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共达21810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314.01亿吨公里。从1953年到1980年,经过五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全国铁路骨架网基本形成。1982年,国家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2003年以来,中国铁路以快速扩充运输能力、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为主线,全面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2016年7月,国家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至今,“八纵八横”铁路网已经完成近七成的建设。2022年为举办北京冬季奥运会,铁路部门对冬奥服务车站实行闭环管理,动车组还采用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首次将高铁与北斗卫星、自动驾驶和5G等技术相结合,是中国科技与铁路的又一次突破。

——摘编自程语《从近现代史看中国铁路的发展史》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西德铁路的合并拉开了德国铁路改革和发展的序幕。改革需要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政府专门成立了联邦铁路资产管理局,负责接管和偿还670亿马克的债务问题并补贴铁路网建设资金。资金主要来自联邦政府的投资、联邦政府贴息贷款及德国铁路股份公司自筹资金。另外,德国各州政府以购买运输服务的方式补偿短途旅客运输开支。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实行统一的铁路技术标准,打破国界,形成欧洲统一市场。德国政府加强了对铁路的监管,由交通部铁道司、联邦铁道署专门负责,后者监管落实欧盟的法律法规。德国铁路致力于为乘客提供长短途无缝衔接、门到门的一体化运输,铁路货运公司设计了300多种不同类型的货车以满足货主的个性化需求,并参与制定对特殊货物的装载方案。联邦德国于2013年首次颁布《交通和燃料战略》,以减少因交通产生的环境危害,尤其要减少CO的排放量并实现交通转型。

——摘编自柳进《德国铁路改革与发展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运输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促进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中国相比德国铁路改革与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并说明其改革与发展的有利因素。
2024-04-03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下学期考前适应性训练考试(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024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高利贷的明确记载始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桓子曾“假贷居贿”。西汉的高利贷更为发展,放贷人数和金额都非常巨大。文帝时,农民为了交纳急征暴赋,有物产的只得将物产半价而卖,无物产的就只得借债,“取倍称之息”。唐宋时期高利贷盛行,玄宗曾下诏限制:“比来公私举放,取利颇深,有损贫下,事须厘革。”北宋又有营债,是军官向士兵放的高利贷。《宋史》记徽宗政和二年(1112)臣僚指出的军政六弊,其一即为“举放营债”。

——摘编自叶世昌《中国古近代金融史》

材料二   1715年路易十五即位,次年国家财政赤字接近1亿里弗尔。法国政府起用银行家约翰·劳,允许其开办一家银行并发行纸币,并授权他创办了一家“西方公司”,该公司股票竟能以最高达40倍的价格出售。股票热购刺激了货币流通需求,约翰·劳顺势大量发行纸币。这场冒险活动中,王室用纸币偿清了债务。但其底细很快泄露,人们争抢着去银行挤兑金币,银行印刻倒闭,许多金融家积存的大量纸币顷刻成为废纸,不少购买股票者破产。

——根据张芝联《法国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高利贷的主要危害。
(2)根据材料二、指出法国政府起用约翰.劳的目的,以及这场“冒险活动”给法国造成的恶果。
2024-04-0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内容、措施类非选择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业起源问题是一个史前现代化的问题……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最晚到青铜时代,中国所有的文化生态区都有了农业。相对于狩猎采集生计,农业生产的优势是明显的,它能够在更少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食物,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在提高食物供给安全保障的同时,使得专业化的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从而出现了工匠、战士、祭祀、官吏等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社会复杂性明显提高。狩猎采集者在和农业群体对抗时明显处于下风,不仅仅因为人口的数量,也因为社会组织的严密性,还因为粮食的供给,狩猎采集者无法支持长期的争战。

——陈胜前《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在短时期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但最大的弊病是城市里的现代工业与农村里的传统农业同时共存,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阻滞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使农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先后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形成了以土地资源带动农村工业化的新模式,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主导模式。

