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9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江滋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标志性象征。史前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共同参与塑造着中华文明的起源。自商周起,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北方文化并耀于世,共同构建二元耦合的中华文化。中唐以降,经济文化重心南移,长江迎来领跑千年的辉煌,明清之际,国家经济更是依赖长江流域。近代以来,长江流域成为思想创新、革命文化孕育发展的高地,担当起中国工业文明的先导、改革开放的先锋。长江流域人文兴盛,“长江经济带”“长江城市带”“长江文化带”正在创造更加壮阔的现代文明。

——摘编自冯天瑜、马志亮、丁援《长江文明》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有力)
2024-03-06更新 | 15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4月自拟模拟(7)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合股经营迅速发展。微州商人、山西商人,都有合股经营的传统。“近亲者乃至同乡问的合伙,即合股”的经营方式为当时所盛行。清代山西商人采用合股经营的现象更为普遍。据记载,山西介休富民吴龙图等十六人各出股银数万两,交侯生芸领本贸易,“自奉天以至浙江,皆有字号”。一家字号可以由多家股东共同投资,而很多股东联合成为实力雄厚的集团资本,也可以同时经营多家字号。在合股形式下,投资者(股东)并不直接插手具体业务,字号的管理工作皆另委专人负责。股东的职业状况比较复杂,他们投入的资金属于商业资本的性质。字号店商人通过掌握加工环节进入了生产领域,但仅仅发生在少数地区的个别行业中。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16世纪,富有的欧洲银行家们组织了很多合股公司,控制了所有的海上贸易,获取了源源不断的利润。这些早期的合股公司是进行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最有放的工具。合股公司具体的经营管理都委托给富有责任心和经验的董事们,而这些董事又可以挑选可靠的人管理公司的业务。这种方式吸引了各种分散的人——伦敦的羊毛商、巴黎的零售店店主、哈莱姆的捕鲱鱼人、安特卫普的银行家或约克郡的地主——将他们的储蓄金投入各种商业冒险事业,从而能轻而易举地动员起欧洲资本投入海外事业。东方商人无法期望与强大的、非个人的合股公司竞争。世界贸易为东印度公司、地中海东部公司等控制。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工商业合股经营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早期欧洲合股公司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合股经营字号和近代早期欧洲合股公司在作用上的异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医学的身体检查是基于医者取像类比推求而得,与之相关的身体观与天道循环运行、生生不息的宇宙自然观相应,这完全不同于西方解剖学形态。至近代中国,西方身体检查模式传入中国,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与整个国家、民族的健康结合在一起,开始在西方医疗和公共卫生的标准下被评价。1903年,《湖北学报》和《江苏(东京)》分别刊载《简便国民教育法》和《教育之基础在于身体》,强调对学生入学后进行身体检查。1928年,体检在中国不同领域陆续有所体现,民国著名学者黄传霖在专著《身体检查学》中列出了身体局部检查、预防接种施行之前检查等12项身体检查种别。同年全国有了统一的卫生行政体系。1931年又出台了关于从业人员体检的《应考人体格检验规则》。此后,国民政府逐渐在技术和制度安排上实现对不同人群的统一体检。

——摘编自王瑶华《晚清民国时期身体检查制度与实践研究(1902-1949)》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做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2020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达到12083个,基本形成了以各级疾控中心和各级专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的疾控工作网络等。深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系统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截止2021年底,基本医疗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同年,60余种罕见病药品获批上市,40多种罕见病药品纳入医保。

——摘编自庄琦《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中国行动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身体检查制度发展的原因及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健康中国行动”的作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晚清民国身体检查制度与当代“健康中国行动”的历史启示。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克隆”一词是英语“clone”的音译,原用于表示植物“无性繁殖”,后成为一种利用生物学手段实现“无性繁殖”的技术总称。

1935年Spemann设计的实验获得诺贝尔奖,人类由此开启了脊椎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新时代。

1973年生物学家成功克隆鱼。

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生。

2017年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克隆猴只是灵长类克隆技术研究的第一步,再度引发关于“克隆人”的关注和热议。

——摘编自颜婷、黄浩《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引发的思考》

材料二   科学具有客观的标准性、严密理性的思维方法,使其备受尊崇。相当长时间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和“绝对真理性”成为一种既定认识,出现科学至上现象。

