制集权程度有所强化
3 . 公元965年宋太祖下诏“文衡公器,岂宜私滥!自今举人,凡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覆试之”。从此开始,大臣子弟特别命儒臣于中书复试,合格乃赐及第。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复试(       
A.旨在抑制权贵改革旧弊B.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权威
C.有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D.反映了重文轻武的理念
昨日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渝西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4 . 唐代从县级的丞、尉及主簿中选任为监察御史的有几十人之多,如房琯于开元二十二年自虢州卢氏令拜监察御史。王丘“长安中,自偃师主簿擢第,拜监察御史”。有时,县令、丞、主簿一类的官员因政绩优异而被越级提拔,直接担任殿中侍御史职务。据此可知,唐朝(     
A.出现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B.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
C.政府注重监察官的工作能力D.监察权受到行政干预
7日内更新 | 15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唐中后期,刘崇望及其兄弟四人登进士第,其“昆第四人同幕府,世以为才”的美谈广为流传;北宋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父子“文章擅天下”,其“一门三进士”的佳话为后世所景仰。这反映了(     
A.科举入仕成为风尚B.选官被舆论操纵C.世家大族垄断官途D.贵族政治的弊端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宋朝职官考核的能力业绩内容有“四最”:生齿之最、治事之最、劝课之最、养葬之最;还有“七事”:劝课农桑、增垦田畴、户口增损、兴利除害、较正刑狱、盗贼多寡。这些考核标准(     
A.推动了民本思想政治化B.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C.实践了积极入世的理念D.有助于探索地方治理模式
7日内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代官制大都因循辽、宋旧制,其制度更多的是“踵辽南院之旧”,其谏官制度也是如此。金代谏官自上而下分别有谏议大夫、司谏、拾遗和补阙四职,谏议大夫作为传统谏官,在金代谏院诸谏官中为官品最高者,其余诸谏官则品级较低。金太宗“始定官制”后,金代谏院机构官员任免最初由尚书省负责,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将谏官的任免权收归君主掌控,谏院才开始逐渐独立出来,谏官所言也不过“指摘一二细碎事”,谏院对于宰执还未有大的影响,更多的是对皇帝行为的劝谏。世宗末年,谏官直言敢谏之风才逐渐形成,宰执论事“自是谏臣不避”,谏官也得以预闻政事,谏官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摘编自邱华伟《金代谏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金代谏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代巩固谏官制度的作用。
7日内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清朝允许地方官员自由聘用平民身份的幕友,以类似家庭教师的身份实际参与政务,但是严格限制官员举荐自己的幕友为官,并不时对敢于挑战这一规定的高级地方官员施以重罚。这些举措意在(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C.防范地方势力发展D.便于官吏监察考核
7日内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

材料一   汉代选官,除了少量通过世袭任荫和赀选买官外,(汉武帝后)主要用三种办法来选拔官员。一是不定期的,由皇帝提出并命题,命各地诸侯王公卿、郡国选送人才,诏举“贤良方正”。二是由地方官以“孝顺亲长、廉能正直定期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经中央考察后委任的各级官员。三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学员是各地推荐的优秀平民子弟,向通经的博士学习儒家经典,通过考核后,选拔成绩优异的学员为官。这三种选官方法有一共同点,就是以信奉儒学、士子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标准。汉代这种与儒学治国理念相匹配的选官制度,规范了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使这个信奉儒家的道德精英阶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不可或缺的组织力量。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中国思想史十讲》

材料二   唐初所开设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而产生。唐代科举有考前品评的惯例,士人先把平日作品送呈京师名人品评,为此不惜奉上大量金钱,以搏取好评。唐朝虽原则上规定平民阶层皆可应试,但仍讲究门第,名望贵族子弟仍居优先地位。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摘编自高建彬《浅析唐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利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选官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科举制的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的原因。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10 . 《新唐书·萧至忠传》载:“始,至忠为御史,而李承嘉为大夫,尝让诸御史曰:‘弹事有不咨大夫,可乎?’众不敢对,至忠独曰:‘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请奏当专达,若大夫许而后论,即劾大夫者,又谁白哉?’承嘉惭。至是,承嘉为户部尚书,至忠劾祝钦明、窦希玠与承嘉等罪,百寮震悚。”材料表明,唐朝御史(     
A.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B.行使相对独立的监察权
C.拥有议事、驳正的权力D.与大夫的权力相互制衡
7日内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高三下学期4月选考科目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