——摘编自陆学艺《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研究》

材料三: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20世纪以来,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经营化方式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现代大农业取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变革。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这种大规模的集中,“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摘编自张新光:《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现代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4-03-31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大题05 影响、意义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以来,中国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之际引进原产于新大陆的作物以后,加快了经济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在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如太湖周围的三吴地区,原来虽然是粮食高产地区,但因栽种桑棉,还需从外处调进粮食,这样就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其他一些经济作物,像花生、烟草乃至甘蔗等,在其生产发展中也都有类似情况。这样,在人口稠密的地方和贫瘠的山区,都推广高产的玉米、甘薯等作物,以补救粮食生产的不足。全国作物生产的布局有了新的变化,在土地利用上,除了随着东北、西北的垦殖开发扩大了全国耕地以外,更重要是由于复种和间、混、套种等多熟制的推广,提高了复种指数,扩大了增产途径。传统的精耕细作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以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主要部门,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从15世纪最后30年开始的圈地运动到19世纪中叶集约化农业的建立,英国经历了从中世纪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农业革命。农村资本主义关系的较早出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变革、较大规模的商品化农业的建立,在为工业革命创造条件和促进其发展方面,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工业革命的发生也为农具的改良、农业机械的发明和推广创造了条件。农业机械的逐渐采用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相对减少农业劳动力起了重要作用。1801-1881年,农业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的比例从35.9%下降到12.6%。

——摘编自王章辉《英国农业革命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农业与英国近代农业发展的异同。

2024-03-3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高中二轮(全国高考)专题十三 比较异同类非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早期,教会认为黑暗是撒旦在地球上的邪恶领地,魔鬼拥抱黑夜,与基督的王国为敌。欧洲城市普遍实行宵禁,行会禁止工匠开夜工。从近代开始,人们对黑夜有了新认识。基督教文化认为黑夜不再仅仅是恶的象征,也是一条通往神灵的路径。16世纪,赌博、跳舞等晚间娱乐活动已是宫廷贵族日常生活。17世纪中后期,城市普通市民也开始享受夜晚生活。进入19世纪,夜生活的时尚潮流已势不可挡。巴黎最有特色的夜生活在拱廊,夜晚的拱廊遍布汽灯,灯火辉煌,是巴黎最大的购物场所。剧院、俱乐部、音乐厅、赌场、酒馆是夜生活的主要场所,数量迅猛增长,甚至24小时开放。一些城市不再夜晚关闭城门,夜生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交生活。

——据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欧洲市民夜间生活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欧洲人对夜晚态度的变化也带来了夜间劳动的普遍化,有学者估算,1800年时,伦敦人的睡眠时间平均只有6.5个小时。经过劳工与雇主的反复博弈,到1919年,欧美大多数国家基本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但一种新的劳动制度——夜班工作制,逐渐推广开来。采用8小时工作制的行业和企业,无一例外地采用了两班制或三班制劳动,把整个夜晚都纳入劳动时间,夜间劳动从此成了劳动制度的组成部分。

……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表明,资本主义起先是从空间上不断向外扩张,随后又逐渐地从时间上侵蚀黑夜。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摘编自俞金尧《资本扩张与近代欧洲的黑夜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评析“夜生活是资本的杰作,而夜班生产是资本对黑夜的占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铁路被引入中国。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国的铁路权被瓜分殆尽。据统计,至1911年,在中国已建成的9200多公里铁路中,有8305.7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到1937年,已建成22000多公里的铁路中,有19070公里铁路为西方列强所直接经营或控制经营。此外,由于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标准不一,导致中国运用的机车来源国家多,制造厂家多,车型种类多,被戏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材料二   中国高铁发展历程