——摘编自陈跃文《关于科学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技与社会”这一主题自拟题目,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1959年,我国进口货物中,工业设备、交通器材、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大幅度增加。1959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149.3亿元,比1950年增长2.6倍。十年来,我国与9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同其中29国签订政府间贸易条约和协定。苏联和其他兄弟国家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恢复时期占64%,一五计划期间为78%,1959年达76%。1958年我国对亚非国家(地区)贸易总额达7.2亿美元,比1950年增长1倍。按1955年中埃双方协定,我国用6万吨钢材交换埃及1.5万吨棉花。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总额1957年达4.5亿美元,1958年达7.3亿美元,比1952年增长9倍。

——摘编自苏星、杨秋宝《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

材料二   19501957年,法国经济有了初步发展,在此基础上,外贸开始拓展并初具规模。19591979年间出口贸易量年均增长率为8.3%,而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4.8%。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10.6%上升到1979年的17.9%。如表为其外贸国别方向。

贸易国共同市场九国西德美国日本东欧原法郎区国家石油输出国
项目ababababababab
195821.922.211.710.410.25.80.170.33.12.827.537.5
19735556.72319.58.44.71.41.22.73.63.55.1
197749.450.318.517.16.95.720.73.14.53.55.2
197950.151.41816.87.64.81.90.915.17.1

注:(a:占进口总值的%,b:占出口总值的%)

——摘编自邓力平《战后法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0—1959年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8—1979年法国的对外贸易格局,并简析这一格局形成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发展对外贸易对国际社会的积极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内的“蓝色纪念碑”记载:“公元前3世纪巴比伦的苏美尔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形。”

史料二 公元前1525年制定的《赫梯法典》第164165条规定:“若某人去抵押并发生了争吵,或者掰碎了献祭的面包,或者打开了酒坛,他要交出一头羊、10片面包、一个容器的啤酒……”

史料三 只有当领主售卖他的啤酒或葡萄酒两周之后,农奴才能售卖自己的啤酒或葡萄酒。

——摘编自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理性时代》

材料二

①公元前6000年,居住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用大麦芽酿制成了原始的啤酒,不过那时的啤酒并没有丰富的泡沫。

②公元前2225年,啤酒在古巴比伦人中得到了普及,他们用啤酒来招待客人,还用啤酒制作药物。希腊人也非常热爱喝啤酒,他们从埃及人那里学会了酿制啤酒的方法。

③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法典中,已有关于啤酒的详细记载。

④公元前1300年左右,埃及的啤酒作为国家管理下的优秀产业得到了高度发展。公元前196年左右,当地已盛行啤酒酒宴。啤酒的酿造技术是由埃及通过希腊传到西欧的。

⑤公元4世纪时,啤酒传遍了整个北欧。啤酒种类开始变得丰富,其中英国人用蜂蜜和水混合酿制而成的蜂蜜酒比较有名。英国出现的一种黑啤酒也非常有名,与现代的黑啤酒已经很相似。

1516年,巴伐利亚公国大公威廉四世发布《德国啤酒纯酿法》,规定啤酒只可以啤酒花,麦子,酵母和水做原料,同时是最早的食品法律。

19世纪,有了冷冻机,人们开始对啤酒进行低温后熟的处理,这一发明使啤酒冒出了泡沫。

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大量涌入的德国移民使纽约的啤酒厂成倍增长。纽约曾成为19世纪美国最大的啤酒花种植基地。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啤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啤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4-09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新模拟(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美洲印第安人视烟草为神草,其烟斗文化和雪茄文化被后来的欧洲殖民者继承。烟草最初传入欧洲时,因药用价值而备受欢迎,并被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在欧洲特殊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烟草很快由药品发展为逸乐消费品,并得到普及。尽管烟草在欧洲传播的过程中曾遭到反对和抨击——欧洲人初步接触烟草时,对印第安人的烟草非常不屑,认为吸烟是野蛮的习俗,但在中等阶层形成和消费社会兴起的社会条件下,再加上经济利益的驱使,烟草消费在欧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烟草文化在欧洲逐渐实现了本土化的改造,形成了以英国烟斗文化、法国鼻烟文化和西班牙雪茄文化为代表的欧洲烟草文化。

