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印者,信也”。方寸大小却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古代私印通常用作“祈祥厌胜之配饰”,战国、秦汉时人们就会择言语制成印章,汉代曾流行在正月卯日佩带刚卯、严卯双印以避邪痛的风俗。

——摘编自沙孟海《印学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印章所具有的功能或价值,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功能或价值不少于三种,且不得与材料中的“祈祥厌胜之配饰”重复,分别阐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7日内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金代官制大都因循辽、宋旧制,其制度更多的是“踵辽南院之旧”,其谏官制度也是如此。金代谏官自上而下分别有谏议大夫、司谏、拾遗和补阙四职,谏议大夫作为传统谏官,在金代谏院诸谏官中为官品最高者,其余诸谏官则品级较低。金太宗“始定官制”后,金代谏院机构官员任免最初由尚书省负责,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将谏官的任免权收归君主掌控,谏院才开始逐渐独立出来,谏官所言也不过“指摘一二细碎事”,谏院对于宰执还未有大的影响,更多的是对皇帝行为的劝谏。世宗末年,谏官直言敢谏之风才逐渐形成,宰执论事“自是谏臣不避”,谏官也得以预闻政事,谏官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摘编自邱华伟《金代谏官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金代谏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代巩固谏官制度的作用。
2024-04-30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商洛市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检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3 . 汉代,颍川太守黄霸因仁厚爱民、广施教化而屡获提拔;南阳太守杜诗广开田池、富裕民众,被尊称为“杜母”;桂阳太守许荆以上书自罚来平息兄弟争产,成为司法决狱的模范。上述事迹得到后世帝王反复引用和赞赏。这体现了(     
A.儒家礼教决定帝王治国方针B.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基本原则
C.吏治政风关乎国家盛衰兴亡D.汉朝地方治理模式延续久远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对廉政教化十分重视,儒家倡导“为政以德,以廉为本”,法家强调“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秦时规定“凡为吏之道,必清洁正直”。宋朝吕本中撰写《官箴》,强调为官之法唯有清、慎、勤。二十四史中的《良吏传》《循吏传》《良能传》记述了许多良吏。中国古代的政治家们早就领悟到依靠法制遏制、处置腐败的重要性。如《大明律》规定,凡是发现官吏贪赃害民,百姓可以直接将其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这对官员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在防治腐败的制度中,最有意义的就是建立监察机构,西周时期就有御史执王宫例禁,纠察官吏风纪。清朝还以皇帝的名义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

——摘编自卢朝阳《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

材料二   中央苏区建立之后,个别干部受到官僚主义和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存在贪污浪费行为。1931年,共产国际致电中共,建议成立监察委员会,“同混入党内的贪污分子……作斗争”。中共中央遂在党内设立监察委员会,在政府层面设立工农检察部,同时在基层设工农通讯员及群众法庭,鼓励群众检举并揭发腐败现象。为防止贪污及挪用公款,中央苏区还制定了预决算制度、会计制度及审计制度。《红色中华》《红星》等党政报刊辟有专栏,专门报道腐败现象及不良行为。在中央苏区的廉政建设中,一批腐败分子受到严惩。各级党政干部以身作则,在工作中廉洁奉公,生活上艰苦朴素,不搞特殊化,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与拥护。到1932年年底,政府的行政经费和伙食费支出下降了三分之一左右,节余的资金全部用于支援前线战争。

——摘编自李悦《中央苏区时期廉政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智慧,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苏区廉政建设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中国古代与中央苏区时期的廉政建设的历史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按宋制,州试合格者为举人,方有资格参加礼部主持的省试。
宋代全国州试拟录举人限定比率表

年份

1009

1067

1156

1275

比率(拟录举人总名额/近几届州试考生平均人数)

50%

15%

1%

0.5%

据表1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程度逐渐加强B.地方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C.人才选拔机制日益保守D.国家文化政策趋于宽松
6 . 从宋明开始,科举制度的“糊名易书”法流行,清廷将其发扬光大。考生试卷统一交给弥封官,弥封官封起考生姓名、籍贯等个人信息,交与誊录生。誊录生将卷面答题内容如实誊写一遍,原始试卷存档,誊写卷交由阅卷官评卷。“糊名易书”法的实施(     
A.意在抑制门阀士族干扰科举取士B.确保了科举取士的公平、公正
C.阻碍了社会各阶层间的人员流动D.进一步推进了科举制度的建设
7 . 按照唐制,考中进士后要先经吏部选试,需体貌丰美、言词有条理、书法优美、通晓事理和熟悉法律,“德行”和“才用”也在考察范围内,考试和考察合格后,吏部才授予官职。这说明唐代(     
A.官员的文化素质很高B.官员升迁须经历练
C.任官标准和程序严格D.科举选仕未必公平
8 . 西晋直谏之臣刘毅上书晋武帝司马炎,力主废除中正之制:“职名中正,实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损……古今之失,莫大于此!”此外,大臣卫瑾、司马亮、段灼也曾主张废止九品中正制。但最后却不了了之。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人才选拔困难B.政权更迭频繁C.士族挟持皇帝D.士族势力强大
2023-11-0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唐代科举考试按照诸府州发展水平、文化程度、人口多少等因素分配名额,称“解额”。这种做法使得边远、落后地区举子可以获得应试资格,笼络了天下英才。据此可知,解额制度(     
A.有违科举公平公正原则B.导致异地冒籍现象泛滥
C.实现了各地区均衡发展D.维护了大一统中央集权
2023-10-13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北宋科举考试中封弥法(糊名法)施行后仍然无法杜绝士子作弊,据《宋史》记载,当时主考官令士子在卷中“密为识号”。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颁布了《亲试进士条制》,从此以后誊录形成了制度化。此举(     
A.杜绝了士子考场舞弊B.促使了阶层开始流动
C.完善了科举考试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