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1569日,英、奥、法、俄、普、西、葡及瑞典签署《最后议定书》,维也纳会议宣告结束,其主要内容有:在波兰约四分之三领土上建成波兰王国,由俄国沙皇兼任国王;普鲁士除获得波森、萨克森北部、威斯特伐利亚和瑞属波美拉尼亚外,还收复了此前割让的几个省份和领地;奥地利除得到加里西亚外,还收复了伊斯特里亚、达尔马提亚、提罗尔、威尼西亚和伦巴第等地;等等。《最后议定书》还附载17项条约、专约、宣言、规章等。据此,英国获得赫尔果兰岛、锡兰岛、好望角、圭亚那、圣卢西亚岛、多巴哥岛、塞舌尔群岛、毛里求斯岛、马耳他岛,并取得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近代卷)》

材料二   1919628日,德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根据和约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普奥将在1864年对丹麦战争中夺得的石勒苏益格还给丹麦。和约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独立。波兰得到波兹南、西普鲁士以及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的一部分,波兰还取得穿过西普鲁士的狭窄出海口。西里西亚南部地区划给捷克斯洛伐克。德国疆界经过上述变动,领土减少了八分之一、人口减少了十分之一。和约规定德国放弃海外殖民地和当地所有德国公私财产,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主要由英国、法国、比利时获得;太平洋上的岛屿由日本等国获得;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和租借地转让给日本。

——摘编自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也纳体系与凡尔赛体系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维也纳体系和凡尔赛体系进行综合评价。
2 . 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最后议定书》规定,对于必须或将要更换“主人”的各国,对其本国居民和外国人,应给予其6年期限,处理其所得财产,并给予其选择所属国家的权利。这一规定(     
A.避免了国家之间的边界争端B.构建了欧洲均势的格局
C.有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D.促进了外交制度的建立
3 .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国际法学家的著述中,“文明”“文明国家”“国际社会”等概念的使用频率颇高;到19世纪末,欧洲国际法学家明确地以欧洲“文明”来衡量非西方国家的行为和国际权利,从而在国际法中建构起一套规范国际关系的“文明”标准。这一标准(     
A.推动世界各地区的文明进程B.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
C.有利于构建稳定的国际秩序D.规范了国际交往中的准则
2023-11-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部分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3-24高二上·辽宁大连·阶段练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一规则体系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如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确认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编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10-18更新 | 23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让·博丹(1530-1596)认为,国家主权即君主“得以管制其臣民的最高权力”,主权是受自然法、国际法等拘束的。君主作为主权者不受法律的限制,但仅仅是就主权的对内方面而言。荷兰人格劳秀斯(1583-1645)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彼此均受制于国际法的最高规范——“普遍至高的正义原则”。他认为,主权、国际合作和人道主义这三项原则是贯穿始终的。

——摘编自赵建文《关于国家主权的性质和地位的理论演进》

材料二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则,确立方法,以保证非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运用国际机构,以促成全球人民经济及社会之进展。用是发愤立志,务当同心协力,以竟厥功。

——《联合国宪章·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博丹和格劳秀斯国家主权观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理念。
2023-10-17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2-23高二上·河北保定·期末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而不是帝国王或宗教信仰,被确认为欧洲秩序的奠基石。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的概念,肯定了各签署国不受外来干涉选择本国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外交往来的方式,以规范各国之间的关系。提高促进和平的技巧。格劳秀斯等游走各国的学者兼谋士在交战期间制定的国际法,现在成为一个内涵不断扩大,被普遍接受的理论体系。

——摘编自基辛格《世界秩序》

材料二   20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国际法由此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国际社会的组织化使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国际法的全球化;国际法的领域不断扩大。

——摘编自邢悦《国际关系学入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一中的和约指什么,并概括该和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如何理解国际社会组织化使国际法的约束力增强。
2023-09-08更新 | 10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1531年,英格兰学者埃利奥特用自己的母语撰写了《统治者必读》一书,书中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君主的智慧比权力更加有效。此书问世后即引起极大反响,在50年内被重印了6次。该书的畅销(     
A.顺应了民族国家兴起的潮流B.加快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转向
C.为实施君主立宪奠定了基础D.说明王权已摆脱教会的控制
2023·北京房山·二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国际法

“国际法历史发展分期的不同划分(部分)”

学者观点
英国学者奥本海分两阶段:格劳秀斯以前国际法的发展和格劳秀斯以后国际法的发展
奥地利学者菲德罗斯分九部分:西亚(近东);地中海地区;欧洲的基督教国际社会;阿拉伯哈里发、伊斯兰国际社会和土耳其帝国;欧洲的列国体制和“古典国际法”;美国革命、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的国际法;印度的列国体制;东亚(中国和日本);世界的列国体制和普遍国际法
苏联学者费尔德曼、巴斯金分四阶段:国际法的起源(古代世界)、国际法的形成、国际法的成熟和当代国际法
中国学者杨泽伟分四阶段:一是国际法萌芽期(远古至1648年),它从古代国际法的遗迹开始一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之前;二是近代国际法(1648﹣1914年),它始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止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三是现代国际法(1914﹣1945年),它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四是当代国际法(1945年至今),它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起点,一直到现在
(1)中外学者关于国际法历史发展的分期有不同观点,依据材料指出各自分期划分的主要标准。
(2)结合所学,对材料中中国学者的观点进行说明。
2023-05-28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023高二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思一思】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年来,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国际法主体持续增加并日渐多元,国际法客体也不断扩大,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家权力义务范围也并行扩展;另一方面,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二战后国际法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2023-04-29更新 | 5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2-23高二上·全国·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6月,法国外长白里安向美国提出了法美“永恒友好”条约草案。12月,美国国务卿在给法国的复照中说,放弃以战争作为执行国家政策工具的条约,应由各国缔结。美国想把白里安建议的双边公约,变成一个多边的国际公约。1928年8月,美、英、法、德等15个国家在巴黎举行了公约的签字仪式,这就是所谓《非战公约》。

《非战公约》包括一个前言和三项条款。第一条规定,缔约各国谴责用战争解决国际争端,“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本国政策的工具”;第二条规定,缔约各方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和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第三条规定,任何国家只要同意本公约的内容都可加入,加入的通知送交美国政府即可生效。截至1933年,加入公约的总计63国。《非战公约》签订后,在国际上引起了一阵和平喧嚣。自此以后,自私的和敌意的战争俱认作非法。

——摘编自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主编《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力主将《非战公约》变成一个“多边的国际公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非战公约》的签订产生的国际影响。
2023-01-05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