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中国科技现代化】

材料   下表是新时代科技现代化的历史性新成就。

四个面向主要成就
世界科技前沿重大原创成果如中微子振荡、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纳米材料、合成生物学等。世界级科研利器如中国天眼、中国散裂中子源、上海光源、磁约束核聚变装置、中国空间站等
经济主战场超级计算、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高速列车、北斗导航系统等;深海油气、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等技术
国家重大需求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
人民生命健康Ⅰ类新药从2012年前的5个增长到2021年的97个;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正电子磁共振扫描系统等国产高端医疗器械投入临床使用

——摘编自刘雷等《科技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过去、现在与未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现代史所学知识,围绕“四个面向”(选择其中一个或多个)自拟论题,并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人类有意识地开始商品贸易,有些东西就开始在商人商队的贩运下成为商品,满足各等人的各种需求,有的是生活必需品,有的是奢侈品。历史上的物质流通往往就是这样。以“糖”的历史为例,植蔗制糖,它的生产、加工、消费、贸易,连接起印度、中国、欧洲、非洲和美洲。其中,不仅有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有世界市场中的三角贸易,有殖民、奴隶贩卖以及追求自由与独立,也有近代工业化的刺激,甚至还有糖加上咖啡与茶形成的聚会与交流场所,在欧洲形成的近代“公共领域”。类似的商品还有丝绸、瓷器、香料、茶叶、纸张、白银、棉花等。

——摘编自葛兆光主编《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中册)

由“物”观“史”,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影响全球史的商品”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选择“糖”以外的一种商品,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铁路修建概况
1876中国土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即英国资本集团采取欺骗手段擅筑的吴淞铁路,
但经营了一年多, 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1881清政府洋务派主持修建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路的序幕。
1903中东铁路正式运营, 这是列强通过修建铁路攫取中国资源的标志。
1909我国第一条自行设计并修建的铁路——京张铁路全线通车。
1911截止辛亥革命爆发前夕, 清政府时期共修建铁路9100公里, 但其中只有 1800公里属于清政府拨款自建、赎回或商办。
1912民国政府宣布统一路政,将各省已经建成和正在兴建的铁路收归国有, 用于抵借外债, 因而形成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二次高潮。
1928南京国民党政府执政以后,主要是以官僚买办资本与帝国主义垄断资本合资方式修建铁路, 从而出现了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三次高潮。
1945抗战结束前夕,国民党政府实际管辖的铁路里程只有1400多公里, 就是说除东北、台湾省铁路全部丧失外, 又在抗战期间丢掉95%
1949全国铁路营业里程仅为21810公里,铁路机车以蒸汽机车为主。
1952成渝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
1975对宝成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完成, 中国铁路首次实现电气化。
2017两列复兴号动车组率先从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宣告我国铁路技术装备水平进入一个新时代。
2008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 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2021截至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高达15万公里, 全国高铁汇总里程数也突破4万公里, 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苗秋林《中国铁路运输》(中国铁道出版社,1994-01)

从表格中提炼中国铁路发展史的相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5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国际贸易不断发展演变,其阶段特征如表所示。

1518世纪中叶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开始。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在国际贸易中先后居于优势地位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机织品成为这一时期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造品;大宗工业原料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英国在国际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
19世纪末至一战前国际贸易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垄断组织开始对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经济整体,并形成了一个以西欧、北美国家、日本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其余国家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并进口制成品的国际分工和世界贸易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贸易额锐减并停滞不前。在制成品贸易中,机械产品和武器产品贸易所占比重迅速增加,在初级产品贸易中,矿产品和石油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世界贸易中,欧洲的重要性降低,美国的地位上升很快

——摘编自海闻《国际贸易》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任一阶段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航路开辟后,最初来华的西医师主要身份是传教士,他们通过外科手术在中国站稳脚跟,之后西医在中国迅速推广。传教士带来西医的同时,也将中医向西方传播。如清前期法国传教士殷宏绪将中医人痘接种技术传入欧洲;20世纪初,法国驻昆明副总领事苏里耶·德·莫朗学习针灸并回国行医,在西方掀起了学习中医的热潮。新文化运动后,国内出现了激烈的中西医论争。南京国民政府曾一度通过废止中医的法案。新中国成立之初,仍有许多人强烈要求废除中医,毛泽东坚定支持中西医结合,中医才得以延续和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医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进一步走向世界。据统计,到2022年,中医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摘编自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逻辑严密)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生产工具又称劳动工具,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直接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物件。它被用于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起传导劳动的作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革和发展上开始的。生产工具的变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起根本性作用的。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然的过程,让人类的双手解放出来,让人类社会的发展获得动力。

——摘编自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生产工具,以具体史实阐述该生产工具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选择的生产工具要具有时代特征,阐述时须史论结合)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对公元500年以来的世界史作了如是概括,其中“东”指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东方,“西”指以西欧等为代表的西方。

第一阶段(公元500年至1500年):东强西弱,东富西穷,东稳西乱,东进西滞,东学西传。

第二阶段(1500年至18世纪中期19世纪初):西升东降,东强西弱,东富西追。

第三阶段(19世纪初至1945年):西强东弱,西富东穷,西扩东衰,西学东渐,以西塑东,东西彻底逆转、易位。西方取代东方成为历史主流。

第四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东升西降,东西相持,多极平衡。

——据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制作一份历史年表。[要求:年表时段或时间表述符合材料意涵,史实准确,作答要素应包含阶段、时间(时段)、支撑史实、简要说明等。]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一书中,作者本·威尔逊追溯了7000年前的城市起源,勾勒了延续至今的城市发展史,以此揭开“什么造就了城市”的真正奥秘。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

1章城市的黎明
乌鲁克(前4000~前1900)(注:美索不达米亚西南部苏美尔人古城)
2章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注: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一座古城)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3章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4章巍峨帝都
罗马(前30~后537
5章饕餮之都
巴格达(537~1258
6章战争之城
吕贝克(1226~1491)(注:位于今德国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
7章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8章社交之都
伦敦(1666~1820
9章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10章巴黎综合征
巴黎(1830~1914

——(英)本·威尔逊《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从材料中选取两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3-11-17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北宋东京城东水门内的商业街道及网点分布图。

注:交通空间主要用于过往行人与车马的通行;店铺侵占的街道空间是被店家用来搭建凉棚、摆放货架与桌椅,成为室内营业空间的外延;过波空间则是路人停留、聚集的场所。

——据朱金等《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空间发展特征研究》

结合材料,请以“北宋东京的城市空间”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2023-07-13更新 | 17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回顾人类对能源开发利用的历史,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人类开发利用的能源类型一直在拓展,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这种拓展和进步的动力源于既有能源结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其次,能源结构的演进有历史的阶段性。能源的转型往往是一种缓慢的、长期的过程,一个新能源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原有能源利用方式的消失。再次,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能源的丰富与能源类型的转换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源技术的创新及能源新用途的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因获得丰富的能源,而是能源技术创新造就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差异。最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一直在增长,不断增长的需求与能源稀缺构成了一对矛盾,由此也成为引发各种社会冲突的一大根源。

——摘编自滕海键《人类开发利用能源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人类能源开发利用历史的相关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人类开发利用能源”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