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路易十一统治时期(1461—1483年),一些封建贵族结成“公益同盟”,反抗国王。路易十一用战争与外交手段摧毁了贵族同盟,收回了不少贵族领地。1491年,查理八世又通过联姻合并了布列塔尼。至此,法国领土基本统一,近代法国版图轮廓初步确立。与此同时,封建地主制逐渐取代了封建领主制,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经济关系上的差异性渐渐缩小。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已经觉醒,民族文化发展。路易十一时,不仅军权、财权在握,而且疏远大贵族,从社会下层选拔贤能之士为官,设立行省高等法院,强化了统治体系。在他的统治之下,三级会议仍然召开,但一切都仰承他的意志。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在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所使用的强有力的武器是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启蒙思想家运用自然法理论批判现存的专制制度,抨击“国王就是国家的化身和象征”这一专制统治的传统理论基础,要恢复人的自由、平等和权利,并使之成为构建新型民族国家的基本内容。在王朝国家中,国王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追求着自身的王朝利益,侵害着国家的公共利益,并且人民身为国王的臣民,深受专制统治之苦,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没有“祖国”,也不会产生爱国热情。只有当人人都成为公民、获得实际利益的时候,他们才会拥有一个祖国,并且热爱祖国,献身于祖国,这里实际上也就包含着这样一种深刻的含义,要建立这样一个新的“祖国”必然就是专制旧制度的推翻,君臣关系的改变,新秩序的降临。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15世纪后半期法国社会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对近代西欧民族国家产生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2023-05-23更新 | 428次组卷 | 6卷引用:辽宁省葫芦岛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通过马丁·路德翻译拉丁文《圣经》等方式,作为民族凝聚力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进一步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最早使用了“中国民族”一词,在同年发表的《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他又率先向国人介绍了“民族主义”这个新名词。他认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他的民族主义既肯定了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强调了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

由梁启超最早提出的“中华民族”这一表示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统一的民族共同体之观念,到五四运动前后,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采用,而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的刺激,激化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使“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最终形成并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社会思潮。

——摘编自郑大华《近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梁启超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何进步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一规则体系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如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确认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编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等确定的不使用武力、民族自决、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国际法原则得到普遍接受,逐渐形成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一整套国际规则体系。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组织、争取独立的民族、非政府组织和个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国际法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同时,从传统的国家领土逐步扩展到外层空间、海床洋底、南北极地甚至网络空间等,新涌现出诸如国际行政法、国际旅游法、核法和极地法等数十个新分支(部门法)。现代国际法越来越多地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日益成为维护人类普遍价值和利益的法律秩序。

——摘编自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法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3-10-18更新 | 230次组卷 | 4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战争与和平问题关乎人类命运和世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们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在审判过程中,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求助于《非战公约》。从审判的整个过程看,正是由于《非战公约》的事先存在以及战胜国的引用,才保证了纽伦堡审判的有法可依、有理为据。

——摘编自王立桩《<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材料二   如果说国际法从十七世纪产生的话,到现在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了。但在时间的长河中,国际法的发展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的惊人,它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是国际法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李金荣《现代国际法的发展及其原因》


(1)材料一中“四大国”除英、美外,还有哪两个国家?根据材料一概括《非战公约》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以来“国际法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的表现及其积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战结束后,国际社会流行的观念是:中立“让(某个国家)逃避人类本应承受的负担”。替代中立观念的是集体安全思想。美国总统威尔逊率先提倡集体安全,力主成立国联。国联规定,战争应被视为对所有会员国的行为。二战后,在足以毁灭整个地球的核大战中没有参战的中立国同样难以实现自保。20世纪50年代初,杜鲁门逐步通过军售等方式瓦解瑞士和瑞典的中立,使之配合华盛顿的冷战战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开始批评奥地利和瑞士的永久中立以及瑞典的传统中立消极被动。

