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岳麓秦简记载:“殴泰父母,弃市;奊訽詈之,黥为城旦舂。”意思是殴打祖父母要被在闹市处死刑;辱骂祖父母要被在脸上刺字,男犯人要罚去筑城,女犯人要被罚舂米,“城旦舂”的执行为无期。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A.平民劳役繁重B.法律制度繁杂C.律令的儒家化D.保护弱势群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唐律规定,尊长杀伤卑幼,关系愈亲则量刑愈轻,关系愈疏定罪愈重:卑幼杀伤尊长,关系愈亲则量刑愈重:亲属相盗,关系愈亲则处分愈轻,关系愈远则科刑愈重,出五服者同凡人。这反映了,唐律(     
A.维护封建伦理纲常B.巩固特权等级制度
C.以宗法为立法宗旨D.彰显内儒外法特色
2023-01-12更新 | 375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培正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唐律》宣称,皇帝“奉上天之大宝”,而“作兆庶之父母”,神圣不可侵犯。还规定贵族、官僚以及他们的家族犯了罪,可以通过议请、减刑等方法逃避惩治,逍遥法外。上述规定说明《唐律》
A.比以往法律有所宽简B.竭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C.体现出民族歧视色彩D.极力压制劳动人民权益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无极县志》和有关资料记载,郭允礼(1481-1546年),字节之,山东曲阜县人。他从小生活在孔子故乡,熟读诗书,深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志向远大,颇有才干。弘治十七年(1504)考中举人,正德十六年()出任直隶无极知县。在任期间,他勤政爱民,处理政务井然有序,黎民百姓安居乐业。郭允礼不仅自己为官清廉,还大力整顿吏治,遏制行贿送礼之风……嘉靖五年(6),郭允礼因政绩卓著升任松江府通判。离任时,他囊空如洗,车上仅有书籍数捆、衣箱一个,别无他物。无极百姓感戴郭允礼的恩德,特地在路边跪送,都被他劝回。一个老翁执意送给郭允礼一些饸饹(当地的一种特产食品),郭允礼见难以推辞,便收下后买了同等价值的清水浇灌在无极土地上,以此表明自己不占百姓一点利。“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郭允礼虽升迁离任,但其亲笔撰写的官箴碑对一代又一代的从政者进行着无声的教育和警示。

——摘编自《大众日报数字报〈廉吏郭允礼与无极官箴碑〉》


(1)根据材料,概括郭允礼在无极县任职期间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允礼上述政绩取得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2022-03-0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部分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关羽崇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分独特的现象。对关羽的崇拜从宋元时期开始出现,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清朝大儒赵翼道:“今且南极岭表,北极寒垣,凡儿童妇女,无不震其(关帝)威灵者,香火之盛,将与天地同不朽!”。对关羽崇拜的主导因素是
A.关羽在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得到后人崇拜B.程朱理学的大力宣传
C.明清统治者的需要和弘扬D.老百姓需要精神寄托
2022-02-28更新 | 322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以“礼下庶人”为特征的儒家伦理的民间化,是以统治者为主导,士人为主体,通过政令与教化手段,向社会下层普通民众推广实施的。元明清时期,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由学术精英话语转变为政治权力话语,而这一转变,使儒学、理学向社会生活的渗透更为广泛,推进了儒学、理学世俗化、实用化的进程。明清时期许多士人不仅亲自制定乡规民约,还身体力行开展各种活动,向民众进行儒家思想的教化,推广儒家的礼仪、伦理规范,宣传普及儒学、理学思想观念。明清时期的儒家伦理道德秩序的下移,不仅士人作为主体积极推动,而且社会各阶层也广泛参与。

——摘编自余英时《士商互动与儒学转向——明清社会史与思想史之一面相》

材料二  明清小说作为一种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巨大的文学形式,以其通俗属性与传播功能成为儒学与理学世俗化、通俗化的重要媒介。儒学与理学思想观念,通过明清小说向民众阐发,向社会生活渗透:同时,儒家的思想观念也与普通民众的思想观念互相冲突、融合。这些在上述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的创作意图,阐扬儒学与理学的思想观念,人物形象包括道德化人物形象、建功立业的儒生形象、儒与商结合的商人形象等都有所体现。此外,世情小说及世情题材内容大量涌现,世情小说中以家庭联系社会的情节模式等方面。

