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玉米传入欧洲后,在19—20世纪成为高档饲料的主要支柱,供畜禽食用。人们则吃畜禽的肉以及畜禽产出的二次食品——奶和蛋。材料意在说明,玉米在欧洲的传播(     
A.促进了人口快速增长B.改变了传统饮食结构
C.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D.突破了农业发展限制
2024-03-05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知源高级中学等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下表为欧亚非地区1400—1800年的人口统计表,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欧亚非地区人口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     
1400—1800年欧洲、亚洲、非洲人口统计(单位:百万)
A.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贸易增长B.殖民活动影响下的全球性人口迁徙
C.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的交流传播D.欧亚非地区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山东蓬莱县之有大粒种,始于光绪年间,是年大美国圣公会副主席汤卜逊自美国输入十瓜得(quarter)大粒种至沪,分一半于长老会牧师密尔司,经其传种于蓬莱”。大花生在山东东部试种成功以后,逐渐向山东中西部及全国扩种。《怀宁县志》(1915年)记载: “落花生宜沙地。道光以来,洪水泛滥,渌水乡江滨,田园多被沙压,蔬菽不生,惟宜种此。花生结实,或挖或筛,为酒馆茶肆中所不可缺之品。亦可以之榨油,每斤可值钱四五十文。其利虽薄,然以沙废之业,得此亦不为无补云”。

——摘编自王宝卿、王思明《花生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

材料二   清末至民国年间,受气候变化和市场化的影响,花生逐渐成为山东低山丘陵区的主要经济作物,形成集中产区。在高利润刺激下,低山丘陵区的农民通过种植花生融入国际市场,并利用种植花生的方式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青岛港是当时花生的主要输出港口。


——摘编自王保宁《花生与番薯:民国年间山东低山丘陵区的耕作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花生传入中国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年间青岛港花生出口额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024-01-2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从以下玉米图的变化可推知(     

▲《本草钢目》中所附玉米图       ▲清朝吴其绘制的玉米图
A.玉米传入中国途径的多样性B.明朝时玉米还未作食用栽培
C.玉米种植的地域性明显D.清朝玉米种植得到推广
2024-01-04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五)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世纪晚期的中国文献中开始出现了有关辣椒的记载,但此时辣椒多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的;18世纪中后期,辣椒作为餐桌调料在中国部分地区流传开来;据统计,2000—2021年,全球30%以上的辣椒在中国种植,“辣文化”覆盖人口超过5亿。材料深刻反映了(     
A.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B.中国人地矛盾的激化
C.远洋粮食贸易的兴盛D.食物物种交流的发展
6 . 据史书记载,清代广西贵县地区广泛种植外来作物花生,“各商采买榨油,每年不下千数万斤……瘠土之民,并无谷粒,其完粮完婚之事多藉此”。材料可用来说明,外来作物的传入与种植(       
A.导致清代人口的膨胀B.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助推经济重心的南移D.强化了小农经济的特性
23-24高三上·河南·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蔗糖在汉代称“石蜜”,中国古代的“西极石蜜”和“西国石蜜”以至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一词中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摘编自季羡林《糖史》

史料二   甘蔗,远近皆有。交趾(今两广及越南北部一带)所产特醇好,本末无薄厚,其味至均。围数寸,长丈余,颇似竹。斩而食之,既甘。榨取汁如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如冰,破如博棋,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也。

——摘编自【东汉】杨孚《异物志》

史料三   甘蔗有甜味,助消化,稠浓、清凉,具有止痛、增加体力的功能。所以要减轻痛苦,可使用砂糖、糖蜜和其他蔗糖产品,以治疗各种疾病。

——摘编自古印度外科医书《妙闻集》

材料二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徒在他们占领区域内引种甘蔗、提炼蔗糖。

公元10世纪,埃及人最先发展出传至后世的蔗糖精炼工艺。

13世纪,欧洲人在东征的过程中,学会了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

13世纪以后的500年里,糖在欧洲作为药物的用量几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样多,除了药用之外,还被用作装饰品、香料和防腐剂。

16世纪后,以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中介,甘蔗被移植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密密麻麻地种植了甘蔗。

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

21世纪以来,中国、巴西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蔗糖的主要国家。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分别探究蔗糖生产的历史并阐述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蔗糖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23更新 | 181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湖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8 . 哥伦布于1493年第二次远航时,将甘蔗带到了美洲,随后甘蔗在美洲的种植范围得到扩大,欧洲对蔗糖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但是欧洲殖民者不愿收割、运送甘蔗,而美洲绝大部分原住民已被杀害,于是殖民者找到了一个能补充加勒比地区劳力的办法:贩卖能从事重体力劳动、适应炎热气候的黑人至加勒比地区。这反映了(     
A.物种交流改变族群分布B.商业革命丰富植物种类
C.人口迁徙更新商贸形态D.殖民扩张加速资本流动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9 .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17世纪,英国很多咖啡馆的墙上贴满了商品广告和寻人启事,成为人们交换信息和针砭时弊的场所。2002年8月,美国咖啡业巨头星巴克宣布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无线互联网服务,在各咖啡门店配备Wi-Fi,将其打造成为办公室和居家之间的过渡性空间。以上史实共同说明(     
A.咖啡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D.美国正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文明开始全球化意义上的交流与互动。在这场全球化的交流中,农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先导作用。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在欧亚非地区广泛种植、传播。美洲生产的小麦、烟草、蔗糖等农业商品大量销往欧洲与亚洲等地。“澳大利亚现今是诸如羊毛、羊肉、牛肉和小麦之类初级产品的世界主要输出者,而所有这些农牧产品都来源于外界移入的物种。”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过程是农业的边疆先于工业的边疆扩展到世界各地的过程。正是农业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才最终促成了之后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最终到来。

——摘编自周红冰、沈志忠《20世纪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等被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快速传播。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了广泛传播。花生、烟草和棉花等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地理大发现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能够在中国推广的原因。
2023-08-09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部分校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