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规定,瑞士、瑞典等国组成中立国监察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确保停战双方遵守协定。总的来看,此后数十年瑞士和瑞典的努力有助于维护《朝鲜停战协定》的持续有效,也成为美国和朝鲜在危机时刻沟通的重要桥梁。20世纪70年代初起,欧洲中立国开始在第三世界事务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最典型的便是瑞典直言不讳地批评美国的越战政策,瑞典成了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的“道义超级大国”。

——摘编自梁志《20世纪中立危机新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立面临的主要挑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立在危机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适应性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刺激了民族君主制的崛起,推动了以王权君主制为核心的国家的形成,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统一,进而使民众逐渐摆脱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转向以国王和国家为认同的对象,并且形成统一与整体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西欧工商业的繁荣。随着西欧各国的经济发展,新兴商人阶级需要谋求更多的保护,以使他们免受战争的侵害和封建主们任意征收苛捐杂税的压迫,商人阶级开始寻求与各国君主合作,君主与新兴商人阶级结成联盟。在商人阶级的支持下,君主力量在得到加强的同时又由于资本主义的凝聚性,使得上到拥有雄厚资本的贵族、大商人,下到拥有部分资本的小商人通通聚集到一起。在资本快速流通的同时,社会人之间的交往也趋于频繁,社会流动加快,广泛的民众阶层也开始参与原本只有上层阶级掌控的政治经济活动,至此,“同质性社会”逐步形成。

——摘编自秦初蕾《新航路开辟对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   从16世纪起,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拉开了西欧国家向海外殖民扩张的序幕。伴随着1492年美洲的发现,世界开始在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中连成一个整体。到1763年,英国在七年战争中战胜法国。接连获得四次战争胜利的英国,确立了西北欧国家的霸权。殖民扩张的首要条件就是强大的军力,在17世纪,荷兰率先进行军事改革后,欧洲的传统强国都相继完成了职业化军队的建立。民族国家的建构,使兵员规模进一步扩大。但欧洲军队的改革步伐却并没有停止,而是不断在战争中总结经验,到19世纪,推行全球帝国主义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摘编自张智豪、韩琦《1763年到1945年:殖民扩张、世界大战与法律移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航路开辟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欧国家进行殖民扩张的条件。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前期军中号令都使用鲜卑语,汉族官员或习鲜卑语,或置译令史。但彼时文书则多用汉文(鲜卑很可能没有文字),太武帝遣使至嘎仙洞祭拜先人,也使用汉文书写铭文。随着越来越多汉人进入北魏政权,鲜汉官员言语沟通、文书用语与口头用语的差异等问题愈加凸显,不仅行政效率受到较大制约,也易导致鲜汉官员分化对垒。孝文帝迁洛后,下令“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以汉语作为通行语言,原以汉字表音、多有缀语的鲜卑姓也由此改为汉姓,这一措施由上层逐步下及庶民。孝文帝迁洛后鲜卑贵族交游雅集、吟咏谈玄的风气,正是以汉语的使用与普及为基础。

——摘编自徐成《北朝制度革新为隋唐大一统创造条件》

材料二 11世纪,苏格兰王室就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至14世纪,具有北方口音的英语已经在苏格兰南部和东部几乎替代了苏格兰人的传统语言盖尔语。亨利八世于1536年颁行的将英格兰与威尔士合并的《统一法案》特别强调,王国各级司法官员须保证在各级各类法庭中使用英语。到了17世纪初,作为英格兰与苏格兰共同的君主,英王詹姆斯一世(苏格兰称詹姆斯六世)采取的政策也是用英语把两个王国联合起来,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举措便是翻译出版钦定版英文《圣经》,并下令通行于两国的所有教堂,开启了以共同语言构建不列颠宗教共同体的历程。这使得在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皆以新教徒这一共同身份与法国等欧陆国家加以区分。