——摘编自聂春艳《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明清儒家伦理的民间化进行合理阐释。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地方行政机构初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两级。中央在各州设置通判,监督、牵制知州。由于州县众多,朝廷感到光靠通判还不够,便改唐代的道为路(全国分为十余路)。路设有转运司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转运司的权力大了,朝廷又担心会成为唐末的节度使,后又增设提点刑狱司、安抚司和提举常平司。这样就形成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宋代监司官对地方的监察,主要采取出巡的方式,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巡遍所辖的地区。监司官所到之处,当地的官员用公款宴请,送钱送物,奢靡之风蔓延。

——据修晓波《设通判、监司,构建地方监察网络——宋代的监察制度》等

材料二   “巡回法庭”乃是由法院派出法庭,定期或不定期在所辖区域内巡回流动之司法制度。中国现代意义上之“巡回法庭”首次试行于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时期。当时的中国,战乱纷扰,财政空虚,腐败丛生。而司法制度章法难寻,缺乏统一、规范的指引,司法救济极难普及、司法权威更难保障。在此情势下,“巡回法庭”应运而生,并于当时的时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编自杨丽娟《民国巡回法庭考》

材料三   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人民政府成功开展了一场以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反腐败斗争。党中央制定了“首长负责,亲自动手”的方针,从领导机关和高级干部抓起,充分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并利用广播报纸等强化舆论监督。在这场斗争中,党和政府注意抓住典型重大案件,坚决惩治,以引起全党的警惕和全社会的重视。

——据刘雪明《论建国初期的反腐败斗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巡回法庭”产生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建立初期反腐败斗争的历史意义。
2022-01-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汉成帝以后的历代法律均规定:90岁以上,或8岁以下,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不论犯什么罪,一概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到了明清,法律却明确规定,90岁以上犯有“谋大逆”(犯上作犯,危害君权)罪行的,不得免除刑事责任。这一变化折射出明清时
A.礼刑并用原则被废弃B.审判量刑趋于严苛
C.刑法的人治特征增强D.君主专制大为强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要求官吏必须廉洁奉公,严惩官吏利用职权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行为,并且对官吏的约束范围不限于本人而且及于家属。唐代不仅在立法上规定了严密防范官吏贪赃的具体措施,而且在司法上也严厉规定了对贪赃官吏的处罚。唐律虽规定官吏可享有议、请、减、赎和官当等特权,但对犯赃官吏,则大杖伺候,一切特权取消,严惩不贷……将官吏的贪赃枉法,与犯十恶不赦的重大犯罪等同起来,足见唐律对吏治的重视。

——摘编自何雨亭《唐代整顿吏治的立法》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官场混乱无章,吏治腐败难返,破坏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在这种腐败成风的社会环境里,清政府新政收效甚微,有的措施甚至成为虐民的苛政。这段时间内,清政府不仅继承了历代王朝的弊政,而且又有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滋生出来的许多新问题,新旧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构成衰世所特有的吏治腐败景象。争权夺利、因循敷衍、贪污受贿、横征暴敛、生活腐化,行者不讳,闻者不惊,造成了极大的社会危害。腐朽的统治者并没有励精图治,恰恰相反,他们把改革当作发财的最好时机,从上到下,都疯狂贪污、受贿,大肆搜刮、掠夺,最终激起群众的反抗,可以说他们亲自把绅商阶层和广大人民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摘编自邵勇《改革之癌: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议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吏治整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新政时期吏治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官员腐败问题的认识。
10 . 《唐律疏议》明确规定:“(私藏)弩一张,加二等(处罚);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两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若化外人(外国人)来为间谍,或传书信与化内人(本国人),并受化外书信,知情容止(包庇)者,并绞。”这说明唐王朝
A.刑法细密严酷B.加强边疆地区管控
C.对外交往收紧D.重视维护国家安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