——摘编自荆玲玲《近代早期美洲烟草文化的欧洲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对美洲烟草传播到欧洲及欧洲烟草文化的形成进行解读。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10年,法国颁布了对工业造成的环境危害实施管控的国家立法,即《设施分类法》,确立了以分类设施行政许可体系为基石的工业环境监管制度。高污染或高风险工厂必须在开工生产前获得官方许可,并遵守许可中列出的符合环境和安全标准的技术操作细则,否则可能遭受严厉的行政处罚。这意味着政府有权也有能力对工业生产活动施加规范与限制。1917年,法国颁布新《设施分类法》,该法令更加重视健康和安全,国家的主导地位愈加凸显。为管控大气污染,1932年《工业烟尘禁止法》(又称莫里兹法案)明文禁止工商业机构排放可能妨害周边居民生活安宁、污染大气、危害人体健康或公共安全、农业生产、文物保护或风景区景观的烟尘、油脂、有毒或腐蚀性气体。然而,该法令在违法情形的判定和处罚措施方面均语焉不详。高污染企业往往是地方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禁排令无疑将提高生产成本,由此引发的某些企业关停可能造成大量失业和经济停滞,所以地方政府缺乏执法动力,这是莫里兹法案沦为一纸空文的首要原因。此外,伴随工业生产活动日趋复杂化、精细化,政府部门越来越难以对其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摘编自肖晓丹《光辉三十年期间法国工业环境监管模式的转型》

(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环境污染问题不断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过程中给我们的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家庭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特定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探讨一定时期内家庭的演变,是探讨社会文化变迁的视角之一。

材料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通过修改宪法和推行改革等措施实现了这一时期新的社会转型。废除传统的制度,建立以民主理念为基调的家庭,在婚姻观念方面,以个人为本位的独立自主的婚姻观取代了以家庭为本位的家族主义婚姻观,在实现夫妻同权的基础上向着夫妻平权的方向发展,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模式经历了从形成走向衰落的过程,且家庭中的个体化倾向越发明显。在生育观念方面,主客观因素持续削弱人们的生育意愿,生育先后经历死亡率下降驱动阶段、功利性生育消退阶段和成本约束的低生育率阶段。在亲子观念方面,家庭中父权地位日益下降,育儿方面父亲角色缺失,母亲的丧偶式育儿现象延续,养老方面传统的父权子责的孝道观日渐式微,成年子女与父母的关系纽带日渐松散。但在国民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差异、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以及法律普及的不到位等问题,人们观念上的松动并不同步,部分地区仍旧保留有较多的传统因素。

——摘编自刘冰《战后日本家庭观念的变迁研究(1945—20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期家庭观念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期家庭观念变化的特点。
2024-02-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社会住房是保障性安居住房。19世纪工业大发展导致人口急剧膨胀,一些企业家、慈善家出资建设“工人住宅”,产生了第一批大型房产建设公司。1894年通过《施格弗莱德法案》,旨在帮助和鼓励工薪家庭购买并拥有房产。随后,一列法案从机构设置、金融优惠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了对廉价住宅的政策支持。至1939年,法国建成近30万套廉价住宅,大约有一半是租赁,一半出售给小型房产所有者。二战后,法国遭遇了严重的住房危机。从1950年代末开始,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住房建设运动开始,至1970年代,住宅建设量基本解决了战后的住房赤字。其中,64%由国家补贴,23%属于社会租赁。1980年代后,法国社会住房建设为地区社会发展综合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孙莹《法国社会住房的政策演变和建设发展》

材料二   1949年北平解放后,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在大力修缮旧房危屋的同时,建筑了一批新住房。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仿照西方邻里单位的手法,在复兴门外建立了一片新住宅同时又学习苏联住宅生活区建设办法,在建设工厂的同时,配套建设了相应的工人住宅区。住宅楼房多数是3层,每户设有厨房、厕所以及上下水、甬道、路灯、各种市政管线都通到每幢住宅;在一公里的距离内商店、学校、俱乐部等服务设施齐全。居住区内建筑风格比较统一协调,庭院完整;绿树成荫,有较好的通风和日照。

——摘编自师吉金《新中国城乡居住条件的初始变迁》

(1)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法国社会住房政策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民居住条件改善的特点及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2024-04-03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