——摘编自张炜《英语与近代不列颠国家的身份认同》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和中世纪前后的英国在推行共同语言上的相似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同语言对于国家(政权)建设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的起源可追溯到1617世纪,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同时产生……日益明朗的国界意识、对土地性质的重新认识以及新君主们对世俗利益的强调,促使诸多学者不再偏执于世界国家的理想建构,而开始在万民法之外寻求一种适用于国家关系的国际法,通过建构相关规则制度,协调新兴国家间的权力分配。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特别是以格劳秀斯为代表的学者的构筑下,近代国际法应运而生已是理所当然的了……伴随着殖民扩张,国际法中所包括的思想和价值被欧洲列强带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但中国等亚非国家非但没有成为国际法体系中正常的平等一员,反而随着主权被侵害不断沦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

——摘编自何佳馨、李明倩《法律文明史》、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二   到二战之后,国际法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一批国际法新分支陆续形成……国际法体系从主权优先到人权优先从同意导向到强制导向以及从整体性到分散性的转变日趋明显……中国与战后国际法体系的互动始终是双向的,在国际法体系对中国的发展与崛起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中国也以自身的能力和方式塑造着国际法体系。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盛红生《战后国际法体系演变与中国角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以来国际法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国际法的新变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虽然中世纪以前的欧洲已具有族群意识,但认同对象仍有较强的地方色彩,没有完全形成真正的民族认同。一方面,在社会政治经济领域里存在着以采邑制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广大民众的效忠感情只是指向其直接依附的领主,呈现出明显的地方性而非全国性、全民族性。但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却是统一由基督教会所统治、支配。尽管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德意志人、法兰西人和英格兰人属于不同的民族,但是,他们都从属于一个由罗马教皇支配的‘基督教大世界',都用拉丁文祈祷,用拉丁文传道,用拉丁文唱歌。在各世俗的封建国家内部,人们尚未形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以及忠诚与热爱祖国的公民意识。

——摘编自张涛华《论欧洲民族主义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   欧洲民族概念在近现代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人们社会身份的巨大变化。以法国为例,在欧洲中世纪,所谓的法兰西人仅仅指的是法国贵族,但法国大革命时期面对欧洲反法联军的入侵,革命者宣称保卫法国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责任,法国人与法国公民这两个概念密切地联系了起来,法国大革命通过一种疾风暴雨的革命方式实现了人们社会身份的变化,突出地体现了欧洲近现代民族概念的内涵变化,法国大革命也被认为是欧洲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据唐书明,唐学敏《欧洲中世纪到近现代“民族”概念的演变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阻碍中世纪欧洲民族认同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民族概念的变化及所带来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最初是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种以反对封建专制、建立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为核心的思想。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分。民族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和精神武器,是一面革命的旗帜,具有很大历史进步性……但是,民族主义本身却带有不可克服的狭隘性和排他性,使它的“视野”无法越出本民族(利益)的范围,往往把本民族的利益和文化建立在践踏其他民族利益和文化的基础之上;同时,民族主义还具有潜在的、强烈的扩张性,一旦国家间有矛盾,民族主义便会膨胀为大民族主义。如泛日尔曼主义、泛斯拉夫主义等,帝国主义(包括殖民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军国主义等,一定程度上是其衍生物。正因如此,“当西欧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为一种带有侵略性的殖民侵略和扩张的学说”。民族主义逐渐蜕变为欧美列强对外扩张、争夺霸权的理论根据和精神动力。

——摘编自赵文亮《民族主义与二十世纪的战争》

材料二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在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上,承认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二、继承中国酷爱统一的传统,始终将追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民族主义的核心内涵;三、在处理与其他民族国家的关系上,反对以强凌弱,提倡“济弱扶倾”,寻求民族主义与世界大同理想的辩证统一。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民族主义思想往往具有的狂热情绪和各种不理性成分,避免了由信仰民族主义而走上大国沙文主义歧途以及民族国家建立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纠纷和冲突,不但有利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统一,亦有助于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不失为一份宝贵的人类的共同思想财富。

——摘编自崔志海《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几个待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民族主义对欧洲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主要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了实现民族主义而做出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形势下应该怎样对待民族主义思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