时间1990-2003年2012-2015年2015年至今
阶段初步探索出国门向成为全球引领者行进
标志性事件1990年底完成《京沪高速铁路方案构想报告》2014年7月我国在一些中国铁建总高铁承包的土耳域已经处于其安伊高铁二期正式通车。我国在一些高铁技术领域已经处于国际一流水平。加大投入、认识不足,以求在未来引领全球高铁装备行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相比,当代中国高铁建设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变化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全球城市是世界经济组织结构的重要节点,是经济管控、生产与贸易、信息交流与文化传播以及政治权力的枢纽。下表是公元前400年—元1800年全球城市发展的时间轴线。

公元前400年—公元1800年全球城市发展时间轴线


   

——摘编自【英】格雷格克拉克《全球城市简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丛表中任选一个城市或补充一个新的城市,简述其成为全球城市的主要因素。(要求:列出所选城市,不限于题目所给时空,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11-02更新 | 10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肇庆鼎湖中学2024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8 . 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止。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运河主权。

材料二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摘编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2024-03-29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大题07 史料价值类-【大题精做】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大题突破+限时集训(新高考通用)
2023·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海公共租界建立初期,由英国侨民主导,其治理模式也主要依照英国城市的市政法规。1845年中英政府签订《上海土地章程》,该章程被视为上海设立租界的基本法。其第18条规定的整体内容,是针对城市环境危害行为的限制,按次序为防火防爆、占塞道路、环境污染,禁止“无故吵闹喧嚷”的规定列在限制环境污染之中。这表明租界将华人的“吵闹喧嚷”视为危害居民健康的环境问题。从此,噪音治理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1853年小刀会起义爆发后,大批华人涌入租界避难,治安与环境问题凸显。为此,1854年租界公布《上海英美法租界租地章程》,第9条规定:“禁止堆积秽物,任沟洫满流,放枪炮,放辔骑马赶车,并往来遛马,肆意喧嚷滋闹一切惹厌之事。违者每次罚银十元。所有罚项,该领事官追缴,其无领事官者,即着华官着追。”对于逐渐发展起来的工商业,公共租界参考英国1855年制定的《妨害消除法》,在1869年再次修改的《上海公共租界土地章程》附律第31条中,正式提出城市治理需要解决噪音等“妨害”问题,并提出核准制度,即须由卫生稽查员、卫生处官员或医生对营业的环境问题进行评估。这一章程弥补了对工商业噪音治理的空白,引入了现代卫生学的鉴定标准。1854年和1869年的两个章程,加上为解决租界治安而建立起的巡捕制度,初步形成了与英国类似的以巡捕房为主、卫生部门为辅的噪音治理体系,在其之上则是租界的董事会、租地人大会等决策机构的领导,以及领事团的引导和监督。

——摘编自陆烨《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噪音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噪音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上海公共租界噪音治理的影响。
2023-12-0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八)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湖博览会是在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的主持下办的。1901年,他在巴黎目睹了西方博览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回国后发展实业的精神理念促使其创办博览会的设想与日俱增。1928年10月27日,西湖博览会筹备委员会成立,筹备委员集中当时国内各方面的专家和技术人才600余人。为了广征出品,西湖博览会专门派出征品员,分5路劝征出品。西湖博览会对科学上的新成就宣传不遗余力,“吾国航空事业,亦正值积极发展之际,亟宜扩大宣传,以唤起民众注意”。来自海内外各行各业的参观人数两千多万,规模壮观,“借西湖之明圣,集国产之苛英”,开创中国博览会事业的新纪元。

——摘编自马敏、郑成林《近代博览会资料汇编》

材料二 1951年,美国操控联合国通过对中国实行“禁运”提案。这一时期,扩大向港澳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支持国家工业建设,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任务。1957年,中央决定在广州创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首届广交会展出面积9600平方米,分设工业品、纺织品等5个展馆,13个专业外贸总公司组织交易团参展,展示商品1万多种。19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位采购商到会。广交会第一年即成交8686万美元,占当年全国创收现汇总额的20%。

——摘编自罗建琳《中国第一展》

(1)据材料一,概括西湖博览会筹办的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届广交会举办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中国举办博览会共同的积极作用。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