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朝,设有监察之官“啬夫”。战国时期,李悝的《法经·杂律》为惩治滥用职权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吏的监察。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如宋朝规定:“非曾经两任县令,不得除(授予)监察御史。”明朝谏官的职能由六科给事中取代,监察六部官员。清雍正年间,清廷取消了六科给事中执掌的封驳权,“以六科内升外转,始隶都察院”,都察院的监察职能进一步加强。清政府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我国古代监察系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严密。

——摘编自张国安《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监察院是颇具特色的独立监察机关,它直接源于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的政制实验田里,基于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和源自西方的议会监察制度互相竞争。经过民国初年的探索与南京国民政府“训政时期”监察院的实践,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将美国式的参议院制度与中国传统监察制瘦融于一炉,使得监察院无议会之名却有议会之实。这样中西合璧的制度探索受到很多批评,但无论如何,监察院制度的弊端并不构成废除独立监察制度的理由,源自中国传统的独立监察制度至今仍有重大价值。

——摘编自聂鑫《中西之间的民国监察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形成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个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或职官(朝代与名称)。
2024-01-2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A.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B.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D.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3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西方选官制度互相借鉴,促进了彼此的发展。近代西方学习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制定了文官制度;现代中国又学习西方的文官制度建立了公务员考试制度。下列关于中西方官员选拔制度的表述错误的是(     
A.英国是西方最早采用书面考试录用官员的国家
B.学堂选官制度在《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设立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法等国文官制度最终建立
D.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的根本
4 . 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A.对公务员队伍结构变化的影响不大B.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C.从源头确保了公务员队伍的高素质D.极大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83年,中央组织部发出《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要求各省市都要选调一批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基层进行重点培养,以便择优将他们选拔到适当领导岗位。从此,“选调生”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干部人事制度。这说明(     
A.新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开始建立B.干部录用工作进入法制化轨道
C.选调生是国家干部的主要来源D.国家重视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6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首创特种考试,有些职位的应试资格要求和考试严格程度比高等考试的要高,如县长考试的应考资格之一为高等行政人员考试及格者;有些则比普通考试的要低,如邮局信差的考试只要求应考者具有小学水平即可。特种考试制度的创立(     
A.扭转了人才选拔的困境B.简化了人才选拔的程序
C.适应了人才选拔的需要D.遏制了人才选拔的腐败
7 . 2005年《公务员法》的颁布在法律上确定了公务员聘任制,在聘任制人员适用范围、聘任方式、管理办法、纠纷解决机制上作出了明确规定。聘任制公务员依据合同进行管理,打破了公务员队伍只进不出的僵化局面。这一做法(     
A.有效避免了腐败现象的发生B.完善了基层干部选拔制度
C.利于公务员队伍水平的提高D.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监管
8 . 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学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如中等学堂的教学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理化、法制、财政、图画及体操等共12科。还具体规定了学堂各级毕业生的选录方法,如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生,最优等、优等、中等均作为举人,分别以知州、知县和州同用。这些规定表明,清末(     
A.基本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B.教育制度变革带有明显新旧并存色彩
C.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得以奠定D.学堂选官已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下表为清末新政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部分史实,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文件

主要内容

1901年《学堂选举鼓励章程》

凡由学堂考试合格毕业生,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出身;


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1903年《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

对留学日本的归国毕业生,承认他们在日本政府合法注册的


学校取得的文凭,并给予科举出身,优予官阶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


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役以官职或得以升学
A.晚清时期新旧选官制度并存B.学堂选官已成为主要选官方式
C.中国选官制度已进入新阶段D.选官更加强调开放性和平等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906年,《考验游学毕业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按照考试结果,分别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这反映了(     
A.留学生成为官员选拔主要对象B.改革科举成为共识
C.近代中国选官制度的艰难转型D.新式教育开始起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