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单选题-最优选择题 | 较难(0.4) |
1 . 17世纪末,咖啡在欧洲兴起,主要种植地为也门和埃塞俄比亚。由于咖啡贸易利润丰厚,1699年荷兰人在爪哇建立咖啡种植园,18世纪上半叶,英、西、葡陆续将咖啡引入牙买加、古巴、巴西、秘鲁等地,咖啡产业在西半球快速发展。咖啡的世界性传播得益于(     
A.欧洲殖民主义的扩张B.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
C.咖啡消费市场的扩大D.工业革命的发生扩展
2024-01-15更新 | 26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2 . 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023-07-10更新 | 3238次组卷 | 41卷引用:2023年高考海南历史真题
3 . 18世纪,欧洲很多国家有多个茶馆,还有茶园。许多茶园里都有弯弯曲曲的小径,一个保龄球草地球场,还有一个“大房间”可以举办音乐会和跳舞。有的茶园还以举行化妆狂欢、放烟火、赛马、赌博和举办音乐会成为其特色。这说明了饮茶(       
A.增强了欧洲人民的体质B.彻底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
C.改变了欧洲的建筑风格D.丰富了欧洲人的社交娱乐生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土豆VS蒸汽机,哪个更伟大?

全球物种大交换过程中,土豆传入欧洲。18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亚瑟·扬游历英格兰东部时看到了一个即将进入新时代的农业世界。因为土豆如此高产,以食物热量的标准来衡量,其最实际的结果就是令欧洲的食品供给增加了一倍。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土豆的到来终于使这片大陆能够为自己供应正餐了。

在亚瑟·扬之后数年,亚当·斯密注意到,爱尔兰人除了土豆没有什么可吃,却依然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因为吃土豆,他们也是欧洲营养状况最良好的人,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的人们,不再会轻易被那个年代最大的杀手——传染病——害死了。亚当·斯密得出结论:“同样数量的耕地将会养活多得多的人口,人口将会增加”。事实证明,土豆被引进欧洲一个世纪后,欧洲人口总量大概翻了一倍。后来有经济学家说:“土豆的引进对近代时期的影响堪比蒸汽机的发明”。

——摘自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土豆VS蒸汽机,哪个更伟大?”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3-06-26更新 | 187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昌江矿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先到达美洲开展殖民时,由于饮食习惯和宗教等因素,他们“喜欢白面包甚于玉米”。但殖民者靠往返欧美的船只运载小麦或者面粉成本较高,因此,在新大陆种植小麦就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这说明(     
A.早期殖民侵略助推物种传播B.物种交流增进欧美贸易关系
C.外来物种促成美洲社会转型D.宗教因素是物种传播的关键
6 . 在日本江户幕府统治时期,大米是农民为大名及幕府交纳的赋税中的一种,然而到了16世纪后,玉米这种高产量的作物种植在日本开始普及,使得日本农民能够在缴纳高额赋税的同时勉强维持生计,市场能够用货币交换到的大米也多了起来。这一变化说明(     
A.日本农耕生产技术有所进步B.商业革命推动了洲际贸易发展
C.幕府征收赋税方式发生变化D.物种交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记载,哥伦布在结束第一次的航海返回西班牙时,玉米被不经意间带回了欧洲,但当时美洲的玉米饮食文化却没有相应地传入欧洲。由于玉米的种收比是小麦的520倍,所以16世纪中期,人们开始在威尼斯平原规模种植玉米当作粮食,而不再是观赏作物。到16世纪末人们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玉米从西班牙和意大利两个较早的发源地出发,以扇形阵势向巴尔干地区扩展。从 17 世纪早期,玉米被引种到俄国和周围地区。玉米传开后,欧洲多种作物的轮种开始推行,渐渐取代了传统的冬季休耕的农作制度。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约等于玉米的两倍,故有学者称,“在十七世纪,尤其是在十八世纪,由于玉米充当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由于稻米在欧洲栽培很少,故玉米在欧洲慢慢发展为仅次于小麦的第二大粮食作物,这一点不同于亚洲。它与从美洲传入的其他粮食饲料多用途作物马铃薯、甘薯一起,支撑起近代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人口的快速增长。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等

(1)结合材料绘制一个有关玉米在欧洲传播的时间轴(要求:用黑色中性笔作图,包含时空等信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播对欧洲的影响。
8 . 1500年到1800年的几个世纪中所刮起的洲际物种交流之风给世界各地带来了惊人的变化。它在不适应人群疾病的土地上酿成了人口锐减的灾难;它也几乎在世界各地提高了食物供应的数量和可靠性;在那些从前没有马类的地区,它还通过提供新的战争手段改组了当地的政治关系。由此可见,洲际物种交流(     
A.对人类发展是一把双刃剑B.导致世界局部人口的锐减
C.促进了人类交通的近代化D.一定程度保障粮食的来源
9 . 《金薯传习录》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陈振龙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凤冈陈氏族谱》记载:万历庚辰,陈益泛舟安南,贿酋奴,获著种,伺间遁归。此材料可说明(     
A.甘薯的原产地尚待考证B.甘薯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
C.甘薯溯源工作史料丰富D.甘薯在明万历年间始传中国
10 . 17世纪以来,马铃薯逐渐成为爱尔兰人的唯一主粮,爱尔兰人口从1762年的110万增加到1846年的830万。在德意志地区,直到18世纪晚期人们才开始接受马铃薯,在谷物歉收压力下,马铃薯代替了“自中世纪以来在广大民众中直占主导地位的粥食”。这说明物种交流
A.解决了世界饥饿问题B.延缓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程
C.改变了区域饮食结构D.促进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